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間剪紙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訊】福建各地的剪紙都有不同的特點。山區的南平、華安等地以刻畫以山禽家畜的作品較多,表現較為粗壯有力、淳厚樸實;沿海的閩南、漳浦一些帶則屢見水產動物入畫,風格細緻造型生動;莆田、仙遊一帶以禮品花為主,傾向於華麗纖巧的意味。  

剪紙的作用了也很廣泛:歲時節日的窗花、門鑒、燈花、儀禮花及刺繡的稿樣,泉州藝人刻紙還應用在建築中傢俱上,作複印漆畫的底版。

  最有特色的樣式應稱莆田的禮品花。賀生賀喜賀壽,祭神祭鬼祭祖,不管是饋贈還是擺供,也不管是禮輕還是禮厚,都要賦上一枚鮮紅的剪紙花。就連豬頭、豬腳、豬肚兒、雞爪爪,也都如此。中國有句俗話叫「禮輕人意重」,想必禮物本是象徵行為,而禮物上的花兒,當是人情人意之所在吧?

  禮品花的造型也別有意趣。一隻雞爪上的剪紙稱之為「鳳爪花」,本無美感的東西頓時成了一枝爪丫兒的阿娜若舞的鳳足凰趾,上面再飾以「戲牡丹」的圖案,則更美觀。豬肚子也很難看,作者把這朵花剪成一只肥碩溜油的小豬崽的意象,使這份本「好吃不好看」的禮物,得到了最恰如其分的完善。更奇怪其中的文字「一團彩色」而不是「一團和氣」,因為那滿園之中,已洋溢著可視的祥雲瑞氣。  

──轉自《世界旅遊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說起端午節的民俗,你的腦海中想到什麼呢?應該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說粽子起源於紀念、奠祭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大夫屈原,可是真是這樣嗎?粽子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就從「粽」的文字內涵與相關文化民俗來探尋追索吧。
  • 黃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除了大家普遍關注的粽子口味,古來還有更被關心的要點,那是什麼呢?古人重視養生,協和陰陽,在端午節也不例外。有什麼具體作法表現在民俗中呢?
  • 過去重門深鎖的上水鄉應龍廖公家塾(又名顯承堂),有186年的歷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首度開放予公眾參觀。未來祠堂都會定期開放,公眾終於有機會一窺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傳裔孫、顯承堂修葺委員會主席廖崇興接受本報專訪,講述家族百年往事。原來,在顯承堂誕生的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廖氏族人為早逝才子圓夢的感人故事。
  • 竹枝詞譜寫的秋歌多采多姿,詞情貼近人心,直寫人生,抒發心情,描繪人生風塵中片片真情。玩味其中,一些人生的心情,一些未能安放的追憶,或許得到慰藉,得到淨化昇華!
  • 元宵花燈詩情畫意,人間與天上相繫:「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般殊勝出塵的元宵花燈的節俗,起於何時呢?在中華文化中象徵什麼精神內涵呢?
  • 端午節一到,「門掛艾旗驅百病,戶懸蒲劍斬千邪」成了一種招牌節景,帶有驅逐瘟疫、防治百病的象徵意義。那為何古人選用艾草、菖蒲這兩種植物來懸掛在門戶上呢?
  • 中國古代有一種神奇的銅鏡,乍看之下與一般鏡子無異,但當它反射光線到牆壁上時,光亮區域會出現鏡子背面上的圖案或文字,彷彿是透過來的,故稱之為透光鏡。古籍中有關這種鏡子的製作方法據說已經亡佚,現代學者仍無法確認其真正原理為何。
  • 你知道中國古代有哪些種類的粽子嗎?從魏晉到南北朝時代的粽子不但繼承了紀念屈原的筒粽,以及古代角黍的風俗,而且還有巧麗的新貌和多樣的口味,形形色色精彩紛呈。
  • 扇子相傳源起於堯舜時期,晉朝崔豹的《古今注》說,舜爲了求賢自輔,曾製作五明扇。剛開始是長柄扇,又稱為估翣、障扇或掌扇,用為障塵蔽日,象徵權威。後來演變為短柄扇,又名為箑,用來引風納涼。稍後的紈扇、團扇更以繪畫來裝飾於扇面上。直到北宋初年所發展出的摺扇,因狀如半圓,攜帶方便,而廣為流傳,因此成為扇子的典型代表。一般說來,扇可分為以下四種:
  • 手鞠的起源是「蹴鞠」。蹴,踢的意思,鞠,就是皮製的球,蹴鞠是一種以腳踢球的活動,也稱蹋鞠,早期的「鞠」,以動物皮毛、穀物及碎布等簡易材料填充縫合而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