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宛然」飄洋過海 博得紐約兒童歡聲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史靜紐約報導)昨天(19日)下午法拉盛圖書館地下室大禮堂裡不時傳來小朋友們的歡聲笑語﹐兩百多個座位座無虛席。配合臺美人傳統週活動﹐應邀來紐約的台灣「亦宛然」掌中劇團在作精彩演出。

昨天上演的兩個劇目是《巧遇姻緣》和《大鬧水晶宮》。它們是「亦宛然」掌中劇團為此行﹐重新精心編修的經典代表作。尤其是《大鬧水晶宮》﹐劇目內容活潑有趣 ﹐運用孫悟空活潑俏皮的特性﹐表現精湛的掌中技藝﹐包括﹕跳窗﹑翻轉﹑變化﹑雙打等﹐並配合現場傳統音樂的演奏﹐突顯戲曲張力﹐得到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巧遇姻緣》則是邀請單位指定演出的劇目。它首創於1986年﹐出自台灣國寶級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已故)之手。特色是精心設計『默劇』的表演手法﹐以獨特的台灣音樂巧妙結合傳統布袋戲生﹑旦﹑淨﹑丑等豐富的戲偶動作﹐受到觀眾的特別喜愛與歡迎。

劇團演員黃僑偉在向觀眾介紹道具及台灣傳統布袋戲的特點時表示﹐美國亦有類似的布袋玩偶﹐它技法簡單﹐不會翻轉。而台灣的則是非常靈活﹐不僅可以轉身﹐還可以翻跟頭﹐做很多即使是真人表演都需要使用電腦科技的特技動作。

亦宛然掌中劇團創立於1931年﹐創始人李天祿九歲從父習藝,十四歲即擔任「遊山景」頭手。1931 年以掌中戲偶宛然若真之意,取名「亦宛然」﹐自組「亦宛然」劇團。「亦宛然」到過香港、韓、日、美、義、法、盧、荷、德、加、英、葡、摩洛哥、奧地利、比利時、中國大陸公演,足跡遍及四大洲,將布袋戲藝術傳播到世界各角落,弘揚傳統掌中技藝之美。

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副處長季韻聲﹑華僑文教中心主任吳學誠﹑副主任崔可岷﹑黃正杰及法拉盛華商會理事長顧雅明等前來觀看了演出。顧雅明還代表華商會向「亦宛然」掌中劇團團長及藝術總監李傳燦頒發了獎牌﹐感謝他們路遠迢迢來到紐約﹐為僑胞做精彩演出。(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說起端午節的民俗,你的腦海中想到什麼呢?應該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說粽子起源於紀念、奠祭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大夫屈原,可是真是這樣嗎?粽子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就從「粽」的文字內涵與相關文化民俗來探尋追索吧。
  • 黃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除了大家普遍關注的粽子口味,古來還有更被關心的要點,那是什麼呢?古人重視養生,協和陰陽,在端午節也不例外。有什麼具體作法表現在民俗中呢?
  • 過去重門深鎖的上水鄉應龍廖公家塾(又名顯承堂),有186年的歷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首度開放予公眾參觀。未來祠堂都會定期開放,公眾終於有機會一窺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傳裔孫、顯承堂修葺委員會主席廖崇興接受本報專訪,講述家族百年往事。原來,在顯承堂誕生的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廖氏族人為早逝才子圓夢的感人故事。
  • 竹枝詞譜寫的秋歌多采多姿,詞情貼近人心,直寫人生,抒發心情,描繪人生風塵中片片真情。玩味其中,一些人生的心情,一些未能安放的追憶,或許得到慰藉,得到淨化昇華!
  • 元宵花燈詩情畫意,人間與天上相繫:「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般殊勝出塵的元宵花燈的節俗,起於何時呢?在中華文化中象徵什麼精神內涵呢?
  • 端午節一到,「門掛艾旗驅百病,戶懸蒲劍斬千邪」成了一種招牌節景,帶有驅逐瘟疫、防治百病的象徵意義。那為何古人選用艾草、菖蒲這兩種植物來懸掛在門戶上呢?
  • 中國古代有一種神奇的銅鏡,乍看之下與一般鏡子無異,但當它反射光線到牆壁上時,光亮區域會出現鏡子背面上的圖案或文字,彷彿是透過來的,故稱之為透光鏡。古籍中有關這種鏡子的製作方法據說已經亡佚,現代學者仍無法確認其真正原理為何。
  • 你知道中國古代有哪些種類的粽子嗎?從魏晉到南北朝時代的粽子不但繼承了紀念屈原的筒粽,以及古代角黍的風俗,而且還有巧麗的新貌和多樣的口味,形形色色精彩紛呈。
  • 扇子相傳源起於堯舜時期,晉朝崔豹的《古今注》說,舜爲了求賢自輔,曾製作五明扇。剛開始是長柄扇,又稱為估翣、障扇或掌扇,用為障塵蔽日,象徵權威。後來演變為短柄扇,又名為箑,用來引風納涼。稍後的紈扇、團扇更以繪畫來裝飾於扇面上。直到北宋初年所發展出的摺扇,因狀如半圓,攜帶方便,而廣為流傳,因此成為扇子的典型代表。一般說來,扇可分為以下四種:
  • 手鞠的起源是「蹴鞠」。蹴,踢的意思,鞠,就是皮製的球,蹴鞠是一種以腳踢球的活動,也稱蹋鞠,早期的「鞠」,以動物皮毛、穀物及碎布等簡易材料填充縫合而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