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之二

【大話西油】西方古典音樂之父——巴赫

作為西方音樂史千古第一人——巴赫,為人類留下了神的奇蹟,為後世彰顯了神的榮耀!(大紀元合成)
font print 人氣: 197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1年04月18日訊】西方藝術史,我來說故事!大家好,歡迎來到《大話西油》的第二個番外篇!

今日焦點:門德爾松逛豬肉舖發現了巴赫!世界最昂貴大提琴見證杜普蕾的早逝、馬友友的崛起!最燒腦的音樂:巴赫的賦格!神一般的存在:西方古典音樂之父——巴赫!

有德國莫扎特之稱的大音樂家門德爾松,一次偶然逛豬肉鋪卻挖掘出了偉大的巴赫!

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聽到杜普蕾的演奏,一語成讖地說道:像她這樣演奏,肯定是活不長久的!

巴赫確立了古典音樂的範式,把所有可能的作曲形式全部探索了一遍!而且,作為賦格音樂的集大成者,他的音樂是史上最燒腦、最複雜、最精妙、最宏偉的音樂!

作為西方音樂史千古第一人——巴赫,為人類留下了神的奇蹟,為後世彰顯了神的榮耀!

十八世紀的德國,有個著名的大音樂家叫做門德爾松(Jakob Mendelssohn Bartholdy),我上期講莫扎特的時候提到過他。

門德爾松逛豬肉鋪發現了巴赫!

一天,門德爾松興致很高,主動陪著太太去逛菜市場。逛著逛著,兩個人就逛到了一間豬肉鋪子裡。德國人嘛,大家都知道德國人愛吃豬肉製品,各種香腸啊、火腿啊、燻肉啊。他們倆就買了不少,肉鋪的夥計用紙全都包好以後,送到他們的馬車上,兩人高高興興滿載而歸!

回到家裡,門德爾松有點餓了,就拿出包好的香腸,切了一小塊有滋有味地嚼了起來。一邊嚼著香腸一邊不經意地低頭看了一眼包香腸的紙。咦,紙上好像竟然寫著一行行的五線譜,門德爾松就把那張紙拿到近前仔細地看了看。這一看不要緊,我的天那,驚得手裡的半截香腸差點掉地上。

在這張被揉得皺皺巴巴的紙上,竟然寫著無比精妙的樂譜!精妙到啥程度呢?精妙到連門德爾松自己都寫不出來的程度!

門德爾松,大家可以自己Google一下就知道了,那可是德國浪漫主義樂派的大咖。從小被稱為德國莫扎特,九歲就開了第一場個人音樂會;十一歲進入柏林聲樂學院學習並開始作曲;十七歲就寫出了傳世名曲《仲夏夜之夢》。哎,說到這個《仲夏夜之夢》,你一定聽過其中最著名的一段!來,請豎起耳朵!

《婚禮進行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syxScxCAM

怎麼樣?很熟悉吧!是的,這就是《仲夏夜之夢》中那段大名鼎鼎的配樂:《婚禮進行曲》。門德爾松被稱為十八世紀的德國莫扎特,這雖然是在誇他的音樂才華,但這個叫法竟然讓他也和莫扎特有了同樣的命運,只活到了38歲就早早地回到了天上!

接著講從豬肉鋪回來的門德爾松啊。看到這些精妙的音符,他當下一驚啊!這張油漬麻花的紙上的樂譜,對位準確,曲式複雜,格律精妙,氣勢恢宏,非比尋常!當世沒有人能寫出這樣厲害的音樂!門德爾松的腦海中石火電光般地閃現出一個名字,難道是他!

想到這,他立刻抓起外套,衝出家門,趕回剛才那家豬肉鋪。把肉舖裡所有包豬肉的紙都買走了!肉舖的夥計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啊,這人有毛病吧,我家的豬肉那麼新鮮他不要,卻買了一大摞油漬麻花的紙回去!

正是從這些包豬肉的紙上,門德爾松整理出了一部驚人的、偉大的音樂作品:巴赫的《馬太受難曲》。而且,作為一個音樂家,門德爾松最大的貢獻其實還不是他的音樂作品,而是他把巴赫——這位西方古典音樂最偉大的大神給挖掘了出來。門德爾松在他生命的中後期,一直在致力於挖掘、整理和推廣巴赫。

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門德爾松的努力,巴赫在藝術史上的地位肯定不是今天的這個樣子!

巴赫,西方音樂之父 千古第一人

下面就有請我們今天的主角: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登場!巴赫,是西方音樂史上公認的:西方音樂之父!如果說米開朗基羅是西方藝術史的千古第一人,那麼巴赫就可以稱為:西方音樂史的千古第一人!

那有人可能要問了:巴赫這麼厲害,那為啥我好像都不知道他有哪些作品呢?

來來來,隨便聽幾首!我敢打賭,你肯定聽過!

G弦上的詠嘆調 巴赫的詼諧曲

勃蘭登堡協奏曲BWV 1046: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OZEj8wyj-I

怎麼樣?都很耳熟吧!都聽過,就是不知道這是巴赫的!下面他的這六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是我的最愛!展開一下你們的想像,聽聽看:

眼前是: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 (納蘭容若《如夢令》)

還是: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杜甫《旅夜書懷》)

又或是: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范仲淹《蘇幕遮》)

但,也有可能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唐代詩人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大提琴無伴奏組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81bbK06rLE

怎麼樣?好聽吧!給您個建議哈,下次您若是有機會去歐洲旅行,不妨試試走在磚石鋪就的古老街道上,周遭瀰漫著咖啡的濃香,遠處教堂的尖頂若隱若現。此時,大提琴低沉婉轉、如泣如訴的旋律在你的耳畔響起,此情此景: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李商隱《無題·重幃深下莫愁堂》)。

另外,對世界頂尖大提琴演奏家們而言,挑戰這六首獨奏曲目,是他們的頂級榮耀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大師都是上了年紀之後才敢錄製這六首獨奏曲目。

巴赫作品至少1080部 古典音樂家之最

好,再說回巴赫。最後還要再來聽一首巴赫,這首的名字叫做: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作品編號BWV 565(toccata et fugur en re mineur, BWV 565)。是不是跟聽天書差不多?但是,當這首曲子的前三個音一出來之後,你肯定會在心裡說一句:我去,原來就是它啊!

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nuq9PXbywA

對吧,肯定聽過吧?很多電影中也經常在用,對吧? !巴赫被譽為西方古典音樂之父。那麼,通常能被稱為什麼什麼的爸爸的人,肯定有過人的本事!巴赫已經不是過人這麼簡單了,他簡直就是個神一般的存在!這體現在兩方面,一個是質,一個是量!

先來說說量。在說這個之前,先來介紹一個小知識。我們經常會看見古典樂的標題上有:OP多少多少,就是OP後面跟著一串數字,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作曲家們為了出版的方便,就給自己的作品做的編號。這個OP,就是英文opus的縮寫,作品的意思。比如貝多芬的那首《月光奏鳴曲》的編號就是Op.27,作品27。

但是,有些音樂家沒有給自己作品編號的習慣,那麼後世為了區分整理,就由後人給它們編了號。巴赫的作品就是這種情況,而且巴赫那時候出版業還不發達,他自己又是一個宮廷樂師,主要是為宮廷和教堂服務的,所以他寫的曲子就沒有編號出版的必要。

現在我們看到巴赫的作品編號是以BWV開頭的,這是因為後世有一個叫做沃爾夫·施密德(Wolfgang Schmieder)的人,整理編寫了巴赫的作品目錄,所以就用BWV來表示。 B代表巴赫,WV就是這個沃爾夫·施密德的名字縮寫。

莫扎特的作品呢,是後世一個叫做寇海爾(LUDWIG RITTER VON KöCHEl)的音樂學家整理出來的,所以莫扎特的作品目錄也被稱為:寇海爾目錄,作品編號也就以K開頭了。

那麼,巴赫的作品到了多少號呢?大家可以自己Google一下。在維基百科上,我們看到巴赫的作品編號最後一直到BWV1080。也就是說,目前已經搜集整理出的巴赫作品至少有1080部!而且,音樂史學家們很確定巴赫還有不少作品已經遺失了。就說這1080部作品。注意啊,不是首,幾首歌的首。是部,大部頭的部!和現在的流行音樂可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我們現在的流行歌曲每首也就3~5分鐘,而且結構很簡單。一個前奏,再隨便醞釀一下,然後進入主旋律加高潮,然後加個副歌,再重複兩次,搞定!古典音樂的一部作品就好像是一本小說。先是引子,然後分了好幾個章節,最後還有尾聲。古典音樂作品也是這樣,由不同的樂章組成,所以每部作品演奏個三、四十分鐘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聽過古典音樂會的朋友都知道,一整晚,2個多小時,也就演奏了三五首作品!像我剛才提到門德爾松整理出來的巴赫的《馬太受難曲》,整部作品的演出時間長達三個小時。

知道了這些,我們再來對比一下。上期我講莫扎特。莫扎特最後一部作品《d小調安魂曲》,作品編號是K.626,也就是說莫扎特一共留下了626部作品。

他活得短,寫的不如巴赫多。那麼樂聖貝多芬呢,貝多芬活到57歲留下了343部作品。

再後世的音樂家,就沒有一個人能在數量上趕上貝多芬的了。

那麼,現在再來看看巴赫的這一千多部作品,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啦!僅僅是這個數量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了!而且,其作品質量之高,也是駭人聽聞的。

莫扎特已經很牛了,只活到35歲就寫了600多部作品。但莫扎特有不少灌水的作品,可能是為了趕工,也或者是​​雇主催得有點急,就對付著弄完了!貝多芬也是,大樂聖也有一些作品的質量是不怎麼高的!

每部保持極高水準 奠定西方古典音樂基礎

但是,巴赫沒有,巴赫幾乎沒有任何作品有灌水的嫌疑,每一部都保持了極高的水準,每一部都很紮實!他沒有隨意書寫的比較短小的曲目,所有作品都是大部頭,都是時間長度很長、有很多樂章的作品。而且,演奏難度很高。在當時,巴赫的很多作品幾乎只有他自己能夠演奏。即使放到今天,能圓滿完成巴赫作品的演奏家也不多!就這一點,巴赫之後的音樂家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做到。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這麼大的數量而且質量還如此之高,放眼整個藝術史只此一人!

如果僅僅是數量多和質量高,還不足以使巴赫成為西方音樂之父。巴赫最厲害之處在於,他給古典音樂制定了完整的範式,奠定了西方古典音樂的基礎!

他把古典音樂所有的可能性全部都開發了一遍,所以有人形容他就像一個在音樂寶庫中挖金子的礦工。而後世所有作曲家所寫的音樂,都沒超出巴赫給規範好的範圍。

舉個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巴赫有一部《十二平均律》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是由48部相對短小的樂曲組成的。在這部作品中巴赫完美地詮釋了平均律的優越性,轉調的完美,高超的對位技巧,經典的賦格音樂特性,以及對手指控制力的高難度要求,使這部作品被譽為鋼琴文獻的《舊約聖經》。

在鋼琴上,每組有12個音,1,2,3……7,七個全音加五個半音。每個音作為主音分別變換大小調,就是24個調。巴赫將這每個音的大小調全部都演繹了一遍,從頭到尾將這24個調都串了一遍,一共48首!巴赫在這部《平均律曲集》中,窮盡了目前已知的所有調式。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而且,現代的鋼琴行業的調音師以及演奏家們,都是以巴赫的這套《十二平均律》為基石來調律定音的,它創造了現代樂器所使用的標準音階,演奏家們都以這個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作為標準來調音!所以把巴赫稱為「西方音樂之父」,絕對是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但是,至於平均律到底是什麼,只好請大家自行去Google了。我不是學音樂的,這些太專業的知識我就不敢隨便置喙了!

但是,剛才我有提到一個名詞,叫做「賦格」。什麼是賦格呢?我這個節目大家知道很少賣弄專業詞彙,對吧?這個賦格算是一個比較專業的詞彙了,但是說到古典音樂,尤其是說到巴赫就不能不了解賦格,所以就一定要解釋給大家聽聽。

極致的音樂創作方式

但是,在解釋賦格之前要先給大家介紹另一個東西,叫做「卡農」。你們可能看到過一首曲子,題目前面寫著「卡農」二字!先來聽一首!

帕赫貝爾卡農經典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prozGcs80
帕赫貝爾卡農鋼琴&大提琴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tk_1Dc2iPY

這是卡農中最出名的一首,叫做「D大調帕赫貝爾卡農」(Pachelbel-Canon In D Major)。這個版本呢是最常見的一個版本,但是我推薦另一個鋼琴和大提在一起版本,我更喜歡!

超級美是吧?好,這個卡農啊,並不是這首曲子的名字,而是它的曲式。所有按照這種曲式寫出來的曲子都叫做卡農!哪種曲式呢?就是一個聲部的旋律先出來,然後隔了幾小節之後,另一個聲部演奏一模一樣的旋律,兩段一樣的旋律同時前進,但因為中間差了幾小節的距離,所以產生了非常美妙的音響效果。這種曲式,就叫做卡農!

為了更形象、更便於理解,我找到油管上有一個叫做「音樂家的無聊人生」的頻道,他有一期節目是專門介紹賦格和卡農的,我就用了其中一段來說明這個卡農。

這個卡農就是一種最簡單的賦格!而賦格就是在卡農的基礎上增加了更為複雜的變化。卡農是兩段相同的旋律交織,但在賦格裡,就不止兩段旋律了,而且是更多不同的旋律互相交織!每個聲部不但要自己很優美,還要在各自互相交匯的時候,產生動聽優美的和聲。

大家可以把它們想像成幾條各自美妙的線,不但自己散發著優美的旋律,還不斷和諧地、非常科學地在關鍵的節點上互相交織,產生更加明亮激越、動人心魄、撩撥心弦的音響效果。這個難度有多大,可想而知!這是一種非常精妙且難度極高的作曲形式,大家想想,這簡直就是人類智慧的頂峰啊!

就好比什麼呢?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好比是一款極為精巧的瑞士鐘錶的齒輪,你得算好每個不同大小的齒輪走多少步,走到那正好跟另一個齒輪嚴絲合縫地咬合住,再一起轉動,再帶動下一個齒輪!

巴赫的賦格音樂就是這樣,每個不同聲部在互相交匯的時候是如此的完美、和諧,然後又能夠自然、流暢且美妙地轉折到下一段旋律。而且,這不是一兩個聲部,是好幾個!巴赫寫過最多有七個不同聲部的賦格。前無古人!

關於這個賦格呢,因為我自己也不是學音樂的就不做太多的解釋了,再說多就該露怯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研究一下啊!總之,這種作曲方式的集大成者,就只有巴赫!

巴赫經典曲目:《哥德堡變奏曲》

在這裡推薦一部巴赫的經典曲目,叫做《哥德堡變奏曲》。關於這部曲子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有一個伯爵患有嚴重的失眠,精神特別不好。有一次,他在聽到巴赫的演奏之後,立刻覺得精神舒服了很多。他就找到巴赫希望他可以寫一首曲子幫助改善失眠的痛苦。

於是,巴赫就寫了這首《哥德堡變奏曲》。據說,那位伯爵每晚都要人給演奏這首樂曲才睡得著覺。但是,這首曲子其實只有主題是催眠的,第一個變奏之後,就有很多充滿變化的色彩了!是一首很有名的曲子,大家不妨找來聽聽!

巴赫的音樂太深刻、太複雜,聽的時候需要非常專注,不然聽著聽著就容易走神。聽巴赫不但要用心還要用腦!所以如果你純粹就是想要放鬆的時候,最好不要聽巴赫。不過,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你愛上了巴赫,那麼恭喜你,說明你的心靈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我們在了解巴赫的時候,還會看到一個名詞叫做「鍵盤音樂」。我們現在的鋼琴是由88個琴鍵組成的,巴赫那個時候可還沒有今天這樣的鋼琴,那時候有的是鋼琴的前身,叫做「羽管鍵琴」,也叫「大鍵琴」。它的發音原理和現在的鋼琴是完全不同的。

現在的鋼琴本質上是敲擊樂器,就是按下琴鍵之後,會帶動一個小錘子敲擊一下琴弦,從而發出動聽的聲音。但羽管鍵琴不是,它的發聲原理本質上跟吉他是一樣的。你按下一個琴鍵之後,它會帶動裡面的一個小鉤子撥動一下琴弦。所以,這兩種琴看上去很像,但音色卻是完全不一樣的。直到巴赫晚年,才出現了這種擊弦型的鋼琴。

為人類留下神的奇蹟 為後世彰顯神的榮耀

與巴赫同時代還有一位音樂大師,叫做: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他們倆被後世稱為「巴洛克雙星」。他們互相都知道對方,也都很希望能一見面交流交流對音樂的理解。但是造化弄人,好幾次他們都是擦肩而過,失之交臂。兩位大師最終緣慳一面。

巴赫的一生都在為宮廷和教堂服務,能聽到他作品的只限於那些社會上層人士。再加上他的作品演奏難度又這麼大,幾乎只有他自己能演奏,所以他去世後的知名度當然就不高。

而且,在去世一百多年中,甚至都差點被世人遺忘了!巴赫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德國的萊比錫,這個城市不算大,但今天的萊比錫音樂節卻是歐洲最高規格的音樂節之一。

巴赫真的是很不好講。他一生都沉醉在音樂的世界裡,本人沒有太多轟轟烈烈的、跌宕起伏的故事。不過好在,今天我們聼到了不少動聽的旋律!這個故事不夠,音樂來湊吧!

巴赫有著虔誠的信仰,在他樂譜手稿的末尾處,都會寫上三個字母:S.D.G(Soli Deo Gloria),這是德文的:一切榮耀歸於上帝的縮寫。巴赫自己也說過,他的音樂才華正是來自他的堅貞信仰。

巴赫,一生忠實地服務於上帝,從未有過絲毫的懈怠!他就如同一個山巔巨人,安靜地俯視著滄桑巨變的人間。

在今天節目的最後,最後再給大家推薦一首巴赫:他的小提琴無伴奏組曲。這組樂曲可以說是小提琴聖經般的存在,是小提琴無伴奏曲中的王冠。特別是其中第二組曲(Partita No.2 in d minor, BWV 1004)中的恰空舞曲(Ciaccona),可以說是這頂王冠上的那顆最大的寶石。來吧,在這美妙的小提琴聲中結束今天的節目吧!

今天節目中出現的曲目以及相關視頻鏈接,我都會放到今天節目的評論區,讓大家可以去聽一聽,過過癮!好的,《大話西油》,咱們下次見!

小提琴無伴奏組曲.第二組曲.恰空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fwVim0EybY

《大話西油》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巴赫的六闋《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堪稱史無前例,獨步寰宇。但在巴赫有生之年並未受到重視。三百年後的今天,卻是所有大提琴家演奏里程上的試金石、聖母峰!
  • 聖誕節不能缺少巴赫的音符,尤其是在德國。德媒曾說,缺少巴赫「聖誕神曲」的聖誕節,是不可想像的。(Ein Weihnachten ohne Bachs Weihnachtsoratorium ist kaum denkbar.)又一年聖誕臨近,讓我們一起靜下心來,去聽聽這位「西方音樂之父」的聖誕神曲吧。
  • 經過多年的錘鍊,沒出國的巴赫已成功地把歐洲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他萃集意大利、法國、英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創造力正處於巔峰狀態的他,隱隱聽到神的召喚,只想把精力貫注到創作理想的教堂音樂上。
  • 巴赫的音樂像穩固對稱、雄偉壯觀的建築;又像環環相扣、精密轉動的齒輪;那由嚴謹規範構成的賦格,多聲部和聲此起彼伏,錯落有致,變幻多姿,氣象萬千。
  • 揚‧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祕隱居型藝術家(1682─1749年),也是公認18世紀最傑出的荷蘭靜物花卉畫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豐富、具奢華感、色彩飽滿、紋理細緻,以及高度細緻的寫實而倍受尊崇。這些成就的關鍵在於揚‧范‧海瑟姆謹慎且不怕麻煩地在畫布上一層又一層地塗上薄釉彩的技巧。儘管許多人試圖模仿,但同時代的畫家都沒有辦法做到。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