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名著原型—— 丹麥克倫城堡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吳約翰編譯
克倫堡宮位於丹麥東北部瑞典和丹麥之間的奧勒松海峽入口處。城堡是荷蘭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傑作,包含四棟翼樓,屋頂以塔樓和尖頂裝飾。(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4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克倫堡宮(Kronborg Castle)位於瑞典和丹麥間奧勒松海峽口(Oresund),也是偉大文學作品場景所在。克倫堡宮曾經是一座中世紀堡壘,掌控波羅的海(the Baltic Sea)出海口,也是丹麥王室故居,更因為是莎士比亞《哈姆雷特》(Hamlet )劇作中的「艾辛諾爾城堡」(Elsinore Castle)而名垂千古。那麼故事原委究竟如何?讓我們一探究竟。

1420年,波美拉尼亞國王埃里克(King Eric of Pomerania )在沿海城市赫爾辛格(Helsingor)建造一座堅固的中世紀堡壘克倫津(Krogen),以監管丹麥水域與徵收新稅,海峽通行稅(the Sound Dues)。四百多年來,所有經過海峽的商船都必須繳納通行費,否則將遭受堡壘和砲台攻擊。

1574至1585年間,丹麥國王腓特烈二世(King Frederick II )後來以海峽通行稅收委託建造一座文藝復興時期城堡,即克倫堡(Kronborg),取代中世紀的堡壘。克倫堡的立面可見砂岩飾品、高聳的尖形塔、尖角屋頂和金色塔樓。此外,巨大的城堡外牆防禦工事,不難看出原始建築的痕跡。磚牆和護城河圍繞著白色砂岩建築,外觀可見不規則排列的窗櫺線,屋頂上是巴洛克風格的銅綠色尖頂。

克倫堡被稱為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的埃爾西諾城堡,城堡巨大的外牆防禦工事不難看出原始建築的痕跡。磚牆和護城河圍繞著白色砂岩建築,照片裡可見不規則排列的窗櫺線,屋頂則有巴洛克風格的銅綠色尖頂。(Shutterstock)

城堡的中庭是荷蘭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代表,較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更加精緻細膩。高牆、石膏裝飾物、對稱窗戶、銅製屋頂都與原來的結構相去甚遠。最早的外牆以紅磚為特色,在腓特烈二世統治期間以石灰岩取代,因為石灰岩公認是當時最好的建築材料。同時還增加了更多文藝復興時期的細節,例如角隅塔樓(the corner tower)和山牆(gable)的立面皆展示古典雕塑,讚揚腓特烈的統治。

庭院裡可見高牆、石膏裝飾物、對稱窗戶、銅製屋頂等裝飾。此外,角隅塔樓和山牆立面也以古典雕塑裝飾。(Shutterstock)

城堡禮拜堂是1629年火災中唯一倖存的重要空間。禮拜堂位於南翼樓的一樓,裡頭有木造鍍金祭壇、雕刻裝飾、彩繪牆板、支撐主要拱頂的側廊以及高雅的托斯卡尼石柱(Tuscan columns )。禮拜堂於1582年完工舉行祝聖儀式,至今仍在使用。

禮拜堂裡有木造鍍金祭壇、雕刻裝飾、彩繪牆板、側廊以及高雅的托斯卡尼石柱。(Shutterstock)

宮廷生活充滿奢華聚會、豐盛餐點與戲劇表演,令人難以忘懷。這座宏偉的城堡與腓特烈二世的宮廷故事,最終傳到威廉‧莎士比亞耳裡後,他受到啟發,於是選擇了克倫堡宮作為戲劇作品《哈姆雷特》的舞台。

舞廳(Ballroom)是城堡內的一大亮點,也是此類用途空間的第一例,在1500年代公認是北歐最大。最初,這個房間有四十多幅掛毯,描繪一百多位丹麥國王,也是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舉辦派對的著名場所。此外,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裡詳盡介紹這間舞廳及每年夏天都在這裡舉辦的奢華慶祝活動。雖然宴會廳在1629年的火災中失去了原本的牆壁掛毯和其它裝飾,但克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an IV.)將其重建,恢復昔日宏偉的規模。今日所見的地板、木造天花和壁畫可以追溯至20世紀當時城堡的整修。

舞廳最初有40多幅掛毯,描繪100多位丹麥國王,也是腓特烈二世舉辦派對的著名場所。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裡詳盡介紹這間宴會廳及每年夏天都在這裡舉辦的奢華慶祝活動。(Shutterstock)

國王的起居室(The King’s Chamber)位於王室住所內,在克倫堡城堡的一樓。1576年左右,王室住所最早由腓特烈二世布置,1629年火災後又重新裝潢。房間配有木頭地板、牆上掛毯與17世紀的荷蘭家具。

國王起居室配有木頭地板、牆上掛毯與17世紀的荷蘭家具。(Shutterstock)

掛毯室(The Tapestry Room)配有格子造型地板、荷蘭家具和描繪丹麥國王和丹麥歷史的編織壁毯。城堡大火後只有15幅掛毯幸運地保留下來,其中7幅掛毯陳列在掛毯室。宮廷慶祝活動期間,賓客和演員能欣賞到這些掛毯,然後向家中友人轉述丹麥國王的神話故事。當中有個故事的主角是阿姆萊斯王子(Prince Amleth),為莎士比亞劇作《哈姆雷特》中的同名英雄(哈姆雷特王子)奠下基礎。

掛毯室可見格子造型地板、荷蘭家具和描繪丹麥國王和丹麥歷史的編織壁毯。目前有7幅掛毯陳列在這間房裡。(Shutterstock)

1629年,一場大火燒毀了城堡,僅留下禮拜堂完好無傷。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將城堡重建,添加了一些巴洛克風格。1690年後,克倫堡不再是王室住所,反而用於軍事目的。今日,克倫堡宮已恢復昔日輝煌,仍舊是丹麥歷史和英國文學的重要象徵。

原文:Kronborg Castle: Hamlet’s Danish Citadel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國際自由新聞工作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紀安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