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偷了他的筍 他為何買了更大的筍送去?

作者:懷忍忍
相傳戴逵繪《蕺山仙館圖》。(台灣 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161
【字號】    
   標籤: tags: , , ,

東晉到南北朝之世,戰亂流離給許多人的生命埋下苦難,也有許多人在這時代舞台上活出自己特有的風采,沈道虔是其中一個,留名在《宋書》隱逸列傳中。

沈道虔是江南吳興郡武康(今浙江吳興縣南部)人,住在武康縣北的石山腳下。沈道虔從小就自然顯露了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仁愛之心,在學問上他喜愛研習《道德經》和《易經》,對教導學生也很有能耐,經他授業的學生都有所成就。當時的郡縣甚至遠至州府都聽聞了沈道虔的聲名,徵召他出任官職,前後達十二次,然而沈道虔始終不為所動。他樂在隱居,靠自己的力量所能過日子,而且一生始終不變自己的節操和隱逸的志向。

清貧又慷慨的沈道虔

「捉襟見肘」是沈道虔的生活寫照,「慷慨大量」是沈道虔亮麗的生命風采,沈道虔是怎樣活出清貧又慷慨的一生呢?

東晉末年歷經了三年的孫恩之亂(孫恩於西元399年起兵造反,402年敗死),吳郡、吳興郡和會稽郡等東晉最重要的屬地都遭到嚴重的掠奪,沈道虔居住的武康縣也是遍地饑荒,沈道虔儘力救濟貧困,並資助兄弟子侄們的生活。

縣令庾肅之在縣南廢頭里臨溪的地方,為他建了一間小宅,讓他遷到那裡去住。那裡雖然山水景緻很好,但是他還是不時回去石山小廬,和他亡兄的幾個孩子一起過日子,窮困中也不改志節。東晉的藝術家、長年隱居會稽剡縣的高潔隱士戴逵(約西元331年─396年)傳授給他琴藝;東晉的名士王敬弘(在南朝宋時任職尚書令)非常敬重他。

沈道虔整理家院的土地作成菜園種植蔬菜,在家宅後面種竹子。有人進了他的菜園偷他的蔬菜被他看到,他並沒有上前去抓賊,反而遠遠地趕忙躲開了,等到偷菜的人離去,他才出來。又有一次,有人看上他家後院冒出的竹筍,就偷偷地去挖採。沈道虔看到了,並沒有出面制止,而是讓家人購買大筍送給偷竹筍的人,並告訴對方說:「我們家屋後的竹筍,是要讓它們長成竹林的,你如果想要筍子,我們可以買好吃的送給你。」偷竹筍的人聽了感到羞愧,將筍子送回到沈道虔家門內,此後再也沒有人來偷竹筍了。

沈道虔以寬容和善意化解了困擾他的問題,並啟發了他人的良知。

有時他家裡無米無菜的時候,他就撿拾一些人家不要的東西過日子,像是收穫後散落在田裡的零星稻穗。一同在田裡拾穀穗的人因為爭奪稻穗而發生衝突爭吵,沈道虔碰上了就出面勸善,並且將自己所拾取的穀穗全部分給他們。這使爭吵的人有了羞愧之心自動停止了紛爭。由於沈道虔平日的雅量風範,當鄉裡人因為爭奪而吵架時,常會羞愧地說出這樣一句話來:「不要讓沈居士知道。」

冬天到來時,沈道虔家裡沒有厚的衣服足以禦寒,老師戴逵的兒子戴顒為他製作了新衣並送來了一萬貫錢。沈道虔將全部錢財轉送給貧困且缺衣的兄弟和家族弟子。

鄉裡的年輕人知道了沈道虔的節操與學問,紛紛跟隨他學習,然而沈道虔有時欠缺食物,餓到沒辦法教學講課。當地武康縣令孔欣之知道了就幫助他,讓他能夠正常教課授業;從而,來跟從道虔學習的學生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宋文帝劉義隆(西元407─453年)讚賞沈道虔的品德和教化學生的成就,得知他生活極為拮据貧困之後,就派遣使者來問候他,賞賜他三萬錢和二百斛米。沈道虔把這些賞賜全數當作亡兄的子女們嫁娶的費用。宋文帝徵聘他為員外散騎侍郎,他也不就職。

沈道虔的家族世代信奉佛教,他將父親的古宅和園地捐獻出來,建造了一座佛寺。沈道虔一生都沒有改變清高的志向,老來時仍然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但他毫不在意,讀書和彈琴讓他天天滿懷喜樂,樂此不疲。@*#

資料來源:《宋書‧列傳第五十三 隱逸》

─點閱【救世古鑑】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