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佛羅倫斯推出難得一見的展覽「多那太羅:文藝復興」

奠定文藝復興的雕刻大師 多那太羅的藝術創新

文/洛林‧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 翻譯/陳遇
多那太羅的赤陶聖母像於意大利佛羅倫薩的展覽「多那太羅:文藝復興」中展出。(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36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16世紀藝術史學家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曾在他的經典著作《藝苑名人傳》中給予多那太羅極高的讚譽,並說工匠們都應當追尋他的藝術境界。多那太羅的全名是多那托‧迪‧尼科羅‧迪‧貝托‧巴蒂(Donato di Niccolò di Betto Bardi),他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兼建築師。

多那太羅與他的藝術家友人們共同在佛羅倫薩奠定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包含畫家馬薩喬(Masaccio),以及兩位建築師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di Ser Brunellesco)和萊昂‧巴蒂斯塔‧阿伯提(Leon Battista Alberti)。

多那太羅的作品至今仍令人望塵莫及。他是一名非常多產的藝術家,要完整描述他的作品已經是相當困難的事了,若要再將他廣泛深遠的影響呈現出來,則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了。感謝意大利佛羅倫斯的斯特羅齊宮(Palazzo Strozzi)和巴杰羅美術館(Museo Nazionale Del Bargello)主辦單位的努力,在意大利佛羅倫薩推出展覽「多那太羅:文藝復興」(Donatello: The Renaissance),讓藝術愛好者有機會深度了解這位文藝復興大師的作品。

該展覽從世界各地逾50間知名博物館和藝術中心借出了約130件雕刻、繪畫和手稿。其中幾件展品相當罕見,甚至還將佛羅倫薩聖老楞佐聖殿(San Lorenzo Basilica)舊聖器室的銅製門直接搬到了展場當中,這是這扇門建成以來首次離開聖老楞佐聖殿。

儘管展覽值得探索的部分數不勝數,在以下的幾件關鍵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多那太羅在藝術上的重大創新。

在石頭上作畫

收藏於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的作品《達德利‧麥當娜》(Dudley Madonna)即是一個經典例子,展現了多那太羅的淺平浮雕技術。淺平浮雕在意大利原文中含有「Stiacciato」這個字,含有扁平化之意,這種淺浮雕技術使用相當淺的刻痕製造出同樣立體的效果,幾乎像是繪畫一樣。

照片中左邊第三件為多那太羅的作品《達德利‧麥當娜》(Dudley Madonna),又名《聖母子》(Virgin and Child),約1440年。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倫敦。這件經典作品於意大利佛羅倫薩的展覽「多那太羅:文藝復興」(Donatello: The Renaissance)中展出。(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提供)

受到一座古墓碑上的女子雕刻所啟發,多那太羅在一個簡單無框的背景上雕刻出聖母的全身像,這樣為了私人用途刻在大理石上的聖母全身像是當時的首例。從側身的輪廓中,可以看到她將聖嬰抱在懷中,充滿著母親的慈愛,但她的目光卻暗示著她已經知道他將為人類受難。

復興古代的赤陶像

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曾在他的著作《自然史》(Naturalis Historia)中,描述古代的人們如何使用赤陶創作藝術品。受到這種材料的啟發,多那太羅和布魯內萊斯基也使用了赤陶製作人像。

多那太羅偏好使用赤陶來製作私人禱告所用的聖母像,一些這樣的作品也在展覽中展出。

展覽「多那太羅:文藝復興」展出多那太羅的赤陶聖母。多那太羅和他的建築師朋友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復興了古代的赤陶藝術,這項藝術在中世紀幾乎已經失傳了。(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提供)

多那太羅的這些小型作品不同於他在佛羅倫薩大教堂圓頂上的「約書亞」赤陶雕像。這些大雕像超過16英尺高,曾作為所有圓頂扶壁雕像的黃金標準。多那太羅曾受託製作一座「約書亞像」來取代他的大理石「大衛像」,因為後者的高度不到6英尺,不適合用作圓頂雕像。新的「約書亞像」矗立在圓頂上,在經歷了長達兩世紀的風霜雨露後永遠消失於世。

新的透視法

多那太羅在替西恩那的洗禮堂(Baptistery in Siena)創作的《希律王的盛宴》(The Feast of Herod)中,塑造了一個出色的故事場景。自1427年一直到今天,這件鍍銅的作品才首次從該教堂的洗禮池取下,和另外兩件鍍銅的人物像《希望》(Hope)、《信心》(Faith)一同修復後在展覽中展出。

剛修復完成的多那太羅鍍銅人物像《信心》(Faith,圖中間)和《希望》(Hope,圖右)展出於佛羅倫薩的斯特羅齊宮。(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提供)
多那太羅的作品《希律王的盛宴》(The Feast of Herod),1423年–1427年。聖若翰洗者洗禮堂(Baptistery of San Giovanni)洗禮池,西恩那,意大利。這件作品於意大利佛羅倫薩的展覽「多那太羅:文藝復興」中展出。(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提供)

在《希律王的盛宴》這件作品中,多那太羅使用了布魯內萊斯基發明的新透視方法來強調場景的張力和戲劇效果,以一系列像分鏡腳本一樣的方盒子呈現出來。當施洗約翰被處決時,緊張的氛圍貫穿全場,每一位人物的震驚、恐懼和厭惡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多那太羅賦予每一個角色獨特的個性、姿勢和情緒,這和當時盛行的國際哥德風格(the International Gothic style)——崇尚優雅、理想化的人物和平面化的視覺效果——相比之下是相當大膽的嘗試。

他也使用透視技巧來確保作品從所有角度觀看都是準確的。多那太羅的銅製《勝利的大衛像》(David Victorious)放置在高6英尺又6英寸的基座上,是值得一看的經典大作。這座雕像原本的基座在16世紀就消失了,儘管展場內無法設置和原先高度相同的基座,但訪客仍能以接近多那太羅原先設想的方式觀看這件作品。

多那太羅的作品《勝利的大衛像》(David Victorious),約1435—1440年。部分鍍銅;61英寸x25 5/8英寸x23 5/8英寸。這座雕像於意大利佛羅倫薩的展覽「多那太羅:文藝復興」中展出。(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提供)

人性氣息

作為近代雕塑之父,多那太羅留下了無數經典作品,然而其中最可貴的卻是刻畫出人性。他創造了栩栩如生的雕像,充滿動態、活力與情感——這在當時都是前所未見的。

多那太羅在各種材料的運用上都有創新,像是石材、木頭、大理石、銅像、粉飾灰泥、赤陶、陶瓷、紙漿、玻璃漿和壓花銅等。儘管他有了許多新的發明,為藝術家們提供了新的創作方式,他總會回到過去尋找靈感:追尋古希臘羅馬到中世紀的藝術家們,像是喬托(Giotto)。

多那太羅的作品影響遍及意大利各地,從托斯卡那地區、以威尼斯為中心的威內托,馬爾凱再到羅馬和那不勒斯,在他之前只有喬托達到這麼深遠的影響。

展覽「多那太羅:文藝復興」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的斯特羅齊宮和巴杰羅美術館展出至7月31日。更多資訊請參閱這裡

展覽策展人為比薩高等師範學校的中世紀藝術史教授弗朗切斯科‧卡格利奧蒂(Francesco Caglioti)。

這場展覽於佛羅倫薩展出後,將巡迴至德國柏林的國家博物館和英國倫敦的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各巡迴展覽內容將依照出借展品而有些微差異。

原文Celebrating Donatello: The Master’s Master刊登於英文大紀元。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