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的圓夢故事 內利修女克服萬難圓畫家夢

文/洛林·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 翻譯/陳遇
普洛蒂拉·內利(Plautilla Nelli)的作品《聖徒哀悼》(Lamentation With Saints)。油彩、畫布,113.3英寸 x 75.5英寸。2006年由美國非營利組織Advancing Women Artists(AWA)修復完成。(AWA Archives)
font print 人氣: 313
【字號】    
   標籤: tags: ,

偉大的藝術家不需要透過言語,就能夠與我們的心靈溝通。從非常逼真的戰場景象到令我們為之歡唱的神聖慶典,藝術家將生活中最輝煌和最悲劇的時刻注入了更深一層的活力。不過,我們卻很少關注藝術家們的生活經歷:他們如何克服困難,如何堅守自己的價值觀,或如何對待身邊的親友。您或許不知道,這些故事其實也如他們的作品一樣精彩動人。

義大利修女普洛蒂拉‧內利(Plautilla Nelli,1524年—1588年)堅持不懈,最終成為一名廣受歡迎的宗教畫家。

她唯一的創作機會就是修道院的工作室,她的藝術經驗也因此受到侷限。不過,內利克服了這些難題。例如,由於修女的身分,她不能夠學習解剖學。除了她自己的頭髮,她也不能仔細研究其他人隱藏在修道院長袍下的頭髮。

藝術史學家喬爾喬‧瓦薩里(Giorgio Vasari)在1568年出版的《最優秀的畫家、雕刻家和建築師的生平》(又名《藝苑名人傳》)中評價內利,說她的「藝術創作差強人意」。他的意思是,女人不能在工作室裡當學徒、跟隨畫家師傅學習。內利不能和男人一樣從學、練習繪畫、臨摹自然界的生物和物體。

不過,內利善用了她擁有的機會。就如瓦薩里在《藝苑名人傳》中所描述的一樣,她利用亞歷山德羅‧亞洛里(Alessandro Allori)和布龍齊諾(M. Agnolo Bronzino)撰寫的第一本繪畫原理著作自學,透過模仿經典作品學會了繪畫技巧。

普洛蒂拉·內利(Plautilla Nelli)的作品《聖徒哀悼》(Lamentation With Saints)。油彩、畫布,113.3英寸 x 75.5英寸。國立聖馬可美術館,佛羅倫薩。2006年由美國非營利組織Advancing Women Artists(AWA)修復完成。(AWA Archives)

其實,內利平日的生活環境就處處充滿了精美的宗教藝術品。除了修道院裡的偉大畫作外,她自己也繼承了約500件巴爾托洛梅奧修士(Fra Bartolomeo)的繪畫作品。

巴爾托洛梅奧修士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宗教畫家,他的風格承傳了同樣知名的安傑利科修士(Fra Angelico)的繪畫傳統。巴爾托洛梅奧修士曾收藏了一套木製模型,這套模型後來可能承傳給了修道院的修女們。

「她一點一點地開始素描並模仿大師的彩色圖畫,非常勤奮地完成了一些令工匠們都讚歎不已的作品」,瓦薩里寫道。

確實,這些作品的確令人驚歎。其實,內利的作品也受到許多貴族的高度評價,他們相信她的作品有著某種神祕的特質。最後,瓦薩里寫道,她的繪畫「出現在佛羅倫薩所有紳士們的家中」。

原文:Leading by Example: How Painter Sister Plautilla Nelli Persevered Against the Odd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