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石吉:傳統布袋戲的再出發

巫石吉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看過頂尖的藝人表演,是一種享受,而且是一種形而上的精神享受。

週一晚上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想說去那裡查閱資料寫些文章,當我一進入校園大門,迎面而來的情景讓我感到不可思議,怎麼可能,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的人潮展現在我的眼前,更離譜的是氣氛安靜專注而場面熱絡,這容我解釋一下囉!

心想,萬頭鑽營的人們竟然個個靜脈專注的眼神看著臺上的布袋戲偶表演,這使我深刻地自然而然的著迷,誰有如此大的魔力,竟能吸引成千上萬人的精神與魂魄,使我深感好奇不已,很想一窺其中的堂奧!

慢慢走近一看,戲臺上演著布袋戲,戲棚最上方有斗大的三個字「廖文和」,心想團長就是他吧!

此時,一股聲音洪亮的口白深深吸引我的目光與聽覺,那聲音就來自於戲臺前面的一位中年人士,兩眼炯炯有神,等我看了一段時間,天啊!他一個人隨著不同的布袋戲偶出現在戲臺上,竟然馬上就能用不同的聲音腔調,搭配神奇的口音描繪出不同的劇情來,光是觀賞的那一段時間內,他一個人已經引用了男女老少,功夫強弱等等十幾種不同角色的聲音腔調,難怪看得大夥兒目不轉睛、目瞪口呆的專注神情,原來,有一位真正的靈魂人物在這裡!

布袋戲演到一半時,這位唱作俱佳的口白專家邀請另一位來賓走到戲臺上致詞,原來是彰化師範大學校長,他誠懇優雅的介紹這位享譽海內外的口白靈魂人物,正是「廖文和」布袋戲團團長,聲名享譽全世界呢!最近剛從瑞士演出回國,不僅將臺灣的民俗技藝傳統文化推向國外,更將這門逐漸凋零的傳統藝術重新振興起來。

可不是嗎?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也必定有原因,很多人認為傳統技藝已經是日薄西山,都快成為絕響!然而有心人偏不這麼認為,「人在做,天在看!」當真誠用心做一些改變,多一些創意創造力,如此便能產生無窮的魅力,吸引數以千萬人的專注讚嘆目光。

可以是一般的雕蟲小技,也可以是「神乎其技」,這當中的靈魂人物-「廖文和」布袋戲團團長,把臺灣的布袋戲推向國際,當中的膽識魄力,值得我們用真誠的觀點來學習他「從傳統出發,向全世界發聲」的鴻志遠光,這是一股看不見的力量,卻是臺灣「布袋戲」的再出發。@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轟動武林、驚動萬教,黃俊雄布袋戲將再戰江湖!近來,霹靂布袋戲鋒頭較健,甚至在去年金鐘獎以「霹靂九皇座」奪下金鐘獎連續劇導演獎;曾在60年代掀起布袋戲熱潮的黃俊雄,也從未放棄最愛,10月16日他將在民視推出新作「六合水滸傳」,希望藉此再創佳績。
  • 〔自由時報記者陳璟民/台北報導〕標榜藝術與科技結合的「金光閃閃、瑞氣千條─金光布袋戲特展」,昨日在台北偶戲館開幕,隨著史豔文、大俠百草翁、五爪金鷹、天頂上的流氓等4尊號稱全國最大布袋戲公仔現身(見圖,記者趙世勳攝),親子老少也回到50年代金光強強滾的布袋戲天地。
  • 【大紀元10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三十日專電)由台灣駐英國代表處舉辦的第二屆「台灣節慶」今天在倫敦北部的大型購物中心登場,台灣傳統布袋戲泰斗、大稻埕偶戲館偶戲大師陳錫煌現場獻藝,旅英舞蹈家葉紀紋表演採茶舞,同時安排書法揮毫,他們精湛的演出吸引大批駐足觀賞的人潮,再次成功將台灣文化藝術介紹給英國友人。
  • 【大紀元10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十五日電)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與高雄市文化局聯手推出的「2006愛河布袋戲文化展演祭二部曲|風雲再起英雄會」活動今天揭幕,吸引許多布袋戲迷到場共襄盛舉,多名裝扮成布袋戲人物也到場助陣,場面熱烈。
  • 〔自由時報記者楊菁菁/高雄報導〕文化局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昨在愛河畔舉辦「2006愛河布袋戲文化─風雲再起英雄會」,布袋戲戲偶及COSER紛紛亮相,氣勢磅礡,貫穿全場,讓全場戲迷尖叫不已。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 黃曆的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陽。「端午」處於純陽之端。民間有俗諺「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為夏令時節防瘟辟毒的啟動日。端午節的節俗很多,來源久遠,背後蘊藏豐富的文化典故。一起來文化尋根:回顧端午節的九大節俗與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