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漢字之謎(之九)

武漢仁:什麼是“德 ”升“業 ”降?

武漢仁
font print 人氣: 1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1日訊】歷代流傳的《老子》(即《道德經》)都是《道經》在前,而《德經》在後。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甲種本和乙種本,卻和歷代流傳的《老子》不同,都是《德經》在前,而《道經》在後,簡直可以稱之為《德道經》。為什麼會這樣呢?歷代注釋《老子》的學者有些並未得到老子的真傳,甚至根本就不是修煉人,完全不懂得“德”和“道”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所以就把《德經》和《道經》放反了。老子把《德經》放前,而《道經》放後,他並不是認為“德”比“道”更重要,而是認為“德”是“道”的基礎,“德”是修煉的基礎。孔子的《論語》,講“仁、義、禮、智、信”,講“中庸之道”,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並以“仁”為其學說的中心。“仁”是什麼?就是講中國人(後來包括亞洲國家的黃種人)所應該具有的“德”。釋迦牟尼傳法49年,到現在《大藏經》有經書萬卷,講些什麼呢?講他的那個“戒、定、慧”。他晚年講,在他涅磐以後,要“以戒為師”。都是講印度人(後來包括亞洲國家的黃種人)所應該具有的“德”。古希臘先知蘇格拉底(公元前470年-前399年)認為道德並不取決於一個人的地位、等級、財富和名譽等,而是通過“認識自己來達到道德的提升,並找回自己的本性”。這與《說文解字》中“德,升也。”的說法,與現在法輪功學員“向內修”、要“返本歸真”的說法何其相似乃爾!耶穌的《新約全書》,講要全心全意地堅信上帝,要愛人如己,這是講猶太人(後來包括歐美各國的白種人)所應該具有的“德”。

東方和西方,道家和佛家,表面說法似乎不一,其實大覺者、聖人和先知們所見略同。老子、孔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和耶穌都不約而同地認為,“德”對於常人,尤其對於修煉的人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維持人類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這是常人返本歸真、做個好人的基礎﹔更是修煉的人得法(或得道)、修煉、長“功”以至圓滿的基礎。
那麼,“德”(後來還有“業”)字在神傳漢字中含義如何呢?

德(恴、悳、惪、(“德”字之右半,即“十四一心”)),“德,升也。從彳(十四一心)聲。”(《說文解字》)“德,升也。”“德”是人的道德、人的“心性”往上升華,“德”是往高層次上攀登,“德”是修煉者修煉的精進,所以“德”字從“彳”(chi斥)旁。“彳,小步也,象人脛三屬相連也。凡彳之屬皆從彳。”(《說文解字》)“彳”就象人下肢的股、脛、足三節相連,意思是小步走。但“德”的這個小步走,不是跑,不是跳,不是在平地散步,也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往上走,向上攀登。對常人而言,“德”的大小決定了一個人能力的大小、幸福的程度、輪回的方向和層次。所以,要“得”就得有“德”,要“得”就得“失”,要“得”就得“舍”,要“得”就得付出。對修煉者而言,“德”的大小決定了修煉者修煉的難易程度、“功”的高低、可能達到的層次和果位。你同化了“真善忍”宇宙特性,宇宙特性不再制約你了,你的“德”升華上來了,師父就可以把你的“德”直接演化成“功”,你就能整體升華上來。隨著你“心性”的提高,“功”升華到高層次上之後,就形成一根“功柱”,“心性多高功多高,這是個絕對的真理。”(《轉法輪》第30頁)這個“心性”比“德”的內涵更廣泛,包括了“德”、忍、悟、舍、苦等方方面面的內容。

“德”字的右上是個“直”字,右下是個“心”字。“(十四一)”就是“直”字的變形。還有“悳”、“恴”、“惪”、“(十四一心)”等都是另外的“德”字,“惪,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從直,從心。悳,古文。”(《說文解字》)也就是說,“直”字和“心”字,加起來就是“德”字。為什麼“直”、“心”為“德”呢?如果一個人性格耿直、率真,心胸公正、坦蕩,心直口快,“巷子裡趕豬——直去直來”,就比較接近“真善忍”宇宙特性,他就是個好人,就是個有“德”之士。“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他對別人有“德”,對自己就可以“得”。反之,如果一個人說話吞吞吐吐,做事又轉彎抹角,他“心是彎的”,俗話說有顆“鉤子心”,誰沾著他不去塊肉也得掉層皮,他就比較背離“真善忍”宇宙特性,他就是個不好的人。他對別人很缺“德”,對自己也因無“德”而不“得”也。

“得,行有所得也,從彳,(旦寸)聲。(見寸),古文,省彳。”(《說文解字》)“(旦寸)”(de)是個“得”字,“(見寸)”(de)也是個“得”字。這個“得”字還通“德”字,無“德”而不“得”,有“德”才會“得”。所以“(旦寸)”、“(見寸)”都通“德”字。

對於常人來說,沒有“德”你就沒有福氣﹔對於修煉者來說,沒有“德”你就修煉不上去,因為修煉是“以德化功”,你沒有“德”去轉化“功”。所以“心性”(包括“德”)是使修煉者提高層次,得到高“功”的最基本的、最關鍵的東西。

業(業),“業,大版也,所以飾縣鐘鼓,捷業如鋸齒,以白畫之。象其鉏(ju舉)鋙(yu語)相承也。從丵,從巾。巾,象版。《詩》曰:巨業維樅。業,古文業。”(《說文解字》)“業”不過是一種裝飾鐘鼓樂器的木板,所以這個字在中文中原來並無深意。現在這個“業力”、“造業”的“業”字的含義,是從梵語“羯(jie節)磨”翻譯過來的。佛教講三界內的生命在“六道”中生死輪回,是由“業”(或“業力”)所決定的﹔“業”有善業和惡業,一般偏指惡業﹔“業”包括“身業”、“口業”(或語業)和“意業”等三個方面。這個“業”也就是因果報應的意思。因為佛教的東傳大大加深了“業”字的內涵。當然,中國古代文獻中類似於因果報應的話還是有的,如老子就說過:“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老子》第30章),此即成語“天道好還”一詞的來源。他還說過:“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79章)

“德”和“業”是相反的,它們在修煉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組對應的概念。上面我們已經知道:“德,升也。”反之,我也可以說:“業,降也。”

常人認為“德”和“業”不過是一種精神上的東西,其實不是,它們不僅僅是一種意識形態方面的概念,而是一種真實的物質存在,是一種物質的場。大家知道,我們這個世界同時同地存在著多層物質空間。在我們身體周圍的某個特定的物質空間中,存在著一種白色物質場(可惜肉眼看不見),這個場就是“德”。同時還存在著一種黑色物質場(可惜肉眼也看不見),這個場就是“業”。“德”和“業”這兩種物質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它們還會從父母和祖輩那兒繼承,還會向子孫後代遺傳。它們還會“長”在你身體周圍,隨著你的主元神轉世而跟著你的主元神轉世。

你做好事,或挨了打,受了罵,吃了苦,受了罪,你就會得到“德”,你就增加了這種白色物質,就積了“德”。換句話說,你就減少了黑色物質,你就消了“業”。你做壞事,打人、罵人、欺騙人、殺生等,你就造了“業”,你就會得到“業力”,你就增加了這種黑色物質。換句話說,你就減少了這種白色物質,你就損了“德”,你就失了“德”。“造業”,又叫造孽,接著(也許是在今世,叫“現世現報”﹔更多的是在來世,叫“隔世報應”)就會遭孽,接著就會遭殃,接著就會遭罪。在另外空間交換的唯一的東西就是“德”,它就像我們這邊的錢一樣。沒有錢,你能買回東西嗎?沒有“德”,你能“得”好嗎?如果你的“德”大,你的福氣就大,你就當大官、發大財、有田地、有房產、夫妻和順、子孫發達、健康長壽等等,心想事成,要什麼有什麼,都是那個“德”換來的。你有“德”才具有往高層次回升的可能性,所以說:“德,升也。”反之,如果你的“德”小,處處麻煩就多,障礙就大,做什麼事都很困難,你就很辛苦地掙點錢養家糊口吧。如果你的“業力”大,“德”再小,做什麼都常常事與願違,要什麼沒什麼,很可能要飯都沒有人給,因為你沒有“德”去交換。如果你的“業力”太大,完全沒有什麼“德”,甚至將打進“無生之門”,“六道輪回”的資格都將被取消,連變牛變馬都沒有你的份,最後導致“形神全滅”,徹底銷毀。你“業力”大,沒有“德”,就隻具有往低層次墮落的可能性,所以說:“業,降也。”

有的朋友可能認為,那些有錢的人很壞,很吝嗇,很摳門,很缺“德”,他們那個“德”比我還少!你可能覺得老天爺對你似乎特別不公。你還可能想,“吃人的口軟,拿人的手軟”,你武漢仁這家夥八成是拿了有錢人的錢,竟然替他們做廣告了!其實我是在講一個很普通的道理。有的有錢的人是不太好,但有的是他前世積了一點“德”,所以這一世他比你強﹔也有的是無“德”而硬要“得”,“坑蒙拐騙偷”,他去偷,他去搶,他去騙,他去搞,甚至不惜殺人放火,他通過不好的手段勉強弄來了一些錢,把“德”花光了,而且還欠下了赤字,也就是說造了“業”了,這就壞了!表面上看,他暫時比你強,比你富,比你神氣,比你牛皮,你都不知道他以後會落到個什麼下場!搞得不好身敗名裂,搞得不好要進號子,搞得不好連累家人,搞得不好送掉老命。“業債”這玩意是跑也跑不掉,躲也躲不脫的,遲早都得還,今世不還,來世也得還,來世可能還要倒大霉。你有“德”,即使今世不“得”,來世也會“得”。所以我們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宇宙中有這麼個法理:“不失者不得,得就得失,你不失,要強制你失,……。”(《轉法輪》第28頁)人類社會本來就在迷中,本來就是這樣亂七八糟的,而宇宙的法理卻是永遠公平的,“德”升“業”降、因果報應都是屢驗不爽的真理。如果你想向上回升,你就應該多做好事,多積“德”﹔如果你想向下墮落,你必然多做壞事,多造“業”﹔如果你連“形神全滅”都不怕,當然你想怎麼干就怎麼干,那你就進“無生之門”好了。

有不少朋友很虔誠,經常去廟裡求神拜佛,往“功德箱”裡塞點錢,或經常去教堂做禮拜,奉獻奉獻。但如果你不懂這個“德”升“業”降的道理,你送錢恐怕也是白送。還有的人一邊做著壞事,一邊送點“奉獻”,以求得神佛的保佑,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佛道神會保佑這種人嗎?佛道神是看你的“心”,是看你的“心性”,是根據你的“德”和“業”的多少來決定你的升降沉浮,來決定你的生死存滅。難道釋迦牟尼、耶穌會那麼勢利,“廟門(或教堂門)八字開,無錢莫進來”?他們會根據一個人給錢的多少來決定賜予他福氣的大小?還有那位鐵面無私的閻王爺難道會“見錢眼開”,開個後門,讓一個該死的人隨便延長幾年?真的“有錢能使鬼推磨”?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關鍵的問題還是要自己從內心深處改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把自己的“德”升“業”降這個頭等大事做好,而不在乎表面的形式上的事。

許多朋友對名哪、利哪、情哪等雞毛蒜皮、微不足道的小事斤斤計較,兩兩計較,錢錢計較,分分計較,毫毫計較,厘厘計較。對什麼生肖啊,什麼星象啊,什麼算卦啊,什麼面相啊,什麼風水啊等等扑索迷離、似是而非的小能小術津津樂道,不知花費了多少心思。而對決定自己生命升浮沉降、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德”升“業”降這樣基本的、明顯的、簡單的、直接的大道竟然無動於衷,漠然視之,真是令人搖首頓足,扼腕嘆息!

關於“德”和“業”的轉化和傳承在佛教中也講過﹔關於“物質和意識是一性的”在佛教中也講過,他們認為“心物一元”。但隻有當代的大覺者才在歷史上第一次道出了如下“天機”:

“德”和“業”具有物質性,是存在於人體周圍另外空間中的物質場﹔修煉者是“修在自己,功在師父”,師父幫助弟子“以德化功”﹔“功”是一種高能量物質,“心性”(包括“德”)多高“功”多高,這是修煉者層次高低的決定性因素。

綜上所述,“德”和“業”是在另外空間中存在於人體周圍的兩種物質場,兩者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兩者還可以從父母和祖輩遺傳和繼承,連轉世都會跟著你的主元神走。在神傳漢字中,直心為“德”,“德,升也。”“德”是人的道德的回升,“德”是人的層次的升華。在漢字中的“業”字原來並無深意,不過是一種裝飾鐘鼓的木板而已。因為佛教東傳,將梵語“羯磨”翻譯為“業”,這樣才使“業”字和“德”字一樣,在修煉上具有了深刻的含義。相對“德,升也。”我們可以說:“業,降也。”對常人而言,“德”和“業”決定了一個人在“六道輪回”中的方向和層次﹔對修煉者而言,“德”和“業”決定了修煉者修煉的難易程度和可能達到的層次和果位。

其實,神傳漢字也好,老子、孔子也好,釋迦牟尼的佛教東傳也好,“蘇格拉底模式”也好,耶穌傳道也好,包括後來的“氣功熱”也好,都是為法輪大法的洪傳鋪路的,為法輪大法的洪傳奠定基礎的。(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李謐擁有萬卷書籍,宋敏求家的藏書豐富。
  • 有宋一代風雅無雙,才子才女更是風華絕代。即使在動盪的末世,仍然出了一位濁世佳人張玉娘,其文采可與清照齊名,其德行遠追班昭遺風。她如幽蘭白雪高潔,在韶華芳齡仙逝,走過了短暫卻才情雙絕的傳奇人生。
  • 中國古代醫者懸壺,大多都懷揣著濟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從豐富的史料中不難看到,「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寫在《大醫精誠》中的字句;「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已在歷代許多身懷奇術的醫生身上得以展現。
  • 管寧因為好友華歆不能完全無視於權位利祿的存在,所以割席與之絕交。和嶠鄙視荀勖的為人,不願與之同車,於是自行乘坐專車入朝。
  • 宋朝的李之儀,立於長江之畔,則以江水之無盡比喻情意之綿長,寫下一首流傳千年的相思詞——《卜算子》……
  • 耿恭為將士拜井祈禱,泉水湧出;鄭國為秦國修築渠道,造福萬代。
  • 死生有命,富貴由天。人一生的福、祿、壽乃至各種疾病的發作都是有定數的。時間到了,臉上的氣血之色、脈絡的運行狀況都會呈現出異常的變化。縱觀古今,惟有精通醫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讀懂身體密碼,參透箇中玄機。中國歷朝歷代都不乏這樣的高人,本篇將一展明朝幾位市井大夫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醫術。
  • 還有北宋時期,一代名臣登上金陵城樓,望見清江翠峰,酒旗畫船,一片壯麗繁華之景。然而故國往事歷歷在目,他撫今懷古,頓生家國之憂和興亡之嘆。 一首雄渾闊大的懷古詞,遂成千古名篇。這就是出自王安石筆下的《桂枝香‧金陵懷古》……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