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愛情的樂器——葫蘆簫

阿昌族民俗(三)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阿昌族的樂器主要有葫蘆簫、三月簫、銅口弦、三弦、象腳鼓、(金芒)鑼等。葫蘆簫是用葫蘆連接三根竹管制成的,它有7個音,音量小,音調低緩圓潤,一般晚上用。三月簫是用一根竹管制成,也有7個音,它的音量大,音色細亮,多在白天使用。葫蘆簫和三月簫不僅是阿昌族人心愛的傳統樂器,還是男女青年傳遞愛情的媒介。

每年農閒季節或各種節日集會以及平時的勞動之餘,都是阿昌族青年談情說愛,尋覓終身伴侶的大好時光。每當此時,男青年不管走到哪裏,都要把葫蘆簫斜插在脖子後面的衣領裡,或者別在腰間,無論在村邊、寨旁,還是趕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愛的姑娘,便吹起動聽的樂曲,傳意請姑娘停一停,然後上前搭話逗趣,詢問姑娘的芳名貴姓。如果姑娘此時還情無所屬,又有意相識,便巧妙應答。小伙子心領神會,主動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則以「要送就要送到寨子頭,不能送半路」相答,於是小伙子高高興興地用簫吹起山歌,陪同姑娘回家,純真的愛情便由此開始。  

每當夕陽西下,年輕的小伙子吃罷晚飯,忙著洗飾一新,一個個悄悄來到自己心愛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蘆簫,用優美的曲調逗引心上人出來相會。姑娘聽到這親切而熟悉的曲調,心領神會,趕緊回房梳妝打扮。然後藉故外出,與情人幽會。如果是初次拜訪,姑娘的嫂子或母親還會熱情開門相迎,請小伙子到屋裡火塘邊坐下,家人紛紛迴避。於是小伙子和姑娘就在火塘邊含情脈脈相對而坐,或對唱情歌,或竊竊私語、情話纏綿,待到雄雞報曉,才依依不捨地分手。天下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這神奇的葫蘆簫引來美麗的姑娘,結為秦晉之好。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甩髮舞是佤族婦女自娛性舞蹈。與其它舞蹈不同,剽牛祭祀、老人死後、蓋新房、婚嫁喜慶都不跳此舞。而在其他時節,任何場合都可跳此舞。
  • 白族文化歷史悠久,白族人口一百多萬,絕大部份聚居在雲南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昆明、元江、南華、保山等地也有分佈,有少量散居於湖南桑植縣、四川西昌和貴州畢節等地區。
  • 視障按摩師的生存問題,最近又因是否開放明眼人按摩再度引起關切,目前美容護膚、瘦身中心、SPA、民俗療法等業者,以強勢的資金及行銷的優勢分食按摩市場,視障按摩業者為了捍衛生計,將傳統按摩館轉型成豪華按摩館迎戰。
  •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共五百多萬人,分佈於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四省(區),其中有三百多萬在雲南。除滇西楚雄自治州、滇南哈尼族自治州和滇西北小涼山一帶比較集中外,雲南全省都有彝族分佈,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狀況。在漫長歷史歲月中,形成了二十多個不同的支系。
  • 鬥蟋蟀是滿常見的傳統民俗活動,最近就連桃太郎也迷上了這項活動。幾位愛好者還成立了日本蟋蟀協會,經常會不定期的聚會,彼此帶著心愛的寶貝一較高下。
  • 毛南族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河池、南丹、都安等地的山區,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民族。過去幾乎家家都有木紗車和織布機,並自種藍靛草,自紡、自織、自染土布,以製作各種衣飾。毛南族姑娘從小就要學習紡線織布,織布技術的高低、織成布匹的多少,是衡量她們智慧和才幹的標準。
  • 南韓忠北道俗離山的地方,於昨天舉行了可供兩千零三人吃的古代君王所享用的「山野菜拌飯」的民俗慶典,這也是世界最大碗的「君王拌飯」。
  • 貴州省荔波縣現正搶救瀕臨失傳的象形文字|中國水書。荔波縣檔案館已從民間收集到兩千多本水書原件,供專家研究。新華社今天報導,水書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水族的獨特文字,是一種類似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號,記載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倫理、哲學、美學、法學等文化信息,被譽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 德昂族是中國雲南省的特有民族,也是一個跨國而居的民族。在中國境內的德昂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南部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的鎮康縣。瑞麗、梁河、隴川、保山、永德、耿馬、瀾滄等縣也有少量分佈。
  • 我國歷代以來,邊疆與中央的關係,日益密切,各民族之間,彼此同化融合,方物有錄,職貢有圖。有清一代,由於積極開拓邊疆,繪製少數民族的民俗圖像,遂受到朝廷的重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