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戲劇張力的《蘭陵王入陣曲》

張羽良
font print 人氣: 43
【字號】    
   標籤: tags:

轉載自《新紀元周刊》第17期【中國舞蹈】欄目

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整個中國舞舞蹈史的悠悠歲月,幾乎和中華文明史旗鼓相當。正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中國舞能刻劃所有人物,可以容進任何生活元素,是人類藝術文化領域中獨樹一幟的瑰寶。

中國歷朝歷代,不論在宮廷或是民間,很多歡慶和宴會等的場合中,都有舞蹈表演,其中像跳、飛越、轉、翻騰和舞槍、舞劍、舞棍等武功技法的演出,都是由武將擔任,體現著「舞」和「武」之間的連繫。而自古以來,各朝各代都有各自特色的宮廷舞,也因著不同場合的需要而有不同的表現。

唐代由於政局安定、經濟富裕,再加上和世界各國往來頻繁,文化的發展大放異采。舞蹈藝術不僅薈萃了歷代之精華,同時溶入了西域各國的舞蹈色彩,其燦爛輝煌達到了歷史上的顛峰。

唐代宮廷舞中,《霓裳羽衣舞》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也是楊貴妃最擅長的舞,體現仙女的飄逸、超凡,包括獨舞和群舞。而《奏王破陣樂》(詳見第二期報導)和《蘭陵王入陣曲》都是由武將表演,前者是體現氣壯山河的群體舞,而後者則是表現作戰英姿的獨舞。兩者都曾在中國失傳千餘年,近代才由日本再回傳中國。

北齊假面舞 盛行唐代

《蘭陵王入陣曲》是唐代假面舞蹈,根據唐代崔令欽的《教坊記》記載,起源於北齊,盛行於唐代,又稱《代面》、《大面》。此舞是表現北齊蘭陵王高長恭作戰的勇猛英姿,為帶有簡單情節的男子獨舞。

高長恭身型高大健壯、性格勇敢有膽略,但面貌卻秀美如婦人,他自覺作戰時因面容俊美柔和不足以威懾敵人,每臨陣時必戴上形象凶厲之木雕假面(面具)。他勇猛善戰,戰功卓越,且十分關愛戰士,《北齊書》:「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故深得將士愛戴。

最著名的一次戰役是邙山之戰(今洛陽西邊),北周發兵10萬攻打北齊,並大敗北齊軍於邙山,進而圍困北齊首都洛陽。高長恭帶領500騎士救援,兩次衝入敵陣,在洛陽西北的金墉城遭到圍困,由於戴上假面,城上齊兵都認不出來者何人?懷疑是敵人的計謀。

敵眾我寡戰況危急之際,蘭陵王摘下假面對守城齊軍示以面容,城上軍心大振,立刻放箭射敵並開城與敵決戰,北周軍大潰而逃,為慶祝勝利並讚頌蘭陵王的威猛,將士們編了《蘭陵王入陣曲》,戴著面具邊舞邊歌。

《蘭陵王入陣曲》讓高長恭的聲名與英勇事蹟遠播,卻也伏下禍因。

北齊末代皇帝高緯一天觀賞《蘭陵王入陣曲》,對高長恭說:「入陣太深,畢竟危險,一但失利,追悔莫及。」長恭無心快語:「家事親切,不覺遂然。」早對高長恭聲名妒嫉的高緯一聽「家事」兩字,心生警覺,賜下藥酒令死。

高長恭喝藥酒前,對妃子鄭氏長歎:「吾忠以事上,為何要被毒死呢?」鄭氏哭勸讓他親自見皇帝訴說無罪,高長恭仰天嘆道:「天顏何由可見!」臨死前,他燒掉了所有別人欠他債的借據,留下悲痛欲絕的遺孀鄭妃,守著佛門孤燈,度此殘生。

失傳千年 由日本回傳神州


戴著惡獸假面的「蘭陵王」,以柔中見剛之姿,沉著地執短棒當劍,指揮十萬大軍衝鋒陷陣。

《蘭陵王入陣曲》在北齊時是戰鬥型舞劇,但到唐朝時已經變成「軟舞」,原來的作戰英姿早已不見。唐代將此舞歸入「歌舞戲」類,與《踏謠娘》、《拔頭》並列。

此劇在中國失傳千餘年。1950年代中期,中國著名京劇演員李少春在訪日期間,曾看到日本有人表演《蘭陵王》,覺得十分新奇,就向表演者學了回來。其舞蹈節奏緩慢,步法凝重,動作英武威嚴,造型步態與中國戲曲舞蹈的動作十分相似。

早在漢魏時期,日本文化已與中國文化先有接觸。隋唐時代中日交流達到頂峰,日本向中國陸續派出20多次遣唐使團,每次人數多者可達200至500人,其中的文化使者就將唐代的許多樂舞學了回去。在《日本史‧禮樂志》中,明確寫出是由中國漢、唐時傳入的樂舞就有150部之多,對《破陣樂》、《蘭陵王》、《春鶯囀》、《泛龍舟》等都有翔實的記載。

《蘭陵王入陣曲》在日本受到相當重視,舉凡民間各種比賽,宮中的重大慶典,甚至天王即位都演奏此曲。當今的日本奈良,在正月15擐~度古典舞表演時,仍以《蘭陵王入陣曲》的獨舞開場。日本《舞樂圖》中繪有《蘭陵王》舞姿,題記:「蘭陵王,唐朝準大曲,一人舞。」

1992年9月,日本京都奈良大學由30多人組成的《蘭陵王入陣曲》雅樂團,去到位於河北省邯鄲市磁縣的北朝墓群,在蘭陵王墓前參拜,表達崇敬悼慰之意。他們身穿唐代宮庭樂師服飾,手持齊鼓、羯鼓、鉦、龍笛、篳篥、笙等中國古典樂器,以「坐部伎」形式坐於一側。

在滄涼而沉悶的龍笛聲中,戴著惡獸假面的「蘭陵王」手持短棒,從遠處威風沉穩地緩步走來,鼓、笛、笙、篳篥聲漸起,猶如千軍萬馬奔騰。蘭陵王以柔中見剛之姿,沉著地執短棒當劍,指揮十萬大軍衝鋒陷陣。鼓樂大作,驚天震地,呈現兩軍激戰之勢,爾後樂聲漸減,終至結束。

1,400多年前中國古典樂舞《蘭陵王入陣曲》的雄渾、古樸、蒼勁之勢,就在蘭陵王墓之前,對著天地淋漓盡緻地展現出來。@


日本宮島蘭陵王像。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歷朝歷代,不論在宮廷或是民間,很多歡慶和宴會等的場合中,各朝各代都有各自特色的宮廷舞,也因著不同場合的需要而有不同的表現。其中像跳、飛越、轉、翻騰和舞槍、舞劍、舞棍等武功技法的演出,常常有武將擔任,體現著「舞」和「武」之間的連繫。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學法國的簡秀珍體悟到,法國的藝術當然很棒,大家隨口就可以說出莫內、梵谷……這些藝術大師,然而,這些所謂的「大師」能夠廣為人知,是因為有非常多人在幫他們寫詮釋、寫介紹,人們才知道怎麼去欣賞,知道他們好在哪裡。
  • 陳冠霖給自己的「終極目標」是「把李天祿演過的戲演過一遍」。這個目標並不意味著把前輩演師留下的劇本原封不動的重現。「基本上要抓住觀眾,劇情、音樂、口白都非常重要,要注意的應該就是要讓觀眾看得懂,覺得音樂好聽,劇情合理精彩。」陳冠霖說。
  • 加官進祿、長命百歲、金榜題名、家庭團圓,都是人們對幸福的想望,但看了戲就能得到嗎?非也。天官出場時的定場詩講得清楚:「瑞靄祥光紫霧騰,人間福主慶長生。欣看四海升平日,共沐恩波享太平。」
  • 七年出國三十多次,足跡幾乎踏遍全球之後,陳錫煌不免感慨,懂得文化的外國人,願意千里迢迢來看戲,但傳統戲劇在台灣卻非常弱勢。憑著一股「藝術的東西不能給外國人看不起」的志氣,2009年,陳錫煌以自己的名字成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
  • 大幕拉開,雄渾的圓號響起,氣氛凝重。只見江水滔滔,霧氣瀰漫,一艘艘戰船正在行進。諸葛亮一襲白衣,羽扇輕搖。面對沉沉夜色,他胸有成竹。兵士們奮力搖槳,向曹營進發。接近對方水寨時,諸葛亮命士兵擂鼓吶喊,鼓聲引來曹軍箭如飛蝗,射中船上綁紮的草人。很快,孔明收箭十萬餘支,滿載而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