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亞洲最長的鐵橋:高屏舊鐵橋

揚安生 撰文、攝影
font print 人氣: 32
【字號】    
   標籤: tags:

橫跨高屏溪的高屏舊鐵橋,建於民國三年,是日本工程師飯田豐二設計建造,全長一千五百廿六公尺,橋墩由鋼筋水泥及岩板砌成,橋梁是以工字鐵鉚接成花樑桁架,造形優美,曾是亞洲最長的鐵橋,也是高屏之間的最重要橋樑之一。(文章來源:財政部臺灣省南區國稅局屏東縣分局)


1987年4月高屏雙線鐵橋完成後,舊鐵橋就功成身退,高屏舊鐵橋讓許多屏東人的回憶,每當日出日落、晨昏美景吸引許多攝影人前往攝影取景勝地。屏東各界爭取保存下,已列為二級古蹟,縣政府於鐵橋下的高屏溪畔,開發成河濱公園,另一岸的高雄縣則開發為濕地公園,現在都已成為當地居民運動休憩區,為增加鐵橋的觀光休閒價值,屏東縣政府委由民間經營,在鐵橋的一端以火車廂建置鐵道咖啡,把舊車廂整理成滿室生香的咖啡館,遊客不必冒險攀登鐵橋,就可以在木製看臺上欣賞夕陽餘暉,靜靜品味舊鐵橋之美。


達)小弟於2007年09月28日屏東旅拍近一個禮拜行程,非常感謝屏東攝影學會黃理事長、理事、站長、版主及高雄的攝影好友們,熱情的好友們還特別請假,共同陪伴小弟走拍高屏人文風光,將最美的高屏地區人文風光記錄於影像腦海;高屏舊鐵橋、斜張橋、賽嘉追風 … 田間小道、或是小鎮的街道上、美濃紙傘,讓我感受不同的人文風光,這是多麼令人開心的一件事,至今仍然使我印象深刻!特別感謝屏東攝影學會準備一桌可口的火鍋料理為我們接風,讓我好幸福喲!謝謝您們喔!真是太感謝啦!



交通;屏東下淡水橋景觀區內(由台1線經高屏大橋至屏東九如,下橋後左轉沿著路標即可抵達。

2007.10.1重返斜張橋山頭上方取景,午後天氣上能見度尚可,遠處天空雲彩灰蒙蒙的,中北部朋友搭乘大型遊覽車,一般旅遊賞景點只限於河濱公園拍拍照,時間上無法久留徒步上山頭取景。自行開車朋友,可循文化院玄華山天壇旁小山路上山,行約百來公尺,可見叉路左行咖啡店、右行可見誇越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天橋,找停車點橋中視野極佳拍攝點,夜曝更是最安全攝影點。跨越天橋循福高上產道行駛到底,見一片鳳梨園,不過須走過雜草50公尺,尋最佳視點拍攝。鳳梨園處可迴車,車勉強可停兩台,最好車於陸橋附近停妥,步行10分即可抵拍照點。草叢蚊蟲叮咬特別兇,防蚊措施不可免。


結速拍攝斜張大橋,週邊景點可順道走訪文化院玄華山天壇,遠遠望去,猶如天上宮闕,氣勢雄偉壯觀。記錄人文風光的鐘鈴村,將近三甲的山坡地,籌建文化院玄華山天壇,歷經過七年,於1982年落成。天壇一座四層樓高的宮殿式建築物,依山而建,氣勢不凡。一樓供奉著孔夫子神位;二樓是扶鸞殿及打坐道場,供奉關聖帝君;三樓供奉觀音大士、斗姥天尊及六十太歲;四樓供奉著專擅醫術的主祀神,一生以救世濟人為職志的汶羅清水祖師。

遠方大樹鄉佛光山亦是親訪最佳宗教勝地,斜張橋附近的咖啡屋、活魚山產餐館、四處林立,附近工程景觀建設尚未完工,想必朝向與景觀融合之美麗公園造型設計,逐漸提升成為國人及國外最佳觀光勝地。@*

──轉載自 自然顏色http://www.pse100i.idv.tw/index2.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