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大教授吳哲夫 介紹北宋出版文化特色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5日報導】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專題報導(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五日電)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教授吳哲夫今天在故宮博物院「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發表「北宋出版文化特色考述」專題演講,吳哲夫從文獻中發掘北宋時期的出版盛況,並整理介紹北宋時期出版文化特色。

國立故宮博物院慶祝正館重新啟用,推出「大觀:北宋書畫、汝窯、宋版圖書特展」,並將於五日至八日舉辦「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邀請到四十餘位海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學者,從典範性的角度探討宋代的書法、繪畫、工藝美術和出版事業等的各種面向。

吳哲夫在專題演講中指出,雕版印刷技法創用於何時?史無明文記錄可資查考,不過從近代實物的發現,一般人的推定都不晚於盛唐。以雕版印刷術生產圖書,可以大量降低生產成本,減輕讀者的負擔,很能滿足一般群眾追求知識的需要,所以雕版印刷技術問世後,一直在民間推廣,慢慢受到一些地方官員的重視,終於在五代時期才得到政府的垂青,借用其法印行儒家經籍,推廣教化。

宋太祖得天下,以五代驕將各據一方為戒,因此厲行文治。為配合政策的需求,積極推動科舉制度,同時又對宗教採取較寬容的態度,而當時書院講學也漸次形成風氣,社會需求大量的圖書,營造了雕版印刷業良好發展的大環境,使得北宋刻印書業出現了一片榮景,出版了無數的刊物。吳哲夫說,根據本世紀初王國維所撰「兩宋國子監監本考」統計,在北宋國子監主持之下,印行的圖籍至少有一百一十八種,六千八百二十六卷。

當年蘇軾也曾在其「李君山房記」文中提到:「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吳哲夫指出,從這兩則文獻,不難想見北宋時期的出版盛況。出版案例一多,自然就會浮現一些出版文化,吳哲夫在專題演講中特別介紹北宋出版文化特色。

北宋初年,門閥制度的廢除,加上租佃制度的實行,使得社會經濟日漸茁壯。政府又鼓勵墾荒,改善農具,改革耕作技術,並且重視水利、礦業,以及發展陶瓷等手工製造業,促成商業發達,經濟繁榮,吳哲夫說,民間在生活寬裕下,建立了追求知識的條件,因而引發購藏圖書的興趣,出版品跟著商品化。

出版單位為增加行銷競爭力,品質日漸提昇,所以宋版書自來享有盛譽,到現在猶被推崇備至,吳哲夫說,諸如「字畫挺秀」、「鐫雕工雅」、「紙質瑩潔」等等譽詞,屢見於藏書家之口。

北宋時代的出版品,可惜因時代久遠,又受到戰亂頻仍的影響,存世實物已少之又少,如果僅借罕傳的少量倖存物來探視北宋出版文化的整體面貌,難免失諸偏頗。所幸,今日可見的北宋時代文獻尚不在少數,其中寄存著許多有關當年出版的記錄文字。吳哲夫說,雖然史料零星散見,但如果加以綴合連繫,對當年出版事業的面相,還是會有較清晰的輪廓可資參考。

吳哲夫說,在整個古代雕版印刷發展過程中,北宋處於興盛時期的開端,當時中央政府極力推動雕印出版事業,也得到民間全力的迴響,於是形成官、私及坊刊三大出版體系,出版了無數的書刊,行銷全國各地。

北宋出版圖書的內容遍及當時各個知識類門,許許多多的儒家經籍、史地圖書、諸子百家、醫藥農工、天文算法、詩文詞集、類書小說、釋道經典以及民俗書刊等都被相繼印行。吳哲夫說,這些刻本不僅對當日知識普及與推廣起了積極的效應,也形成了一股出版文化力道,既為後世樹立了優良的榜樣,也對南宋、元、明、清代的圖書編刻,產生深遠的影響。

吳哲夫分析、整理文獻後,勾勒出北宋幾則出版文化特色,包括: 一、圖書的出版常有一定的目的。 二、雕印工作及書刊出版,官民可分工合作。 三、注重出版成本及行銷策略。 四、重視成書品質,建立版本特徵。 五、設立出版專責機權,選用雕寫專才。 六、印本力求文字正確、插圖美觀。 七、印行前實施書稿審查制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2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四日電)國立故宮博物院慶祝正館重新啟用,推出「大觀:北宋書畫、汝窯、宋版圖書特展」,並將於五日至八日舉辦「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邀請四十餘位海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學者,從典範性的角度探討宋代的書法、繪畫、工藝美術和出版事業等各種面向。
  • 【大紀元2月5日報導】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專題報導(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五日電)鑽研美術史的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方聞 (Wen Fong),今天在故宮博物院「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發表「宋元繪畫典範的解構:『形似再現』終結後中國繪畫的再生」專題演講,他從美術史的觀點,分析宋元繪畫從「狀物形」向「表我意」模式的轉換和流變。
  • 【大紀元2月5日報導】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專題報導(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五日電)「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今天舉行第一場論文發表,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小川裕充、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傅申、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餘輝分別發表論文,研析討論宋代繪畫的「形式與風格」。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畫重要的題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體現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畫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稱「湖州派」。對後世墨竹發展影響極大。他的表弟蘇軾亦曾為其寫過許多首題畫詩。今天我們就從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圖》來看看,這幅畫為何讓人過目難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