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冬至一陽生 一陽之氣真能實測嗎?

作者:容乃加
冬至,天地一陽生,一元復始。一陽之氣能否實測? (大紀元後製/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214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黃曆十一月乃是冬至之月,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的開端、領頭的節氣。「冬至」有什麼具體表現呢?「冬至一陽生」只是一個陰陽五行的玄虛概念嗎?還是一種可以實際觀察到的、甚至「捕捉到」的節氣現象呢?

古來中華文化陰陽五行學說都講「冬至一陽生」,「一陽」是天地陰陽循環的起點,在冬至時陰氣走到極點,一元復始,陽氣回升,對人事物的化育,意義重大。

冬至的具體「影」響

冬至時,從地球上進行的觀測發現,太陽移到最南方,直射在南回歸線,相對地,此時斜射北半球的角度最大,此時測得的日影也最長。過了冬至時分太陽開始向北回歸,從此陽氣開始回升。冬至就是天地陰陽之氣的轉捩點。冬至之後,可以觀測到日影縮短的變化,日出時間也漸漸提早,是為陰消陽長的一種現象。

中國古文明偉大成就之一的曆法,在上古時代已經掌握到了冬至的現象,並設為一歲之首,代代傳承。《四書章句集注》云:「造曆者以上古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為曆元」。元代天文科學家郭守敬總其成的曆書《授時曆》,根據太陽晷影實測,成了漢代以來以至清初推驗最精準的曆書。[1] 李謙《授時曆議》提到,一本好曆法要候氣掌握日月的運行,以推算節氣,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審度節氣之首端的冬至,才能與日月運行的天道相吻合。[2] 而《授時曆》「上推春秋以來冬至,往往皆合」(《元史》)。歷代的中國掌握了冬至在歲時中的關鍵意義,測得了陰陽循環一元復始在冬至。

「候氣」之法

那麼古人怎樣掌握冬至的「一陽之氣」呢?古時有具體的作法,稱為「候氣」。

這種候氣之法,是用律呂之管添上極為輕盈的蘆葦灰來感應天地四時之氣。《後漢書》說「律氣(*節氣)應則灰除」。這是怎麼回事?怎麼觀察呢?下面就來說說「候氣之法」。

古代用十二律呂管感應節氣的作法,要在極密閉、極安靜的室中進行。

首先在平地蓋一個三重壁的密室,形狀上圓下方,密室分內室、中室和外室三重,外室在南方開門,中室則在北方開門,內室在南方開門,門戶縫隙都用牲血遍塗,圍上布幔,使室內密閉無風。在內室中放上木案,將十二根律管依照方位順序直立案上,並在律管內端填上河內產蘆葦灰。在節氣前三天,人就入居室內觀察候氣。節氣一到,陽氣一動,會將律管內的蘆葦灰吹出。古人一般主要在冬至和夏至這兩大節氣時候氣。

律管內灰的動靜大小,也是人事反應的表徵。灰若小動,則是君臣和氣的表示,灰大動則表示臣氣強。所以這天地「一陽之氣」也是有感應反應的生命。《朱子語類》說:「今治曆家用律呂候氣,其法最精。氣之至也,分寸不差,便是這氣都在地中透上來。如十一月冬至,黃鐘管距地九寸,以葭灰(蘆葦灰)實其中,(冬)至之日,氣至灰去,晷刻不差。」就是說,以候氣法測得地下一陽氣衝黃鐘管內的蘆葦灰而出之時,就是精確交冬至的時分。以此來看,「天地一陽生」之氣,是確確實實可以被觀察到、捕捉到的。

註釋:
[1] 《崇禎十四年,禮部侍郎蔣德璟疏略》提到古今治曆之家很多,「其最精者,漢洛下閎《太初曆》以鍾曆,唐一行《大衍曆》以蓍策,元郭守敬《授時曆》以晷景,皆稱推驗之精,而晷景為近。」(清代《欽天監》錄))

[2] 李謙《授時曆議》說:「曆法之作,所以步日月之躔離(*運行距離),候氣朔之盈虛,不揆(*揣測、審度)其端,無以測知天道,而與之吻合。」@*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 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 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們就送走了溫順可愛的玉兔,迎來了瑞氣萬千的祥龍,這兒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龍騰虎躍,好運連連。
  • 冬至:夜從今夜短,日從今日長!冬至日陽光達到南至點將要北返,陽氣從地底升起。你對「冬至」的內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盤點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與典故。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圓!黃曆八月十五日圍繞著月亮的許多民俗傳說,尤其是中秋節的神奇事兒紛紛湧上記憶的時空,讓人回味中秋節的神奇時空!它們跨越了幾千年的記憶,搭起仙凡之間的橋梁。
  • 秋天多變的風貌往往容易觸動人心,詩人詠秋的詩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詩情畫意中對應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讓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們來看一篇詠早秋的詩,體會其中簡單二十個字中蘊含的豐富文化意境與深永的意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