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觀察哲學

蔣立智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23日訊】「觀」這個字在易經中由風與地兩現象互動,宛如大地春風,風行大地,流動的氣體在廣闊大地的空間中無所不在,所以易經在「觀」這個現象之前提出物大然後可觀的概念,全面性空間流動的觀察,使人的偏見不至侷限於一隅,心靈帶著中正的觀點環視四時生殺變化所產生的神道如古易經言:「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神道的觀察運用於時空上而不只是關注於單一崇拜的物像上。這是由外部空間來形容一個觀察者在省視週遭環境時,不是只侷限於某地某時,而是隨時隨地多方考較得出一個暫時的結論,這個結論又會因時空的轉變產生新的變化,於是又得出另一個新的暫時結論,就這樣毫無成見的讓人從觀察中化開糾結使靈中有朗朗乾坤。

易經中的觀察形式起於「童觀」,乍看之下好像是幼童的觀想,其實另一個涵義是微觀,微觀一開始都不是很成熟,經由一個又一個不成熟的結論慢慢累積成一個較為完整的觀察。另一種形式的觀察以「闚觀」來進行,看起來這似乎像門縫中偷窺一樣不是很道德,不過這常用在心理學對人類行為在不受他人影響下的觀察研究,透過這樣的形式得到一個更趨近於真相的論點,這種觀察有時候如果心態很功利,會把一些醜聞挖掘出來,如同狗仔隊行徑,所以易經象裡面描述:「闚觀女貞,亦可醜也。」

在童觀與闚觀的局部檢視後,個人會生起理論進退的依據,但不要忘了觀察的根源不能因自己過度主觀的偏見而失去大觀中正的判斷,因此易經古文裡提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有了進退依據之後,接下來是要使自己的進退依據與周遭整個外部環境,相互檢視。確立這個進退依據的運用方式應該擺在外部環境哪一個位置,易經象裡面形容:「觀國之光,尚賓也。」好像出國觀光異地他鄉,如何入境隨俗是一個外來賓客應該觀察的重點,常看到一些發明家在經過一連串不成熟的觀察和實驗之後所做出來的發明物並不符合市場的需求如同賓主位置關係混亂一般,最後只淪為遊戲之作而已。

許多著名的投資者,在進行資本運用前,大都從童觀及闚觀兩個形式找到了一個「觀我生進退。」的投資依據,再以整個投資大環境來對比自己的投資依據擺放的位置,一但開始進行資本運用之後,也會在整個投資的過程中不斷以童觀與闚觀的技巧修正自己的策略,直到完美收場為止。而後又是另一個投資觀察循環的開始。@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測字」是依據中國字的特色,而對複雜的人事命運提出吉凶悔吝的判斷方法。此一方法,或取字體,或取易經,依當時的情境而做隨機應變的推論。
  • 易經關於誠信的論述, 本欄目的前面幾篇小文, 從不同方面簡述了四個要點。一、『有孚窒惕』, 誠信不爲社會的尊重, 是社會動亂的原因; 二、『東鄰殺牛,不如西鄰龠祭』,內在的誠信決定了結果,形成並不是最重要的;三、『有孚,血去惕出』誠信是逢凶化吉的吉祥之源
  • 【大紀元8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市二十二日電)泰國貿易經濟辦事處今天在台中金典酒店舉辦泰國貿易、投資及觀光座談會,吸引不少企業參加,台中市長胡志強應邀出席,除歡迎泰國貿易經濟辦事處到台中市舉辦投資座談,也向泰國代表推荐台中市的投資潛力。
  • 在易經卦象中,陽爻就是類似漢字「一」的形狀,按《說文》的意思,這一劃就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十呢,看起來是「一」上再添了一筆「|」,《說文》解的是「數之具也,『一』為東西,『|』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而佛經傳入中國後,翻譯中也常常用「十方」來形容他們眼中的宇宙,這樣看來,「一」和「十」筆畫簡單,內涵實則都很洪大,也由此可見漢字造化的神奇。
  • 《易經》是中國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易經》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從其編排體例及文字內容看,似乎是上古人類占卜用的書。傳說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偷偷將《易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倖免。
  • 無極至廣大的天地淵源,流淌億萬年的永生奧義,在世間生命的記憶之先昭現,若隱若現的玄機 映照寰宇的瀚浩,運行天人歷史的神性祕密。
  • 雖然現今「貧窮」常並列出現,「貧」與「窮」也都有缺錢少財之意,不過貧、窮意義並相同。生活清貧無須擔憂,如果走到「窮」的境況,那才真正考驗意志。
  • 太宗密授太子「帝王之綱」,《帝範》十二篇,從立國本,到持聖明,到正風氣,到定國策,高屋建瓴、提要鉤玄,光明正大,燦然於天地之間。
  • 「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地位崇高,所謂「經緯天地曰文」,本指以天地為法度,後謂經營天下、治理國政;這本是文武都包括在內的,其後,文治武功並稱,「文」的涵義就狹義的僅指文教,大體涵蓋的主要內容有「崇儒學」、「文史」、「禮樂」三部分……
  • 唐太宗二十四歲即統一中原,貞觀全盛時期,華夏版圖空前遼闊。太宗的軍事才能標榜千秋,然對用兵卻極為慎重,力誡好戰:「夫兵甲者,國之凶器也。土地雖廣,好戰則彫;邦國雖安,亟戰則人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