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冬至一阳生 一阳之气真能实测吗?

作者:容乃加
冬至,天地一阳生,一元复始。一阳之气能否实测? (大纪元后制/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160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黄历十一月乃是冬至之月,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开端、领头的节气。“冬至”有什么具体表现呢?“冬至一阳生”只是一个阴阳五行的玄虚概念吗?还是一种可以实际观察到的、甚至“捕捉到”的节气现象呢?

古来中华文化阴阳五行学说都讲“冬至一阳生”,“一阳”是天地阴阳循环的起点,在冬至时阴气走到极点,一元复始,阳气回升,对人事物的化育,意义重大。

冬至的具体“影”响

冬至时,从地球上进行的观测发现,太阳移到最南方,直射在南回归线,相对地,此时斜射北半球的角度最大,此时测得的日影也最长。过了冬至时分太阳开始向北回归,从此阳气开始回升。冬至就是天地阴阳之气的转捩点。冬至之后,可以观测到日影缩短的变化,日出时间也渐渐提早,是为阴消阳长的一种现象。

中国古文明伟大成就之一的历法,在上古时代已经掌握到了冬至的现象,并设为一岁之首,代代传承。《四书章句集注》云:“造历者以上古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为历元”。元代天文科学家郭守敬总其成的历书《授时历》,根据太阳晷影实测,成了汉代以来以至清初推验最精准的历书。[1] 李谦《授时历议》提到,一本好历法要候气掌握日月的运行,以推算节气,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审度节气之首端的冬至,才能与日月运行的天道相吻合。[2] 而《授时历》“上推春秋以来冬至,往往皆合”(《元史》)。历代的中国掌握了冬至在岁时中的关键意义,测得了阴阳循环一元复始在冬至。

候气”之法

那么古人怎样掌握冬至的“一阳之气”呢?古时有具体的作法,称为“候气”。

这种候气之法,是用律吕之管添上极为轻盈的芦苇灰来感应天地四时之气。《后汉书》说“律气(*节气)应则灰除”。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观察呢?下面就来说说“候气之法”。

古代用十二律吕管感应节气的作法,要在极密闭、极安静的室中进行。

首先在平地盖一个三重壁的密室,形状上圆下方,密室分内室、中室和外室三重,外室在南方开门,中室则在北方开门,内室在南方开门,门户缝隙都用牲血遍涂,围上布幔,使室内密闭无风。在内室中放上木案,将十二根律管依照方位顺序直立案上,并在律管内端填上河内产芦苇灰。在节气前三天,人就入居室内观察候气。节气一到,阳气一动,会将律管内的芦苇灰吹出。古人一般主要在冬至和夏至这两大节气时候气。

律管内灰的动静大小,也是人事反应的表征。灰若小动,则是君臣和气的表示,灰大动则表示臣气强。所以这天地“一阳之气”也是有感应反应的生命。《朱子语类》说:“今治历家用律吕候气,其法最精。气之至也,分寸不差,便是这气都在地中透上来。如十一月冬至,黄钟管距地九寸,以葭灰(芦苇灰)实其中,(冬)至之日,气至灰去,晷刻不差。”就是说,以候气法测得地下一阳气冲黄钟管内的芦苇灰而出之时,就是精确交冬至的时分。以此来看,“天地一阳生”之气,是确确实实可以被观察到、捕捉到的。

注释:
[1] 《崇祯十四年,礼部侍郎蒋德璟疏略》提到古今治历之家很多,“其最精者,汉洛下闳《太初历》以钟历,唐一行《大衍历》以蓍策,元郭守敬《授时历》以晷景,皆称推验之精,而晷景为近。”(清代《钦天监》录))

[2] 李谦《授时历议》说:“历法之作,所以步日月之躔离(*运行距离),候气朔之盈虚,不揆(*揣测、审度)其端,无以测知天道,而与之吻合。”@*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母亲节让人想起康乃馨。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早就有代表母亲的花了,比康乃馨更是悠久,那是什么呢?中华文化的母亲节很有特色!
  • 常言形容人“病入膏肓”,或说“病在膏肓”是指一个人已经无药可救了。病势已入膏肓,命将危矣!膏肓是在人体的什么地方?为什么“病入膏肓”就无药可救?这成语是出自哪本古籍?
  • 满族,格格,清朝,夏琼芬
    华夏民族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着古老的记忆,这记忆来自秦汉三国、唐宋明清。五千年间,每一朝代都遗留下丰富的文化,镌刻在华夏民族的基因里。您或许曾想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看一看历史的朝代中是否有您前世的身影,那么在此之前,您应当获得适量的知识储备,以免在古代社会里不小心冒犯了君子、唐突了佳人。
  • 古人说感恩报德至死不忘!阴间的鬼也知恩图报,史书上有记载。从另方面来说,人做的好事、善事,也不会白做,可能在什么关键时刻、或关键的事情上就得到令自己意外的好回报。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二十四节气的“雨水”,自古来留给我们什么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典故呢?
  • 常吃韭菜可以增进体力、促进血液循环,从而缓解手脚冰冷、下腹疼痛。(胡乃文开讲提供)
    古人感应四时的变化,用一幅春日里的好景致——“翦春韭”为名,留下诗情画意的厚谊。杜甫在《赠卫八处士》诗中留下“夜雨翦春韭”的情味,然而传下“雨翦春韭”典故的人不是杜甫,那么杜甫承传自谁呢?
  • 元宵节能不想起吃“元宵”?!为何汤圆叫“元宵”?北方才叫汤圆为“元宵”吗?追溯元宵或圆子、汤圆的源头,可以溯源到何时呢?一颗元宵汤圆承载的历史超乎你的想像!
  •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灯谜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娱乐,事实上灯谜的内涵包罗万象。制灯谜、猜灯谜盛行于历代,灯谜的起源和一些名人、文学家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谁呢?为什么爱上灯谜也能让人考场顺利呢?
  • 黄历二月春雷响,惊醒地下的蛰虫出洞,这是阴阳循环的常态;早发的“冬雷”则是反常的天候现象。自古以来,人们就观察到这个现象。这种反常的天候只是气象上的表现吗?还是和世间人事的治乱有所对应呢?有无应验的实证呢?古书上和民间累积的经验以及气象学观测,很早就观察到了“冬雷”这种异常的天候现象,并且有一些说道。
  • “气备四时 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 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是大成殿赞颂孔子的楹联。还有许多庙寺的楹联,可知讲的主角儿是谁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