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里藏了多少秦王朝的秘密?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1日訊】秦王朝短短的十五年,就像湘西大山里的云霧一樣,讓后人無法看得清楚。而今年4月在湘西里耶鎮的一口古井里發掘出來的三万六千多枚竹木簡,使淹沒已久的秦王朝歷史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复活了。

古井里藏了多少秦王朝的秘密?

在湖南省湘西的一片群山之中,酉水河轉了一個大彎,形成了一片狹長的河谷盆地。里耶鎮就坐落在這里。

  今年4月,碗米坡水庫動工建設,一座2000多年以前的戰國古城被發掘出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這里發掘出來的36000多枚竹木簡,淹沒已久的秦王朝的歷史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复活了。

  36000多枚秦簡,是在里耶鎮的一座古井里發現的如今的里耶鎮,還沿用著古已有之的水井。2000多年以前,這里的先民們為什么會把36000多枚秦簡放在水井里?

  2000多年以前,楚國和后來的秦王朝,都曾在這里設立過縣衙。從出土的36000多枚秦簡的文字上來看,當時的里耶被稱為遷陵。生活在里耶鎮里的人們,已經無法想像祖先們的生活空間,這里的純朴、安逸、平和,也絲毫顯示不出這里2200年以前曾經是金戈鐵馬的秦楚大戰的重要戰場。

  戰國末年,秦國數十万大軍過秦岭,來到四川長江邊上,就是現在的涪陵,由涪陵入巫江口,溯巫江而上,翻過里耶西北的八面山,來到遷陵,也就是現在的里耶鎮城下。

  古遷陵縣城,是當年楚國的西大門,可稱戰略要沖。強悍的秦軍攻破楚軍的防線,就可以順酉水而下,進入沅水,直接逼近楚國的腹地。八面山上的崎嶇的山路,曾經是秦軍攻入楚國的棧道,當數十万秦軍鐵騎立馬山頂的時候,遷陵古城已盡收眼底。楚國的大門已在眼前。

  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翻過了歷史長卷的一頁又一頁。

  在秦簡中發現了我國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訣表里耶小學,始建于清乾隆24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流過學校門口的小河,已經成為了這所學校特有的風景。2200年以前,這條小河就已經存在了,從考古發現來看,這條小河和發掘出的古城壕可以連成一體,進一步證實了這條小河就是這座戰國古城的護城河。

  這樣就有了一個巧合,就是這座戰國古城的面積,正好和這所小學的面積相同:東西、南北的長度各200米。只是這些生活在21世紀的孩子們,可能不會想到,他們背誦的乘法口訣表,早在2200年以前,就已經被埋在他們的課桌下面。

  乘法口訣,是啟蒙儿童必須背誦的數字運算基本工具。而2200年以前的乘法口訣表,竟与現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訣表有著惊人的一致,它給世界算術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珍貴的實物資料。其中,古人的乘法口訣表里還涵蓋了二半而一這樣的分數運算,這是不同于現代教科書的地方。

里耶秦簡大部分是秦統一中國15年間的官方檔案

  此前,史書中有關秦朝行政制度的記載僅寥寥數語,里耶秦簡的出土,很有可能將要改寫秦王朝的那段歷史。

  有這樣一封信,在今天讀來還饒有趣味。秦始皇三十二年的某一天,遷陵縣縣長是一位名叫色的人,謙卑地向上級報告說,您的來信已經收到了,信中出現的“敢言之”一語是一种禮貌用語,相當于現在的“此致、敬禮”。“快行”,就是讓送信的郵差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相當于現在的特快專遞。“欣手”,就是抄寫公文的秘書的名字叫欣。這些都是与現代漢語迥异的地方,反映了那時的語言風貌。

  在湘西,隨處可見一种叫蘆茅的植物,用它的莖可以做蜡燭的芯。2200年以前,在蘆茅杆做的蜡燭光下,一條條公文被這樣抄錄下來,再由專門的信使沿著酉水河送往其他的地方。

  “郵人”,就是郵差,在秦朝時屬于國家公務人員,可以享受減免賦稅的待遇,因此,這個職位雖然辛苦,卻也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職位。有一枚竹簡上所記述的內容,就是啟陵鄉鄉長向上級請求,任命一位叫成的人當郵差的請示報告。也許是上級領導看出了這位鄉長保荐自己親戚的企圖,也可能郵差在上級領導心目中已有人選,請示報告被駁了回來。

  另一枚簡上的簡文告訴我們,遷陵的守丞色告訴另外一名官員,遵照您的命令,您要的錢和布匹已經開始啟運了。這就是說,當時的郵差不僅僅要肩負傳遞信件的任務,還要承擔送郵包的工作。

  酉水河,是當年信件、物資往來的主要通道,從酉水順流而下,到達沅水,需要走上一天的時間。山上的崎嶇山路,至今仍然險峻坎坷,而在2200年前,這條小路卻是從遷陵通往四川的必由之路。

  常年生長在這里的蘆茅和野果,是否曾經領略過當年郵差奔駛在驛道上揚起的塵埃?

竹簡反映了秦朝“苛政猛于虎”的管理制度

  秦簡中有一張遷陵縣衙的罰款的單据,其中的“一盾”、“一甲”是指數額,意思是讓犯錯的人繳納一副盾牌或是一副鎧甲。

  “數耐”就是刮去胡子和鬢角,這可不是美容,在2200年以前,這是一种近似毀容的刑罰。把錯誤寫在臉上,讓別人都知道他是個受刑罰的人。許多出土的青銅剃刀至今仍然鋒利,不知他們在當年刮去過多少人的胡子和鬢角。

  官員犯錯則是不可容忍的,根据秦簡的記載,在一年的時間里,遷陵縣的縣長就由色變成了都。

  在一張當時遷陵縣武器庫里的庫存單据上詳細記載了遷陵縣武器庫里面弩的存量。發往益陽,沅陵的弩箭的數量和庫存的余量記載得非常詳細。弩箭是當時戰爭中最先進的武器,射程可以達到300米,從青銅箭鏃上做工精致的血槽上看,它的殺傷力是相當強的。

  秦始皇三十三年二月的一天,遷陵守丞都向上級政府請示買的奴隸的數目是否合乎法律。這段文字說明了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這里仍有奴隸買賣的活動。從出土的這批文物來看,墓葬的主人應該是低于貴族,高于平民的人,這些人是買不起奴隸的。

  秦王朝在中國的歷史中僅僅存在了15年,里耶秦簡出土之前,能夠触摸那段歷史,對于史學家來說是一种奢望。現在,36000枚秦簡,几十万字的文獻資料,塵封了2000多年的那段歷史已經触手可及。

書通二酉,指的是否就是這口古井呢?

  從戰國末年到西漢初年,几十年的戰爭使得生活在酉水河兩岸的人們流离失所,背井离鄉。遠道而來的移民又与這里的土著相融合,形成了又一批新的先民。  

  “遷陵以郵發洞庭”,洞庭肯定是一個地名,而且是遷陵縣的上級單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遷陵縣的郵件是發往洞庭郡的。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可能也沒有想到,他所著的《史記秦皇本紀》,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分天下為36郡,而其中卻并無洞庭郡,由此,這7個簡文將推翻2000多年的權威記載。

  秦王朝短短的15年,就像湘西大山里的云霧一樣,無法看得清楚。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統治的一种手段。相傳在那個時候,有兩位老人不堪那些珍貴的書籍被付之一炬,便冒著生命危險攜帶了大量的書籍,來到了湘西的大山中。

  在沅陵西北15公里,有一座二酉山,在山腰的絕壁處,有一座二酉洞,兩位老人把書藏在了洞中,后來就有了“書通二酉,學富五車”這句成語,意思是讀了二酉洞里的藏書就能夠成為一個博學的人。但是至今并沒有在此發現過任何書籍,可距此50公里的里耶鎮的古井里,卻發現了大批秦簡,書通二酉,會不會指的就是這口古井呢﹖

(國學網絡)(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三國演義》處處蘊含著古人的天機,只是我們有時會忽略那些東西,認為是迷信。劉備的坐騎叫「的盧」,人人都認為他妨主,以為不詳。可是真相卻像是龍馬,可以騰空。關鍵時刻救了劉備一命。
  • 明清之交的江南無錫,既有粱溪回流、蠡湖煙波之風光,也有名流薈萃、詩賦鼎盛之風流。這片吳中繁華之鄉,在閨秀文學盛況空前的時代,也孕育了一位以詩詞傳世的才女——顧貞立。
  • 「天地英靈之氣,不鍾於世之男子,而鍾於婦人。」明清以來,許多文人認同這一論點,重視女子才華,因而這一時期才女大量湧現,才女文學之繁榮,也大大超越以往的朝代。 古人品評明清才女,大多推舉商夫人為冠。這位商夫人,就是名重一時的江南賢媛商景蘭。富庶而風雅的江南大地,才、德、貌俱佳的名媛閨秀數不勝數,商夫人為何能居首位?她又具有怎樣的英靈之氣呢……
  • 伍子胥之父兄被楚平王殺害,他逃至吳國,說服吳王攻破楚國首都;越王句踐表面向吳求降,暗中發憤圖強,二十二年後一舉消滅吳國。
  • 在中國古代,像名醫扁鵲這樣對「病」與「死」有著極佳判斷力的醫生還有許多。本篇將介紹明朝醫籍中記載的幾位。
  • 西湖之畔,段家橋頭,有一處小攤格外引人矚目。攤位上擺著一幅幅頗具元人筆法的淡墨山水,畫作上題著娟秀的小楷——「黃媛介」,攤主恰恰是位布衣荊釵的少婦。一旦賺夠一日的生活費,她就匆匆收攤,不肯再作畫。 女子拋頭露面來養家糊口,在古代稱得上是一大奇聞。這位獨行特立的女子,正是晚明嘉興的名媛淑女黃媛介。她和姐姐黃媛貞,更是一對才女姐妹花。時人對她們有一段知名的評價……
  • 「我謝絮才,生長閨門,性耽書史,自慚巾幗,不愛鉛華……」一齣獨幕劇,一場獨角戲,吟唱著清代女子的才情與心志。這部雜劇名為《喬影》,甫問世就被之管弦,傳唱大江南北,其流行程度,頗似有井水處必歌柳永詞的盛況。
  • 曹操足智多謀,顏回大智若愚。
  • 在唐中宗、睿宗之時,武則天奪嫡之謀得逞,肆行不義之威,大唐的國祚差點脈斷武則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誣告「謀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義士捨命護主,忠義的魄力震懾奸逆,改變了逆亂之勢。
  • 炎帝幼女女娃溺死後化為精衛鳥,銜西山的木石填東海;麻姑成仙後,曾經歷東海三次變成桑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