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義的主要人物:布拉姆斯

古文明
font print 人氣: 166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30日訊】19世紀中期後,德國浪漫樂派風行,華格納、白遼士與李斯特等人,正在如火如荼的活躍著,卻也有人對其產生反感,而親近古典樂派與初期浪漫樂派如舒伯特,孟德爾頌,舒曼等,他們雖然是借用古典樂派的莊重音樂形式,但是離不開浪漫樂派的詩情與幻想,同時又使用浪漫樂派發展出的作曲技巧,於是產生了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其中主腦人物就是布拉姆斯(1833~1897)被稱為浪漫樂派時期的復古者。他常在曲子中用古典式的材料為架構,整體卻呈現出全新的創作手法。

臨時升高半音演奏

布拉姆斯在1833年5月7日出生於德國北部的大城漢堡,從小身瘦體弱,沉默寡言,但是對音樂卻很靈敏。父親是歌劇院的低音大提琴手,雙親年齡懸殊,母親大父親17歲。自幼就從父親學習小提琴,後來對鋼琴發生興趣,於是7歲時與奧托科塞爾(OttoF.W.Cossel 1813-1865)學習鋼琴,科塞爾為了能盡全力教導他,乾脆就住進布拉姆斯家裡,使得他的鋼琴技巧進步神速,10歲時就已經能夠登台彈奏莫札特與貝多芬的曲子了,不久老師柯塞爾介紹擅長作曲與鋼琴的艾德華馬克森(Eduard Marxsen1806-1887),除鋼琴外並教他作曲理論。馬克森更不斷的灌輸他巴赫、莫札特、貝多芬和舒伯特的作品和德國民謠,讓他大開眼界,小小心靈就已種下了美好的種子了。

由於家境不好,13歲的布拉姆斯已經負擔起家計。在漢堡港口的酒吧裡,每到夜幕低垂時,無論晴雨閃爍著霓虹燈的街道中總會飄揚起布拉姆斯的琴聲,另外的時間他也在劇院中演奏和為舞蹈伴奏,人們都讚賞他將來必定和貝多芬一樣。果真如大家所料,十年後他已成為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了。

布拉姆斯20歲時和來自匈牙利的小提琴手雷曼尼(Remenyi)到德國北部旅行演奏。在傑丁根時他要為雷曼尼伴奏貝多芬的克羅采奏鳴曲,因為鋼琴的音低了半音,而且已來不及調音了,布拉姆斯一點也不緊張,當雷曼尼的小提琴聲一起,他以高半音調子而且完全背譜順利的彈奏出來,在座的聽眾根本不知道,連雷曼尼自己也不知道,得知此事後雷曼尼非常讚嘆。當時名小提琴家姚阿幸(1831-1907)也在座中,對這位青年極為欣賞,他們認識之後成為好朋友。當布拉姆斯旅行演奏結束時,布拉姆斯隨即去找在哥丁根度假的姚阿幸,兩人還一起到大學聽歷史和哲學課。另外姚阿幸也為他寫信引見在威瑪的李斯特和在杜塞道夫的舒曼夫婦。

布拉姆斯見過李斯特後,他們並不怎麼投緣,接著他即前往杜塞道夫拜訪前輩舒曼。舒曼慧眼識英雄,看出他的才華,兩夫婦非常歡迎他,於是舒曼在「新音樂時報」的雜誌上常常介紹布拉姆斯並協助他出版樂譜,舒曼的妻子克拉拉也極力的幫助他,克拉拉在各地的演奏會中都彈他的作品。1856年舒曼逝世後,布拉姆斯從漢諾威來到杜塞道夫照顧舒曼一家人,因此與有七個孩子的克拉拉滋生愛情,克拉拉年長他15歲,23歲的布拉姆斯對克拉拉又敬又愛,兩人常有書信往來,但不久在一次的出外旅行之後,布拉姆斯對克拉拉遂從愛情而轉為同情,他發現婚姻和創作無法兼得。這時他也開始尋找新的創作的方向,學習對位法、配器法與變奏技法,所以在克拉拉搬到柏林時,他也離開了杜塞道夫回到漢堡。

為音樂而作的德文安魂曲

後來大部分時間布拉姆斯都住在漢堡,擔任宮廷鋼琴家和合唱指揮,這時期他的作品更趨成熟,寫下了充滿青年苦澀的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1859年在來比錫發表時,並未受歡迎。後來由姚阿幸指揮,布拉姆斯自己彈奏演出方獲得好評,經過了14年的時間後,由克拉拉演奏再次受到肯定,1878年布拉姆斯再次親自彈奏此曲時,喝采之聲空前不絕,這期間結識名歌唱家尤利斯史托克豪森並成為知己,同時正著手創作「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曲」、合唱曲、鋼琴的室內樂曲以及歌唱曲等,「第一號交響曲」與「德文安魂曲」也在此時孕育。

布拉姆斯也到過維也納旅行演奏,他深深愛上了這個音樂之都,他喜歡的音樂家都曾經在此,如貝多芬、舒伯特與小約翰史特勞斯。他在1862年定居維也納。雖然剛開始他艱深的音樂不太被接受,直到1868年他寫了「德文安魂曲」,才獲得肯定與欣賞。這是在當時舒曼過世時,為要表達悲痛之情,他開始寫這首「德文安魂曲」,寫到一半時,自己的母親也過世,以致刺激他快速的完成此曲, 這是一首以德文為歌詞的莊嚴安魂曲,純粹為音樂而寫,而不是為教堂演唱而寫,有別於其他的安魂彌撒曲,讓人聽了都不禁會流下眼淚。由於此曲的成功,讓布拉姆斯的作曲家地位更上一層樓。

從1868年到1874年之間,布拉姆斯為什麼陸陸續續作了21首之多的「匈牙利舞曲」呢?因為他在旅行演奏中,曾經到過匈牙利,當他看過「查爾達斯」匈牙利的民族傳統舞蹈後,他很喜歡舞曲中夾雜著緩和如傾訴般的情感與快速熱情奔放的節奏,有點吉普賽風格,因而激發他創作了那麼多的「匈牙利舞曲」,這些舞曲中有給鋼琴四手聯彈的曲子,也有是鋼琴和小提琴獨奏曲及管絃樂曲。在當時的歐洲人家裡很流行鋼琴的聯彈,所以具有異國風情的「匈牙利舞曲」出版成樂譜後非常的受歡迎。

主張古典主義



布拉姆斯作品Alto Rhapsody(女中音狂想曲)的手稿。(圖片來源:photos.com)

布拉姆斯深受貝多芬影響,他主張回到古典主義,回到巴赫、貝多芬的音樂,對浪漫樂派音樂家的風格和標題音樂產生反感,華格納使浪漫派音樂發展到巔峰,而布拉姆斯則創導了新古典樂派,形成了兩個流派。而布拉姆斯的代表作「第一號交響曲」是繼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的大傑作,有人稱其為「第十號交響曲」,深具貝多芬的風格外,實質上亦有濃厚的北德浪漫要素。這首協奏曲首演時,由姚阿幸擔任小提琴,布拉姆斯親自指揮,結果發生了一件很糗的事件;開演時布拉姆斯遲到了,來不及換衣服就直接上指揮台,音樂進行途中不但鈕扣掉了,還發現忘了配褲帶,使得這次首演失敗,由此可見布拉姆斯在穿著上還真不注重。接著他又寫了「第二號交響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布拉姆斯終身未娶,卻也有過幾次的戀愛,他單身為何寫出膾炙人口的搖籃曲?那是因為布拉姆斯當年在漢堡當合唱團指揮時,曾經暗中喜歡一位女歌手,而女歌手卻成為法柏夫人,1868夏天為了慶賀法柏夫人次子出生,他寫了這首搖籃曲,從如此溫馨親切的音樂中,我們又看到布拉姆斯的細膩與柔美的一面。

布拉姆斯屬於晚成的作曲家,眾多的作品中,四首交響曲最受推崇,完全展現了他優異的作曲技巧。在晚年時認識小約翰史特勞斯,照理說當時的圓舞曲瘋狂氣象,與布拉姆斯的個性是背道而馳,而他卻很喜歡維也納圓舞曲,自己也譜寫了一些圓舞曲作品,由此可知他與史特勞斯的友誼多麼深厚,在伊舒爾的別墅他們是鄰居,兩人還常常一起去散步。

1896年敬愛的克拉拉舒曼走了,他一路奔波趕到法蘭克福,而克拉拉的遺體又被送往波昂,勞勞頓頓近40小時,終於來到克拉拉的墳前,63歲的布拉姆斯悲慟欲碎,哪堪折騰,回到伊舒爾後,臉色蠟黃、日漸消受,經醫生診斷結果,他得了肝癌,做各種治療終無效,於1897年4月3日離開人間,1899年史特勞斯也相繼去世,他們都葬在維也納中央墓地,和貝多芬、舒伯特比鄰安睡。@*

http://www.youmaker.com/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籠罩在榮耀之下的貝多芬,卻隱藏著困擾他四年的耳鳴毛病,三十歲的他正面臨著可怕的命運,他已經很難聽到自己彈琴的聲音了,又不願意讓人知道,所以他害怕與人談話,讓人覺得他變得孤僻乖戾,慢慢的他退出社交圈
  • 巴赫個性強烈,頑固絕不妥協,又勇猛於音樂創作,也許是這樣的背後原因吧,這樣的生命歷程激出了強力的火花,創作了龐大而珍貴的曠世佳作。巴赫一生堅定信仰,永遠滿足於別人所給的,全心以音樂奉獻於神,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的首尾看出,在他作曲前他會寫「神助我」,曲末則寫下「榮耀神」。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馬克斯·布魯赫並不是第一個受到蘇格蘭憂鬱美感而有所啟發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海頓早在他之前編寫了數首蘇格蘭民歌,而門德爾松則由此創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以及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 數不清的故事,流轉在四弦之間。在這嶄新的世紀,請您來聽一首新的琵琶曲,將可蕩滌萬世愁情。
  • 神韻音樂除了中西合璧的獨特配器、交響樂團的特殊編制,以及傳遞純善純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節目中,指揮陳纓還將為我們揭示另一個特點。它是什麼呢?
  • 中國傳統的宇宙觀與古希臘神話有許多相似之處,天國與人間雖相距遙遠,卻又在關鍵時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隨著大鑼聲響,看那滿天眾神,雲集在仙氣繚繞、金碧輝煌的天庭之上。創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迴響,木管與豎琴的下行音型,描繪著眾神佛隨主層層下走入凡塵之壯闊景象。他們在人間開創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與文化之黃金時期。溫婉的弦樂彷彿仕女們爾雅靈動的舞姿,振奮的鼓聲猶如男子們蒼勁的步伐,讚頌著神傳文化在人世的輝煌!
  • 第一樂章(非常熱情的快板)充滿力量和柔美,同時有著強烈的音樂對比與強度。在曲式結構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鳴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創新手法也為後來的音樂流派奠定了基礎。音樂開始立即進入的小提琴獨奏、提前寫好而非即興演奏的華彩,以及樂章間的緊密連接以致觀眾幾乎無法鼓掌⋯⋯這些對於當時的觀眾都是很新奇的體驗。
  • 第一樂章,時而高潮迭起,時而如夢似幻,極具張力的色彩變化,猶如置身一場冒險,遊歷神祕與狂喜,盡覽沉鬱與柔情,以那超然的心境,一睹絢爛的終局。此曲充滿了布拉姆斯的創作巧思,那扣人心弦的曲風與別具一格的意境,使其成為音樂長河中獨樹一幟的經典作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