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了什麼好話 讓閻王為他安排了大福分

作者:懷忍忍
說話可以救人,也可能喪人之命,會造成業報嗎?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2353
【字號】    
   標籤: tags: ,

劉備有勸子誡言留人間:「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對應到說什麼話,怎麼說話,結局可能是天差地別,人們多有親身感受。然而,說出話的結果,可以救人,也可能喪人之命,造成的業報也會返回到自己身上嗎?來看兩個赫然對比的真實故事。

賀燦然,字伯闇,號道星,是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進士。他是浙江嘉興府人,專精諸子百家,通曉古代事物,作學問不達微奧不休不止。他最早的官職是掌管朝覲聘問,接待賓客之事,後來擢升為吏部主事,為官正直,操守清高不徇私。他為鄉里謀福利,據理力爭,從容不迫無所畏懼,為鄉邦所倚重。他關心民生,著作中就有《備荒議》一卷,背景關聯他早年的一段親身經歷。

當賀燦然還是儒生的時候,同邑進士姚思仁(字善長,號羅浮,1555年─1646年),已經是按察御史。賀燦然曾任姚思仁幕府,掌文書,跟隨姚思仁巡訪視察河南。當時河南正值大饑荒,老百姓生活非常艱苦。賀燦然目擊人民生活的艱苦,特地起草一篇救荒疏,力勸御史姚思仁以特急件呈給皇上請求賑災。

姚御史在此之前曾經巡按山東等處,持法正直但也非常嚴厲,一些不法者多被他判處死刑。賀燦然從容不迫,無所畏懼地為河南廣大百姓請命,終於說動了姚思仁把他寫好的救荒疏上呈朝廷。

後來,姚思仁患瘧疾,魂魄被拘到地府。一入地府,就來了一群鬼對他索命。

閻王詰問他:「汝為何如此嗜殺?」

姚思仁答:「御史職責在為天子執法,這些人是因為自己違法而死的。」

閻王說:「汝為官不能體會上帝好生之德,對待百姓草菅人命,毫無矜憐撫恤之心,罪孽自重,無從解脫免罪。」

姚思仁說:「當年河南饑荒凶災中,某上疏請賑,救活的人成千上萬,難道不能相抵免嗎?」

閻王說:「這是賀燦然所為也,已經定下讓他中年大富貴!」

姚思仁曰:「固然是賀寫的疏,沒有某之力,他寫的疏怎能上達皇上面前呢?難道不能分一半功勞給某嗎?」

閻王審思他的話的確有理,就點頭了,於是,命令小吏大聲斥散群鬼,然後把姚思仁放還人間。

後來,賀燦然在四十歲那年果然登進士,而且飛黃騰達,官至吏部尚書。姚思仁後來也累官至工部尚書,而且活到九十歲。

賀燦然當年雖然是姚思仁的幕賓,一介儒生出於善心悲憫,無畏權貴,反而善用了權貴手中的權力,為民造福,為己造福,也為擁有權力的姚思仁造福了。當時賀燦然有德而無名,在人間救了成千上萬人,是積了大陰德。人在作天在看,冥冥之間,地府已經為他註記了大富貴。

和賀燦然的擇善固執反向而行的人,在世間也比比皆是。我們來看看楊詢的例子。楊詢性格巧於獻媚,善於揣測他人的心意,從旁勸誘鼓動,以博人歡心。丹陽尹楊開,斷事果決,但是性格暴戾殘酷。楊開和楊詢關係深厚,一有事必定前去拜訪。楊詢每每心知楊開不對,但又不敢違逆他的意思,一向盡講些讚美的好話而已。

一年盛暑的一天,楊開棒打衙吏和關押的囚犯共四十餘人,導致二人致死。即便如此,楊詢還盛讚楊開果決、處事明快。

後來,楊詢夢見自己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那裡有個穿戴金紫服的人譴責他說:「造成楊開今日的大惡的就是你。你當受罪。」數日後,楊詢果然身中惡疾死去。

為何說造成楊開今日的大惡者是楊詢呢?因為楊開一有事必定前去拜訪楊詢,表示他仍然心虛,對自己的所為不篤定。如果楊詢肯出一言相勸,加以誘導,應該是會有救的。然而對於楊開的暴行,楊詢屢屢稱快來拉攏關係討歡心,追根究底是出於為己的私心。最終,有無辜的人被打死了,也陷楊開於罪!地府冥司審斷本案,對楊詢處以死刑,也是他罪有應得了。

賀燦然和楊詢說話的居心,恰是顯然的對比,結果更是天壤之別。我們人說出的話,能成善事或結惡果,結果截然不同,關鍵就在為私還是利他的一念之差!劉備有勸子誡言留人間:「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誠然是賢德明言,今人講話的借鏡。@*#

資料來源:《德育古鑑》

─點閱【救世古鑑】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