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正面的管教方法〈1〉:發現大發脾氣的替代方式

南西‧薩梅琳、凱薩琳‧懷特尼 譯 / 郭妙芳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打人、揍人通常都會在氣頭上發生——當你很生氣、很害怕或陷入挫折當中,卻不知道還可以做什麼的時候。但是,當你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氣時,相對的,你也就比較能夠控制你的孩子了。而且當你能夠跳出自己當下的反應來看時,你就能發現管教問題的長期解決方法。以下列出我從專家們——家長本身,學來的一些有效替代方式。

◎讓他印象深刻

一位媽媽說,通常她也不認同打人。但是,在她三歲的女兒把自己的手指頭伸進插座之後,她開始覺得有必要了。她說:「我的心臟差點就要停止了。我把她狠狠的打了一頓,因為我真的好害怕,而且我想要讓她知道,這有多嚴重。」

我可以瞭解在這種情況之下,會有想要打人的衝動。然而,這個媽媽可能只是成功的打了她的孩子,讓她注意到被打的痛苦,而不是做錯事情的本身。如果媽媽能夠蹲下來,看著她女兒的眼睛,抓住她的肩膀,用同等害怕和生氣的語氣說:「妳不可以再做一次!」可能反而比較能夠成功的表達她的重點。

◎堅定的說

最近,有一個媽媽在我演講的問答時間裡站了起來,她說唯一能讓她的孩子聆聽的方法,就是用打他來威脅他。當我提出也許她缺乏權威聲音的建議時,她感到很困惑。

權威的聲音,是最有效的管教工具之一。大部分的我們都會記得,在我們的童年時,能夠用一個字或甚至一個眼神,很快阻止我們的大人——也許是爸爸媽媽、老師或教練。那些大人具有真實的權威,因為他們所訴求的,不是恐懼而是道德。他們的反應也是前後一致的。

他們說事情只說一次,而且就真的只有一次,如果有需要的話,他們就會接著採取行動。如果他們說:「如果你不能安靜的坐在椅子上,那麼我們就得要離開餐廳了。」我們會知道他們是認真的。因為他們不會搖擺不定,所以他們的話變得很有份量。我喜歡稱這樣的人為「可信賴的父母」。

◎讓他們負責

一位媽媽描述了她七歲的兒子,在她婆婆面前說了一句髒話的事情。她告訴我:「我覺得很困窘而且很害怕,所以我打了他。我不想讓我的婆婆以為我沒有好好教他。」 我問她:「你打了他之後,事情變得如何?」她愁眉苦臉的說:「他給了我一個非常仇恨的眼神,讓我全身發抖。我馬上知道,我做錯了。他並沒有因為粗魯的行為而覺得不好;他表現得就像他是受害者一樣,對我非常生氣。當然,打他並無法鼓勵他改變粗魯的行為。」

這位媽媽可以怎麼做呢?她也許可以非常冷靜而堅定的說:「我們家不可以講這個字。等我們一回到家,就來談談這件事。」然後,在討論了不合宜的語言之後,她可以讓他寫一張小紙條或打電話給他的奶奶,向她道歉。讓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比一個巴掌能教給他的更多。它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讓他能夠知道其他人的感受也很重要,不禮貌或侮辱的言行是不被允許的。

摘自: 新手父母《100個教養傑出孩子的秘訣》@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寫給孩子的書面訊息,是提出一個困難的議題、在激烈爭吵之後重修舊好,或表現愛和讚賞的有用方式。我發現寫紙條是最有效的溝通工具之一,父母可以用它來強化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以下列出三個你可以把想法寫出來,促進對話發生的情境。
  • 大部分我認識的父母都深深覺得,孩子應該要說實話。他們知道誠實的人,會贏得信任和自信。它是一個重要的價值觀,也是必須做的事,因為父母需要得到值得信賴的訊息,特別有關孩子安全的事情。你要如何鼓勵家中誠實的氣氛呢?這裡有一些建議。
  • 我認識的一位媽媽瑪莉安,對她的媽媽總是不停的嘮叨,有很可怕的記憶,所以,她決定不要對自己的女兒做出相同的事情。她回想:「我媽媽愈說什麼事情,我就愈不會改變我的心意。我也想教導愛麗絲適當的行為,但不想重複每件事情一百次。」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