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壁畫《雅典學院》: 向西方大思想家致敬

文/賈妮·艾倫(Jani Allan) 嘉蓮 、文青衿譯
文藝復興藝術大師拉斐爾的濕壁畫《雅典學院》,描繪了公元前4世紀初哲學家柏拉圖在雅典創立的柏拉圖學派。畫面中央是柏拉圖(左)和亞里士多德在探討哲學理念。(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18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雅典學院》是西方藝術史上最重要、最迷人的濕壁畫【註】之一。教宗尤利烏斯二世(又譯儒略二世Pope Julius II )委託拉斐爾‧聖齊奧(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裝飾他在梵蒂岡住所的四間私人客房。這位富有創造力的年輕藝術家就是與米開朗基羅、達芬奇並稱為「文藝復興三傑」的拉斐爾(1483-1520年)。

【註】濕壁畫(Fresco)技法,泛指在牆壁灰泥未乾時施塗顏料,以產生耐久鮮亮的圖像。

拉斐爾完成的第一個房間,也是最為知名的就是「簽字廳」(Stanza Della Segnatura),之所以得名,是因為教宗的大多數機要文件都在這裡簽署、蓋章,最終成為具執行力的宗教信條。這個房間還是教宗的圖書館,亦是天主教會最高司法機構——宗座聖璽最高法院(又稱使徒签名最高法庭,The Supreme Tribunal of the Apostolic Signatura)的會議室。

無論採用怎樣的色彩與形廓、敘事與節奏來裝飾這間大廳的四壁,俯瞰著那些在這裡所做的決策,即使沒有潛在影響,一些重要的決定也影響著居住在神聖羅馬帝國這片廣袤土地上所有的人及後世的生活。

拉斐爾深知沒有哪項委託比這項工程更重要的了。這幅16英尺高、25英尺(7.7米)寬的巨大壁畫,對於弱冠之年的他來說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依循當時的傳統,私人圖書館會用大思想家肖像來裝飾,而這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拉斐爾將這個構想推上了另一個高度。

 

梵蒂岡博物館內的簽字廳。 (公有領域)

踐行時代

文藝復興是對古希臘和古羅馬哲學、藝術、宗教和文化等興趣復興的一種表現形式。拉斐爾過人的天賦就體現了藝術在繪畫方面的復興。

拉斐爾這幅壁畫的主題描繪了西方哲學核心的辯論——關注精神世界的哲學家與關注物質世界的哲學家各自不同的理論基礎與前提。

由此,拉斐爾在這幅畫作中所傳達的意象是純粹的天才之作,描繪那些塑造了和繼續塑造西方文明的大思想家——正是這些先哲頌揚真理乃通過理性思辯而獲得。

《雅典學院》堪稱文藝復興時代精神的視覺展現。

拉斐爾不僅擊敗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等對手贏得這項委託,作品完成後更贏得了大眾热烈的好評。

文藝復興藝術大師拉斐爾的壁畫《雅典學院》(The School of Athens)。 (公有領域)

雅典學院

這幅壁畫在虛構的建築場景中描繪了50位人物,包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和畢達哥拉斯。中間兩個最突出、最核心的人物是西方哲學的奠基人:柏拉圖(左)和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右)。

畫中的柏拉圖一手指天,因為他的哲學理論中提出了有神的前提: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只不過是更高、更真實的「現實」的投影,那個現實是永恆不變的,充盈著善與美。對柏拉圖來說,這個超凡脫俗的現實才是終極現實,是所有真理、美、正義與智慧之所在。

柏拉圖手持他的著作《蒂邁歐篇》(Timaeus),暗示了他的宇宙觀,闡述他與亞里士多德分歧的哲學觀。

亞里士多德則手掌朝下,暗示著他實踐倫理學的基礎。按照他的哲學觀,唯一的現實就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正是柏拉圖摒棄的那個現實。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即他手持的那本書,強調人類社會的要素,諸如正義、友誼和政府。

柏拉圖右側的人物都是柏拉圖哲學理論的代表,而在亞里士多德左側出現的,則為亞里士多德理論的擁護者。

《雅典學院》中繪製的人物旨在頌揚古典思想,同時透過兩座神的雕像向人文教育(liberal arts,又譯伯雅教育,原指古代西方城市自由人所應學習的基本學科)致敬——兩座雕像分別是象徵光明、箭術和音樂的阿波羅神(左),以及古羅馬神話中的智慧女神密涅瓦(Minerva,羅馬人視同希臘神祇雅典娜)。

眾人聚集於氣勢恢弘的羅馬式建築中。建築拱形穹頂的靈感來自古羅馬廣場最大的建築——馬克森提烏斯和君士坦丁大殿(Basilica of Maxentius and Constantine)。建築結構似乎象徵著、強調著壁畫中人物信仰之篤深、將信仰視為重中之重。

拉斐爾的天賦之才

這幅畫的「中央消失點」位於蘇格拉底的左手處,顯示出拉斐爾對線性透視的智慧運用。拉斐爾還掌握了盛期文藝復興藝術全盛時期的一些標誌性繪畫技法,如柔化色彩過渡的暈塗法(sfumato)、精確的解剖學,以及真實的情感和表達。

拉斐爾的個人風格帶有一種奇特的宏偉感,但此畫仍充滿人文氣息,並以清晰的造型、豐富的色彩和輕鬆的構圖著稱。

與拉斐爾並稱「盛期文藝復興三傑」的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也出現在這幅畫作中。拉斐爾筆下的柏拉圖便借用了達芬奇的形象,而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註:前中握筆倚桌思考者)正是米開朗基羅之相貌,單手支頭進行思考;拉斐爾則出現在最右邊,戴著一頂黑帽子。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編年史家瓦薩里(Vasari)認為,拉斐爾的藝術造就幾乎可與年長的米開朗基羅相提並論。

「烏爾比諾的拉斐爾作為畫家獲得了極高的聲譽,他的友人和追隨者們堅持認為他的作品比米開朗基羅更嚴格恪守藝術規則,肯定他的畫作色彩更優雅、創作精美,具有令人仰慕的非凡表現力和別具一格的設計;也有說法認為,米開朗基羅的作品除了構圖以外缺少上述所有的特質。由於這些原因,那些拉裴爾的追隨者認為,從整體來看,拉斐爾在繪畫方面的水平即便不是更勝一籌,也與米開朗基羅平分秋色……特別是色彩運用上比米開朗基羅佔有絕對優勢。」

有言道,「揣而銳之,不可長保」(the light that burns twice as bright burns half as long),拉斐爾正是如此。年僅37歲便英年早逝,葬於萬神殿。然而他在羅馬輝煌的職業生涯,卻如文藝復興時期西方文明之冠上最耀眼的一顆明珠,光芒永住。

作者簡介:

賈妮·艾倫(Jani Allan)是新聞記者、專欄作者、作家和廣播節目主持人。

原文A Tribute to the Greatest Western Thinkers: ‘A School of Athen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