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传汉字之谜(之九)

武汉仁:什么是“德 ”升“业 ”降?

武汉仁
font print 人气: 1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1日讯】历代流传的《老子》(即《道德经》)都是《道经》在前,而《德经》在后。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种本和乙种本,却和历代流传的《老子》不同,都是《德经》在前,而《道经》在后,简直可以称之为《德道经》。为什么会这样呢?历代注释《老子》的学者有些并未得到老子的真传,甚至根本就不是修炼人,完全不懂得“德”和“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就把《德经》和《道经》放反了。老子把《德经》放前,而《道经》放后,他并不是认为“德”比“道”更重要,而是认为“德”是“道”的基础,“德”是修炼的基础。孔子的《论语》,讲“仁、义、礼、智、信”,讲“中庸之道”,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以“仁”为其学说的中心。“仁”是什么?就是讲中国人(后来包括亚洲国家的黄种人)所应该具有的“德”。释迦牟尼传法49年,到现在《大藏经》有经书万卷,讲些什么呢?讲他的那个“戒、定、慧”。他晚年讲,在他涅磐以后,要“以戒为师”。都是讲印度人(后来包括亚洲国家的黄种人)所应该具有的“德”。古希腊先知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年-前399年)认为道德并不取决于一个人的地位、等级、财富和名誉等,而是通过“认识自己来达到道德的提升,并找回自己的本性”。这与《说文解字》中“德,升也。”的说法,与现在法轮功学员“向内修”、要“返本归真”的说法何其相似乃尔!耶稣的《新约全书》,讲要全心全意地坚信上帝,要爱人如己,这是讲犹太人(后来包括欧美各国的白种人)所应该具有的“德”。

东方和西方,道家和佛家,表面说法似乎不一,其实大觉者、圣人和先知们所见略同。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和耶稣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德”对于常人,尤其对于修炼的人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维持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这是常人返本归真、做个好人的基础﹔更是修炼的人得法(或得道)、修炼、长“功”以至圆满的基础。
那么,“德”(后来还有“业”)字在神传汉字中含义如何呢?

德(恴、悳、惪、(“德”字之右半,即“十四一心”)),“德,升也。从彳(十四一心)声。”(《说文解字》)“德,升也。”“德”是人的道德、人的“心性”往上升华,“德”是往高层次上攀登,“德”是修炼者修炼的精进,所以“德”字从“彳”(chi斥)旁。“彳,小步也,象人胫三属相连也。凡彳之属皆从彳。”(《说文解字》)“彳”就象人下肢的股、胫、足三节相连,意思是小步走。但“德”的这个小步走,不是跑,不是跳,不是在平地散步,也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向上攀登。对常人而言,“德”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幸福的程度、轮回的方向和层次。所以,要“得”就得有“德”,要“得”就得“失”,要“得”就得“舍”,要“得”就得付出。对修炼者而言,“德”的大小决定了修炼者修炼的难易程度、“功”的高低、可能达到的层次和果位。你同化了“真善忍”宇宙特性,宇宙特性不再制约你了,你的“德”升华上来了,师父就可以把你的“德”直接演化成“功”,你就能整体升华上来。随着你“心性”的提高,“功”升华到高层次上之后,就形成一根“功柱”,“心性多高功多高,这是个绝对的真理。”(《转法轮》第30页)这个“心性”比“德”的内涵更广泛,包括了“德”、忍、悟、舍、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德”字的右上是个“直”字,右下是个“心”字。“(十四一)”就是“直”字的变形。还有“悳”、“恴”、“惪”、“(十四一心)”等都是另外的“德”字,“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悳,古文。”(《说文解字》)也就是说,“直”字和“心”字,加起来就是“德”字。为什么“直”、“心”为“德”呢?如果一个人性格耿直、率真,心胸公正、坦荡,心直口快,“巷子里赶猪——直去直来”,就比较接近“真善忍”宇宙特性,他就是个好人,就是个有“德”之士。“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他对别人有“德”,对自己就可以“得”。反之,如果一个人说话吞吞吐吐,做事又转弯抹角,他“心是弯的”,俗话说有颗“钩子心”,谁沾着他不去块肉也得掉层皮,他就比较背离“真善忍”宇宙特性,他就是个不好的人。他对别人很缺“德”,对自己也因无“德”而不“得”也。

“得,行有所得也,从彳,(旦寸)声。(见寸),古文,省彳。”(《说文解字》)“(旦寸)”(de)是个“得”字,“(见寸)”(de)也是个“得”字。这个“得”字还通“德”字,无“德”而不“得”,有“德”才会“得”。所以“(旦寸)”、“(见寸)”都通“德”字。

对于常人来说,没有“德”你就没有福气﹔对于修炼者来说,没有“德”你就修炼不上去,因为修炼是“以德化功”,你没有“德”去转化“功”。所以“心性”(包括“德”)是使修炼者提高层次,得到高“功”的最基本的、最关键的东西。

业(业),“业,大版也,所以饰县钟鼓,捷业如锯齿,以白画之。象其鉏(ju举)铻(yu语)相承也。从丵,从巾。巾,象版。《诗》曰:巨业维枞。业,古文业。”(《说文解字》)“业”不过是一种装饰钟鼓乐器的木板,所以这个字在中文中原来并无深意。现在这个“业力”、“造业”的“业”字的含义,是从梵语“羯(jie节)磨”翻译过来的。佛教讲三界内的生命在“六道”中生死轮回,是由“业”(或“业力”)所决定的﹔“业”有善业和恶业,一般偏指恶业﹔“业”包括“身业”、“口业”(或语业)和“意业”等三个方面。这个“业”也就是因果报应的意思。因为佛教的东传大大加深了“业”字的内涵。当然,中国古代文献中类似于因果报应的话还是有的,如老子就说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老子》第30章),此即成语“天道好还”一词的来源。他还说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第79章)

“德”和“业”是相反的,它们在修炼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组对应的概念。上面我们已经知道:“德,升也。”反之,我也可以说:“业,降也。”

常人认为“德”和“业”不过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其实不是,它们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方面的概念,而是一种真实的物质存在,是一种物质的场。大家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同时同地存在着多层物质空间。在我们身体周围的某个特定的物质空间中,存在着一种白色物质场(可惜肉眼看不见),这个场就是“德”。同时还存在着一种黑色物质场(可惜肉眼也看不见),这个场就是“业”。“德”和“业”这两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它们还会从父母和祖辈那儿继承,还会向子孙后代遗传。它们还会“长”在你身体周围,随着你的主元神转世而跟着你的主元神转世。

你做好事,或挨了打,受了骂,吃了苦,受了罪,你就会得到“德”,你就增加了这种白色物质,就积了“德”。换句话说,你就减少了黑色物质,你就消了“业”。你做坏事,打人、骂人、欺骗人、杀生等,你就造了“业”,你就会得到“业力”,你就增加了这种黑色物质。换句话说,你就减少了这种白色物质,你就损了“德”,你就失了“德”。“造业”,又叫造孽,接着(也许是在今世,叫“现世现报”﹔更多的是在来世,叫“隔世报应”)就会遭孽,接着就会遭殃,接着就会遭罪。在另外空间交换的唯一的东西就是“德”,它就像我们这边的钱一样。没有钱,你能买回东西吗?没有“德”,你能“得”好吗?如果你的“德”大,你的福气就大,你就当大官、发大财、有田地、有房产、夫妻和顺、子孙发达、健康长寿等等,心想事成,要什么有什么,都是那个“德”换来的。你有“德”才具有往高层次回升的可能性,所以说:“德,升也。”反之,如果你的“德”小,处处麻烦就多,障碍就大,做什么事都很困难,你就很辛苦地挣点钱养家糊口吧。如果你的“业力”大,“德”再小,做什么都常常事与愿违,要什么没什么,很可能要饭都没有人给,因为你没有“德”去交换。如果你的“业力”太大,完全没有什么“德”,甚至将打进“无生之门”,“六道轮回”的资格都将被取消,连变牛变马都没有你的份,最后导致“形神全灭”,彻底销毁。你“业力”大,没有“德”,就只具有往低层次堕落的可能性,所以说:“业,降也。”

有的朋友可能认为,那些有钱的人很坏,很吝啬,很抠门,很缺“德”,他们那个“德”比我还少!你可能觉得老天爷对你似乎特别不公。你还可能想,“吃人的口软,拿人的手软”,你武汉仁这家伙八成是拿了有钱人的钱,竟然替他们做广告了!其实我是在讲一个很普通的道理。有的有钱的人是不太好,但有的是他前世积了一点“德”,所以这一世他比你强﹔也有的是无“德”而硬要“得”,“坑蒙拐骗偷”,他去偷,他去抢,他去骗,他去搞,甚至不惜杀人放火,他通过不好的手段勉强弄来了一些钱,把“德”花光了,而且还欠下了赤字,也就是说造了“业”了,这就坏了!表面上看,他暂时比你强,比你富,比你神气,比你牛皮,你都不知道他以后会落到个什么下场!搞得不好身败名裂,搞得不好要进号子,搞得不好连累家人,搞得不好送掉老命。“业债”这玩意是跑也跑不掉,躲也躲不脱的,迟早都得还,今世不还,来世也得还,来世可能还要倒大霉。你有“德”,即使今世不“得”,来世也会“得”。所以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宇宙中有这么个法理:“不失者不得,得就得失,你不失,要强制你失,……。”(《转法轮》第28页)人类社会本来就在迷中,本来就是这样乱七八糟的,而宇宙的法理却是永远公平的,“德”升“业”降、因果报应都是屡验不爽的真理。如果你想向上回升,你就应该多做好事,多积“德”﹔如果你想向下堕落,你必然多做坏事,多造“业”﹔如果你连“形神全灭”都不怕,当然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那你就进“无生之门”好了。

有不少朋友很虔诚,经常去庙里求神拜佛,往“功德箱”里塞点钱,或经常去教堂做礼拜,奉献奉献。但如果你不懂这个“德”升“业”降的道理,你送钱恐怕也是白送。还有的人一边做着坏事,一边送点“奉献”,以求得神佛的保佑,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佛道神会保佑这种人吗?佛道神是看你的“心”,是看你的“心性”,是根据你的“德”和“业”的多少来决定你的升降沉浮,来决定你的生死存灭。难道释迦牟尼、耶稣会那么势利,“庙门(或教堂门)八字开,无钱莫进来”?他们会根据一个人给钱的多少来决定赐予他福气的大小?还有那位铁面无私的阎王爷难道会“见钱眼开”,开个后门,让一个该死的人随便延长几年?真的“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关键的问题还是要自己从内心深处改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把自己的“德”升“业”降这个头等大事做好,而不在乎表面的形式上的事。

许多朋友对名哪、利哪、情哪等鸡毛蒜皮、微不足道的小事斤斤计较,两两计较,钱钱计较,分分计较,毫毫计较,厘厘计较。对什么生肖啊,什么星象啊,什么算卦啊,什么面相啊,什么风水啊等等扑索迷离、似是而非的小能小术津津乐道,不知花费了多少心思。而对决定自己生命升浮沉降、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德”升“业”降这样基本的、明显的、简单的、直接的大道竟然无动于衷,漠然视之,真是令人摇首顿足,扼腕叹息!

关于“德”和“业”的转化和传承在佛教中也讲过﹔关于“物质和意识是一性的”在佛教中也讲过,他们认为“心物一元”。但只有当代的大觉者才在历史上第一次道出了如下“天机”:

“德”和“业”具有物质性,是存在于人体周围另外空间中的物质场﹔修炼者是“修在自己,功在师父”,师父帮助弟子“以德化功”﹔“功”是一种高能量物质,“心性”(包括“德”)多高“功”多高,这是修炼者层次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综上所述,“德”和“业”是在另外空间中存在于人体周围的两种物质场,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两者还可以从父母和祖辈遗传和继承,连转世都会跟着你的主元神走。在神传汉字中,直心为“德”,“德,升也。”“德”是人的道德的回升,“德”是人的层次的升华。在汉字中的“业”字原来并无深意,不过是一种装饰钟鼓的木板而已。因为佛教东传,将梵语“羯磨”翻译为“业”,这样才使“业”字和“德”字一样,在修炼上具有了深刻的含义。相对“德,升也。”我们可以说:“业,降也。”对常人而言,“德”和“业”决定了一个人在“六道轮回”中的方向和层次﹔对修炼者而言,“德”和“业”决定了修炼者修炼的难易程度和可能达到的层次和果位。

其实,神传汉字也好,老子、孔子也好,释迦牟尼的佛教东传也好,“苏格拉底模式”也好,耶稣传道也好,包括后来的“气功热”也好,都是为法轮大法的洪传铺路的,为法轮大法的洪传奠定基础的。(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李谧拥有万卷书籍,宋敏求家的藏书丰富。
  • 有宋一代风雅无双,才子才女更是风华绝代。即使在动荡的末世,仍然出了一位浊世佳人张玉娘,其文采可与清照齐名,其德行远追班昭遗风。她如幽兰白雪高洁,在韶华芳龄仙逝,走过了短暂却才情双绝的传奇人生。
  • 中国古代医者悬壶,大多都怀揣着济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从丰富的史料中不难看到,“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写在《大医精诚》中的字句;“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已在历代许多身怀奇术的医生身上得以展现。
  • 管宁因为好友华歆不能完全无视于权位利禄的存在,所以割席与之绝交。和峤鄙视荀勖的为人,不愿与之同车,于是自行乘坐专车入朝。
  • 宋朝的李之仪,立于长江之畔,则以江水之无尽比喻情意之绵长,写下一首流传千年的相思词——《卜算子》……
  • 耿恭为将士拜井祈祷,泉水涌出;郑国为秦国修筑渠道,造福万代。
  • 死生有命,富贵由天。人一生的福、禄、寿乃至各种疾病的发作都是有定数的。时间到了,脸上的气血之色、脉络的运行状况都会呈现出异常的变化。纵观古今,惟有精通医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读懂身体密码,参透个中玄机。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高人,本篇将一展明朝几位市井大夫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医术。
  • 还有北宋时期,一代名臣登上金陵城楼,望见清江翠峰,酒旗画船,一片壮丽繁华之景。然而故国往事历历在目,他抚今怀古,顿生家国之忧和兴亡之叹。 一首雄浑阔大的怀古词,遂成千古名篇。这就是出自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