二十四節氣

【節氣】清明三月節 天清地明化物華

作者:容乃加

清明節,天清地明,欣欣向榮百花爭放。(容乃加/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65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天清地明化物華,春陽和煦屆清明。

《詠廿四氣詩 清明三月節》(唐.元稹)

清明來向晚,山淥正光華。
楊柳先飛絮,梧桐續放花。

鴽聲知化鼠,虹影指天涯。
已識風雲意,寧愁雨穀賒。

天地間經過初春的沈靜蘊蓄、春分的和暖,循序漸進邁入了季春,清明節屆臨。「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從仲春跨入季春的指標,古人稱三月節(黃曆)。《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今時每年跨入清明節氣的日期約當在公曆4月5日前後。2017年清明節是在4月4日。

「清明」發舒清淨明潔之氣象,瀰布天地間、品物流形,《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禮記.月令》記載:「(季春之月)是月也,生氣方盛,陽氣發泄,句者畢出,萌者盡達。」也就是說,在此清明時節,萬物茂茂發發,花草樹木抽穗、萌芽、開花的紛紛然,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

又到桐花繽紛(圖)季節,雲林縣政府結合古坑、二崙、崙背鄉公所,12日推出「花舞客庄遊桐趣」系列,邀請民眾來雲林遊客庄、賞桐花。(中央社)
桐花繽紛,三月節--清明時節萬物欣欣向榮。(中央社)

應合天人之道.德政.掃墓

應合季春時節清明的天候,古代攝政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發倉廩,賜貧窮,振乏絕,開府庫,出幣帛,周天下。勉諸侯,聘名士,禮賢者。」顯現了天人合一的為政之道。

中國古代的皇曆(黃曆)一向都以節氣作為民間農事耕作依循的指導,觀天地之象而用於人事充滿生命智慧,又在生活中實實在在地運作了幾千年,近年被世界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農耕和生活依循天地之氣而作,也經現代科學證實是最善、最養生的作法。

一入清明,春寒消逝春陽和煦,中國古代民間在寒食節掃墓、踏青的習俗流傳久遠。在宋朝以前,清明是附屬在寒食節習俗中的一環,在寒食節的最後一天。入了宋朝掃墓成了清明節的節俗,且延續到今天。

清明三月節.桐月

梧桐是三月的代表植物,黃曆三月又稱為「桐月」。《荊楚歲時記.第二部佚文輯錄》述寫「二十四番花信風」,清明節氣中每五天為一候,三種花信分別是:「桐花、麥花、柳花」。按照花期來看,這三月節的桐花應是油桐花。

牛耳藝術渡假村正值桐花盛開期,遠望一片花海如白雪覆蓋,極為壯觀(牛耳藝術渡假村提供)
桐花盛開如雪(牛耳藝術渡假村提供)

史前戰國時代的《逸周書.時訓解》將梧桐開花當作清明日的物候表記:「清明之日,桐始華」。梧桐在中國文化中被視為清高的植物,傳說鳳凰這種神鳥非梧桐木不棲息。《詩.大雅.卷阿》就將鳳凰和梧桐並聯:「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莊子》秋水篇也說鸞鳳(鵷鶵)「非梧桐不止」。

清明節氣俗諺

常聽到一些清明節氣的俗諺,不妨親自體驗一下這些流傳久遠的鄉土俗諺的經驗智慧:
*「風雨相逢初一頭,沼村瘟疫萬民憂」、「清明風若從南起,預報豐年大有收」:黃曆三月頭若風雨齊到頭,小心霪雨淹水帶來瘟疫。清明節若吹南風是豐年預兆;反之,吹北風則憂歉收。
*「(黃曆)三月初,寒死少年家」、「清明穀雨、寒死老虎母」:清明節氣到一般天氣放暖,但是此時也還可能來個「倒春寒」,這樣的天氣會讓人疏於防範,要當心。
*「雨淋墓頭紙,日曝穀雨田」:清明日掃墓下雨,到穀雨節氣時多半會放晴。古人給了清明日的雨一個別稱叫「潑火雨」。
*「清明晴魚上高坪,清明雨魚埤下死」:清明日若天晴則日後多雨水,當日若下雨反而要當心往後天旱缺水,魚死魚塭裡。
*「清明斷雷,穀雨斷霜。種樹造林莫過清明。」:造林植樹莫晚於清明節氣,以免錯失生長期。
*「清明芋,榖雨薑」:清明是種芋頭的時候了,穀雨則是種薑。

清明節俗

在二十四節氣中,是節氣又是民俗節日的只有清明節和冬至節,清明節和過年、端午節、中秋節同列為中國四大節日,在中國文化中展現重彩,因此,清明節也流傳下來許許多多的傳統習俗。清明節的習俗有掃墓祭祖、頒賜新火、盪鞦韆、春遊踏青、插柳戴柳、放風箏、拔河、吃潤餅吃粿子、贈畫蛋、植樹……等等。

楊柳青青,隨風搖曳。(廖素貞/大紀元)

上墳掃墓體現中華民族儒家的孝道思想。中國民間在上巳、寒食、清明節上墳掃墓的都有,各地浸以成俗。宋初王溥(922-982年)的《唐會要.卷廿三》記載了開元二〇年(732年)的敕令將寒食上墓正式編入禮典:「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唐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用拜掃禮。……仍編入禮典,永為常式」。宋代普遍在清明節掃墓祭祖。直至今日,人們仍保存了清明節前後掃墓的習俗。

清明掃墓供品,古早味的紅龜粿、艾草粿。(宋順澈/大紀元)
清明掃墓供品,古早味的紅龜粿、艾草粿。(宋順澈/大紀元)

上墳掃墓、吃潤餅吃粿子的食俗是祭祖緬懷先人的活動,同時寄以代代子孫興旺的心願; 插柳戴柳、放風箏(紙鷂)、拔河和頒賜新火都帶有禳災迎福的意涵; 盪鞦韆、春遊踏青遊憩交誼,充滿春陽和煦喜悅之情。中國傳統文化中多樣的清明節俗活動,在春光和煦、萬物欣欣然中開展,於身心靈等生命的層面都展現了充實又豐富的內涵。@*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立春到,春回大地!古人對立春有多重視?什麼是立春真精神?禮記,效法天之理則,天子春祭賞百官施惠百姓、法日月星辰的天綱為王朝綱記;慈悲生命、存幼孤無伐木,永續善用。東漢立春立土牛勸春耕,延續到清朝廷立春牛迎春打春擊春牛。看各朝代的立春禮儀,咬春文化,生機飲食保健,春盤、春餅、春筵,詩人踩春的生活美學…
  • 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也同樣基於與宇宙、與自然的調諧。古人根據日月的運動和季節變化創制了一套曆法,稱為黃曆,其中包括24個太陽週期,每個週期被稱作一個「節氣」,為期約15天。我們人體有24根肋骨、24節脊椎骨,如同一種神秘代碼。
  • 杜甫的〈春夜喜雨〉留下了春天「雨水」時節感人的一場風雨,無聲無息卻又深深地烙印在人心田裡: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雨水」跟在「立春」節氣之後到了,是春天裡第一個月孟春之月的中氣。「雨水」物候:雨水之日,獺祭魚,又五日,鴻雁來,又五日,草木萌動。
  • 春色到人間,立春日,吃具有微辛味的春蔬,可以醒「春睏」,也促進人身體臟氣的運行,發散寒氣,活絡身體、奠定一年健康的基礎。南北朝時代《荊楚歲時記》記載「立春日,作五辛盤。……辛盤得青韭。」到了明、清時代吃春蔬蘿卜(蘿蔔)叫「咬春」,形成一種很普遍的節氣民俗。
  • 驚蟄最典型的天候就是打雷「坤宮半夜一聲雷,蟄戶花房曉已開。」,轟然的雷聲震地,驚動地裡的蟄蟲出了冬眠的蟄洞。也提醒人們快耕田,否則就會誤了收穫!歷朝歷代在中國各地方都有很多二月節「與花草有約」的踏草、賞花、撲蝶的賞春遊憩之事,多叫做「花朝節」,也有稱「踏草節」或「挑菜節」。
  • 驚蟄二月節,二月啊花朝月!花草欣欣向榮。有一年,黃庭堅珍藏了江南二月天。黃庭堅熙寧元年罷官後,難得閑居荊州家中。……宋代哲學大家邵雍觀察天地,識天地之玄、道古今之理卓然一家。他感應大自然造化的二月天,欣然喟嘆!
  • 春天,五行屬木,養生以護肝為主。而木剋土,土為脾胃,吃些甘甜的食物,可健脾化濕養肝。立春時節,也應早些起床以吸收太陽的能量,並且吃些時令蔬菜來給身體「充電」。本文的七點小提示,可進一步喚醒你的身體,並幫你排除冬季積存的毒素。
  • 雨水到來之時,人體的荷爾蒙和酶非常活躍,無論是積存的體液,還是多餘的脂肪,都很容易排出體外。如果你在早春時節勤於鍛煉、起居有節,並且遵循本文的五個簡單提示,一定會為自己身體的變化感到驚喜。
  • 古人非常重視「春分」,展現誕生、新生和愛護生命的精神。春分和蛋都象徵誕生、新生,東西方在春分時節都有和蛋相關連的習俗,意義非凡。春分時節天地人和合,中國文化中的春分行事法天地精神,祭祀請子、行仁政安養生命、校正度量衡。春分節氣天氣俗諺久傳…。唐代元稹節氣詩:「二氣莫交爭,春分雨處行。樑間玄鳥語,欲似解人情。」
  • 說到春分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早先就有的疾病會在此時顯形,就像春草生發一樣。這在睡眠質量、心理健康、更年期症狀、循環系統以及眼睛、血液和心臟等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