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曼汗的驚豔之行

作者:行雲

德國曼汗耶穌會教堂。(行雲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243
【字號】    
   標籤: tags: , ,

曼汗(Mannheim)是德國西南部的一個中型城市,在法蘭克福南方約五十公里處,位於萊茵河和其一條主要支流的交會點。

德國曼汗地理位置圖。(行雲提供)

從中世紀到十八世紀末,歐洲中部和北部的最大政治體,是「神聖羅馬帝國」,而其皇帝後來是由七位「選侯」選舉出來的。這七位選侯中,有三位是主教,所以非宗教領袖的選侯其實只有四位,因此相當重要。 到了十七、十八世紀,雖然這種選舉已經淪為形式,但是選侯的地位和權勢還是很大的。西元1720年,萊因區的選侯Karl III Philip,把他的首府移到曼汗,從此曼汗開始發跡。

德國曼汗地理位置圖。(行雲提供)

Karl III Philip的宮廷裡,雇用了一組很優秀的管弦樂團。圍繞著這個管弦樂團的一群音樂家,在十八世紀對古典音樂的發展產生不少的影響,特別是對古典音樂從巴洛克時期到古典時期的轉型,產生了推波助瀾的效果,音樂史上稱他們為「曼汗樂派」。 連作曲家莫札特在西元1777 年,都被吸引到曼汗住了一年,希望能在選侯的宮廷裡謀職。後來,他又幾次造訪了這個城市。

大約一個月前,我有個機會赴德國一趟。旅途中,發現需要在曼汗換火車,基於對「曼汗樂派」的緬懷,我當機立斷地決定花兩個鐘頭,去瀏覽曼汗火車站附近的選侯宮廷、和萊茵河畔。

就在瀏覽選侯宮廷的當兒,我發現不遠處有一座外型突出的教堂,是旅遊資訊上沒有看到的,向路人探詢,也不得要領,不過聽說可以入內參觀。基於好奇心,我就趨前造訪,在它入口處的牆上,先見到一塊紀念莫札特的鑴文,更使我興趣大增。

德國曼汗耶穌會教堂。(行雲提供)
德國曼汗耶穌會教堂。(行雲提供)

當我推開那扇又厚又重的大門時,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躍入眼簾的,是一座金碧輝煌卻品味高雅的殿堂。那種巴洛克式的精緻和炫爛,在古典式雍容穩健風格的薰陶下,融合出一片超脫凡塵的美。 讓我同樣驚訝的,是教堂裡面只有兩、三遊客,讓我幾乎幻生出了獨享仙境的榮耀感。

德國曼汗耶穌會教堂。(行雲提供)
德國曼汗耶穌會教堂。(行雲提供)
德國曼汗耶穌會教堂。(行雲提供)

回家之後查閱資訊,才知道這一座教堂──jesuit church(耶穌會教堂),是Karl III Philip在西元1720年營造其曼汗宮殿時,一起建成的。所以莫札特在西元1777 年寓居曼汗時,想必經常造訪此一教堂。

德國曼汗耶穌會教堂。(行雲提供)
德國曼汗耶穌會教堂。(行雲提供)
德國曼汗耶穌會教堂。(行雲提供)

這一座教堂的建築型式,是屬於巴洛克晚期,不過已經有一些繼之而起的古典時期的風味了。 較早期哥德式教堂的向上延伸、及十字形格局,已經不復再現了。代之而起的,是精緻華麗的細部,和比較統一的格局。 它在二次大戰期間,因為同盟國的轟炸,而遭到不少的損傷,而在戰後被依原來的風格整建。 它有兩座管風琴:較小的一座,位於大廳的右側上方。而主要的管風琴,則與主祭壇遙遙相對。 面對著有王者風範的它,我彷彿聽到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大師巴哈的管風琴名曲:「觸技曲與復格」(Toccata and Fugue),在廊柱之間迴蕩。

德國曼汗耶穌會教堂。(行雲提供)
德國曼汗耶穌會教堂。(行雲提供)
德國曼汗耶穌會教堂。(行雲提供)
德國曼汗耶穌會教堂。(行雲提供)

滿懷著突如其來的興奮,瀏覽完這一座教堂以及選侯宮廷之後,我又信步行至萊茵河畔。萊茵河在此屬其中上游,尚未進入中下游的山地,所以河面寬廣、景色優雅柔括。我就在如此浪漫的環境當中,結束了這一段短促、但卻令人難忘的驚豔之旅。@

德國萊茵河畔。(行雲提供)
德國萊茵河畔。(行雲提供)

(轉自作家行雲部落格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民宅窗楣上的精彩剪黏,圖內描述堯至歷山訪舜,圖框以回字形彩瓷面磚圍繞。作品為堯帝著黃袍戴帝冠彎身拱手作揖,侍從執扇相隨,臣殿後;舜則農夫裝扮赤腳、載笠,旁襯松、石及彩繪鋤頭、禽鳥,惜大象圖像現已毀損,整幅圖像呈現謙和孝讓之美德。
  • 「峭壁山者,靠壁理地,藉以粉牆為紙,以石為繪也。 理者相石皴文,仿古人筆意,植黃山松柏、古梅、美竹, 收之園窗,宛然鏡游也」。當我們遊覽中國古典園林, 就彷彿置身於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畫中……。
  • (大紀元綜合報導)意大利米蘭市中心大教堂廣場6日起,擺放了一座大型的藝術作品《鹽山》(Salt Mountain),藉以慶祝意大利統一150週年。
  • 近年來,古典寫實與當代寫實藝術正蔚然復興,16年前創辦於美國的「藝術復興中心」(Art Renewal Center®,簡稱ARC),而今已成為集結全球藝術界同好的權威平台。近日,就寫實藝術創作、教育以及很多讀者關心的藝術品收藏投資的話題,該中心首席運營官卡拉‧萊桑德拉‧羅斯(Kara Lysandra Ross)接受了大紀元的書面採訪。
  • 在華人世界中,台灣由於歷史因素,文化風貌有其獨特之處。除漢族移民的中原文化主體之外,日本文化也留下明顯烙印,近年又有原民文化的出頭與西方文明的狂潮,在台灣美術發展上形成一種多元並存與融合的現象。
  • 在弗雷德里克‧羅斯(Frederick Ross)家中,每個房間、每道樓梯、走廊的每一面牆上,都掛滿了令人驚嘆的畫作,一幅挨著一幅,吸引著觀者駐足凝神。要快速看一遍,至少需要兩小時時間——羅斯是美國收藏19世紀藝術品最宏富的私人藏家之一。他的藏品一直在穩步擴展,主要是通過在買賣中增值,很少需要他再投錢進去。
  • 在1930年代,有一個藝術風潮被稱為裝飾風藝術 。在紐約有幾座這個風格的代表作,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克萊斯勒大廈和帝國大廈。
  • 「我們所從事的藝術被污名化了。」紐約中央車站畫室創辦人、寫實畫家雅各布‧柯林斯(Jacob Collins)說。不過在今日藝壇,柯林斯的同道越來越多。當你注視他們的作品時,會無法移開目光,你只感到震撼驚歎。這些作品讓你放鬆、開心,這種感覺正是你期望從藝術中獲得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