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談美國華裔兒童教育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秦川華森鎮報導) 布朗大學教育系副教授李瑾博士十一月十九日應劍橋中文學校之邀﹐以「在美國撫養華裔兒童所面臨的挑戰」為題舉行專題演講﹐家長反響熱烈。

李瑾教授1997年獲得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後﹐任教布朗大學教育系﹐主攻兒童教育及心理學﹐研究成果卓著。
父母對於子女的愛大概是人類最原始的本性之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將孩子培養成德才兼備的人才本來就不容易﹐而要在一個與自己生長的文化環境迥異的多元文化中成功培養下一代就更富挑戰性。李瑾教授用了兩個自己親身經歷的實例引起大家對孩子認同自己種族與文化教育的重視。

十七歲的珍妮是李教授看著長大的好孩子﹐學習成績門門全優﹐彈得一手好鋼琴﹐拿過很多大獎。可是她卻很不開心﹐幾乎每天都要因為小事與父母爭吵。理由是父母沒有像同學的父母那樣和孩子道歉。

另外一個例子是三歲的艾米問媽媽為什麼自己沒有黃頭髮、藍眼睛﹐她不喜歡自己的黑頭髮。雖然珍妮和艾米的父母親都是理工科博士﹐卻對孩子的問題無言以對。

李教授強調孩子對自己身份的認同﹐以自己的族裔和文化為傲﹐自尊、自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為重要。作為家長的新移民本身也有一個漫長的文化及價值調適過程﹐有可能忽略孩子對自己種族身份及文化的認定﹐使得孩子不能接受自己的民族文化﹐進而不接受自己。在外承受的壓力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導﹐表現為攻擊性行為或抑鬱寡歡、身體不適﹐封閉自己﹐ 仇恨父母﹐更有甚者對生活失去興趣﹐極端情況為自殺或他殺。

她鼓勵家長在日常生活當中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了解中國人及中國文化的獨特及優異。讓孩子明白華人含蓄實際的愛的表達﹐雖然少了擁抱和親吻﹐但父母對孩子的感情與付出可能遠遠超出別的更善於直接表達感情的族裔。

李瑾教授談到最新的研究顯示﹐華裔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與感情交流﹐低收入家庭較高收入家庭為好。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產階級通常居住在白人較多的衛星城﹐孩子比照的對象多為身邊的白人家庭﹐容易對父母不理解而產生心理隔閡﹔低收入家庭住在中國城等華人較多的地區﹐孩子在社區鄰里的關係中學習並接受了父母親的文化﹐隔閡少﹐認同自己的根文化。

她很讚賞家長帶孩子來中文學校﹐認為應該鼓勵孩子學習中文及中國文化。

在回答家長提問時﹐李瑾表示不主張家長為了讓孩子學習中文而將孩子長期送回國﹐研究顯示孩子幼年時與父母分裂﹐尤其是與母親長期分離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創傷﹐很可能導致與父母感情的永久隔閡。

李瑾身體力行﹐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對中國人及中國文化有更好的了解﹐不僅堅持和孩子講中文﹐教孩子讀《三字經》等富含中國傳統文化的書﹐還帶孩子回到自己曾經插隊當過老師、做過赤腳醫生的四川鄉下﹐讓兒子教當地孩子英文。兒子與淳樸的鄉下孩子建立了真摯的友誼﹐也對母親成長生活的環境有了真切的了解與聯繫﹐增進了與母親的感情。

李教授談到亞裔佔美國人口的百分之四點二三﹐華裔佔亞裔的百分之二十四﹐中國大陸已經成為美國的第二大移民來源國﹐僅次於墨西哥。雖然有眾多的移民兒童及家庭﹐對於他們的研究卻很少。

因此﹐李教授目前正在從事一項歐裔及華裔兒童學習態度的對比研究﹐希望藉此發現及肯定華裔學生在學習方面的長處﹐發掘學生學習及家長教育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以幫助家長、學校、教育界人士和決策者體會和關注華裔學生的特殊需要。如果您有3-4歲幼兒﹐住在劍橋或鄰近地區﹐並有興趣參加李教授為期三年的有償調查計劃﹐請電(617)447-8755或(401)863-9326。(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教養不同調的照顧者,有時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況是上一代長輩,甚至是保母。因此當教養不同調的時候,騎虎難下,父母該怎麼辦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