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頭上長角?

作者:周容
米開朗基羅的摩西像,安置於朱利葉斯二世墓。1513-1515,大理石,羅馬聖皮埃爾奧克斯教堂。(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352
【字號】    
   標籤: tags: , , ,

摩西是聖經中接受上帝《十誡》的偉大先知,也是西方藝術家經常描繪、表現的人物。但在某些關於摩西的雕塑或繪畫面前,觀眾會注意到一個令人有些疑惑的細節:摩西有時頭上看來怪怪的,似乎長了一對角!

米開朗基羅摩西像。(Goldmund100/Wikimedia Commons)

怎麼回事呢?

原來是因為聖經的記載含糊不清。據舊約描述,在西奈山與上帝耶和華相遇後,摩西身上發生了一些奇異的改變。

什麼改變呢?根據希伯來文翻譯過來的聖經在各種翻譯中有些不一致:有些人將見了上帝的先知描寫成「光芒四射」,另一些人則翻譯成「有角」。米開朗基羅的摩西像則是根據第二個翻譯「有角」創作的形象。

這麼嚴肅的問題為什麼會產生混亂?古希伯來文本來就很難轉譯。希伯來文中的qaran 一詞,原意中就有「發光」和「長角」的雙重含義。在聖經拉丁文版本中,翻譯者聖傑洛姆決定選擇了「角」這個詞,因而有了後來長角形象的摩西。至於這個翻譯合適嗎?也未必那麼荒謬。

事實上,在古代近東藝術中,角既是力量的象徵,也是神聖的屬性。 作者也許想強調先知與上帝之間的緊密關係。然而幾個世紀以來,人們最終還是認同「發光」、「光芒四射」這個詞的合理性……但也同時保留了這種翻譯上混淆的痕跡。這就是為什麼馬克‧夏加爾(Marc Chagall)賦予他描繪的摩西頭上兩道發光的光芒,就像角一樣!(點擊欣賞馬克·夏加爾《摩西接受十誡板》

——轉載自《藝談ARTIUM》

(點閱【藝談】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巴斯修道院教堂(Bath Abbey)矗立在英格蘭西南區域古羅馬城市巴斯(Bath )的中心,是公認的英國建築瑰寶,以中世紀晚期建築聞名。
  • 漢普頓宮(Hampton Court Palace)位於倫敦里奇蒙區(Richmond),因曾是亨利八世的寓所而聞名。漢普頓宮擁有豐富的歷史,歷經不同時代的主人,使其成為少有的融合多種建築風格的展示場。
  • 奧斯陸王宮(the Royal Palace of Oslo)位於挪威首都奧斯陸市中心的貝爾維尤(Bellevue)高地上,不僅是挪威歷史的象徵,也體現了新古典主義建築之美。
  • 法國公主亨利埃塔‧瑪麗亞(Henrietta Maria)與王室家族中出名的藝術鑑賞家英王查理一世(King Charles I)結婚後來到英格蘭。她出身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著名的藝術贊助家族美第奇(the Medici),因而成為17世紀英國藝術、文學和建築等項目的忠實贊助者。
  • 英國公眾高度期待並歡慶海頓的到來,媒體甚至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當代俄耳甫斯」(Orpheus of his age)——當時的人們對俄耳甫斯這個神話人物非常著迷。海頓本人也非常喜歡格魯克的歌劇《俄耳甫斯與歐律狄刻》,因此很自然地創作了自己對俄耳甫斯神話的詮釋。
  • 根據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Pliny)所言,亞歷山大大帝統治期間,雕塑家便開始製作黏土模型為創作石材雕塑作準備。在卡諾瓦職業生涯早期,他以復興古希臘雕塑遺產聞名。當時有些人甚至稱他為「當代的菲迪亞斯」。
  • 不論是專程造訪國會圖書館(the Library of Congress),還是10分鐘車程到當地的圖書館,愛書人一聽到「咱們去圖書館」這句話,就像5歲孩童聽到「冰淇淋店」那樣興奮。對他們來說,「神奇王國」(the Magic Kingdom)不在佛羅里達的迪士尼樂園,而是一張圖書館的借書證。
  • 如今,重建版帕台農神廟已成為納什維爾百年公園的中心建築──這座永久性的公園是在1897年世博會遺址上修建的。該建築成為許多節日和戲劇演出的背景。有數百名演員參加的春季盛會,成為吸引遊客的一大亮點;鐵路公司為鼓勵遊客共襄盛會,亦給予票價優惠。戰車比賽、大型歌舞表演和其它視覺展示,吸引著周邊各州遊客前來親身體驗「南方雅典」。
  • 沒有其它宮殿比無憂宮更能代表普魯士最[ascii]著[/ascii]名的國王腓特烈大帝的性格了。無憂宮原先設計為波茨坦(Potsdam,現為德國)附近的夏季行宮,優雅的洛可可建築樣式展現著腓特烈大帝的理想。
  • 法國作家歐諾黑‧德‧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形容阿宰勒麗多城堡(the Château of Azay-le-Rideau )猶如「鑲嵌在安德爾河(the Indre)上的一顆鑽石」。阿宰勒麗多城堡是羅亞爾河谷(the Loire Valley)諸多城堡中的瑰寶,也是法國文藝復興建築最早的一個典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