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探勘明孝陵查明朱元璋陵寢處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5日訊】(中央社台北五日電)南京文物部門採用磁法探測及衛星定位等技術對明孝陵進行六年探勘研究,日前查明地下玄宮位置,確認明太祖朱元璋陵寢處。

江蘇揚子晚報報導,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建築,但地宮具體位置眾說紛紜,史無定論,加上朱元璋下葬時曾有十三個城門同時出殯和葬於南京朝天宮、北京萬歲山等民間傳說,因此朱元璋是否葬在明孝陵,成為數百年來謎團。

南京市文物研究所與中山陵園管理局文物處,從一九九七年起,對明孝陵開始進行長達六年的考古探勘和研究,並首次採用磁法、衛星定位系統等高科技手段,結合傳統探勘方法探測地宮,對明樓四周兩萬多平方公尺地區進行探測分析,取得兩萬多個數據,進而查出明孝陵地下玄宮位置。

主持探陵工作的江蘇省地震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張治天指出,研究人員找到明孝陵地宮中心位置,確認朱元璋葬在獨龍阜下數十公尺處,這座地下宮殿保存完好。在相應的寶城城牆上看到兩處明顯張性破裂的裂口和下沉錯位,由此推測這裡可能是隧道狀構築物,即地下宮殿入口之一。

據指出,明孝陵相較於歷代帝王陵寢有許多不同之處,其中之一是墓道彎曲不直,通過探測發現是兩種不同岩石所致。

明孝陵地宮墓道偏於寶城一側做法,影響明代後來帝陵規制,例如北京明十三陵中定陵墓道入口偏向左側,與孝陵墓道正好相反,兩者都避免把墓道開在方城及寶城中軸線上。

考古人員還發現,獨龍阜山體表面至少百分之六十經過人工修補、堆填,寶頂上遍佈規則排列的大量巨型卵石。經過研究分析,巨大卵石是當年造陵工匠用雙手從低處搬運上去,是帝陵美學的要求,也為防止雨水對陵表沖刷和盜陵者挖掘。(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元朝末年時期,朝廷腐敗,民間很多有志之士想推翻元朝,因此到處都會發生起義的事情。

  • 曹操足智多謀,顏回大智若愚。
  • 在唐中宗、睿宗之時,武則天奪嫡之謀得逞,肆行不義之威,大唐的國祚差點脈斷武則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誣告「謀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義士捨命護主,忠義的魄力震懾奸逆,改變了逆亂之勢。
  • 炎帝幼女女娃溺死後化為精衛鳥,銜西山的木石填東海;麻姑成仙後,曾經歷東海三次變成桑田。
  • 次次都能逢凶化吉,他為什麼如此幸運?蔣家與布袋和尚的奇特緣分……虛雲和尚憑藉什麼,收服了民國政要?
  •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翠碧如絹的蕉葉,可入詩、入畫,是傳統藝術中的典型意象。在清朝初年,有一群江南閨秀,以此為名號,在良辰美景中結社唱和、賦詩填詞,為當地帶來一幕幕文化盛宴。這便是大名鼎鼎的蕉園詩社。
  • 明末的某個煙雨時節,蘇州郊外,支硎山中,出現了一位攬勝探幽的青年才俊。忽遇驟雨,他躲進一座莊園,卻駐足在庭院中,憑欄觀魚,困倦之際忍不住沉沉睡去。當晚,莊園主人就夢見山中別業,有神龍臥於欄杆。次日清早,主人親自入山察看,恰好看到仍在休憩的青年。
  • 暗喻清貧貪饞的太守表兄文同,手拿斧頭逮著竹筍就砍,把渭水邊上千畝竹林都吃進了肚裡。這生動的形象,刻畫了文同豁達、爽朗的性格,也可看出這對表兄弟親密的關係。
  • 岸上有一棟高樓,半夜裡,突然失火,大火熊熊燃燒,樓中人張惶呼叫,亂成一片。林孝廉忽見一個少婦,只穿內衣短褲,從樓上墜入船中。林孝廉見少婦衣不蔽體,急忙把自己的狐皮長袍拿過去,給她蓋在身上。又叫人把她扶進船艙休息。自己則挑燈站在船艙外面,守護著她。
  • 班婕妤辭謝與漢成帝同車出遊,馮誕備受恩寵與北魏孝文帝同車而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