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义的主要人物:布拉姆斯

古文明
font print 人气: 1666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月30日讯】19世纪中期后,德国浪漫乐派风行,华格纳、白辽士与李斯特等人,正在如火如荼的活跃着,却也有人对其产生反感,而亲近古典乐派与初期浪漫乐派如舒伯特,孟德尔颂,舒曼等,他们虽然是借用古典乐派的庄重音乐形式,但是离不开浪漫乐派的诗情与幻想,同时又使用浪漫乐派发展出的作曲技巧,于是产生了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其中主脑人物就是布拉姆斯(1833~1897)被称为浪漫乐派时期的复古者。他常在曲子中用古典式的材料为架构,整体却呈现出全新的创作手法。

临时升高半音演奏

布拉姆斯在1833年5月7日出生于德国北部的大城汉堡,从小身瘦体弱,沉默寡言,但是对音乐却很灵敏。父亲是歌剧院的低音大提琴手,双亲年龄悬殊,母亲大父亲17岁。自幼就从父亲学习小提琴,后来对钢琴发生兴趣,于是7岁时与奥托科塞尔(OttoF.W.Cossel 1813-1865)学习钢琴,科塞尔为了能尽全力教导他,干脆就住进布拉姆斯家里,使得他的钢琴技巧进步神速,10岁时就已经能够登台弹奏莫札特与贝多芬的曲子了,不久老师柯塞尔介绍擅长作曲与钢琴的艾德华马克森(Eduard Marxsen1806-1887),除钢琴外并教他作曲理论。马克森更不断的灌输他巴赫、莫札特、贝多芬和舒伯特的作品和德国民谣,让他大开眼界,小小心灵就已种下了美好的种子了。

由于家境不好,13岁的布拉姆斯已经负担起家计。在汉堡港口的酒吧里,每到夜幕低垂时,无论晴雨闪烁着霓虹灯的街道中总会飘扬起布拉姆斯的琴声,另外的时间他也在剧院中演奏和为舞蹈伴奏,人们都赞赏他将来必定和贝多芬一样。果真如大家所料,十年后他已成为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了。

布拉姆斯20岁时和来自匈牙利的小提琴手雷曼尼(Remenyi)到德国北部旅行演奏。在杰丁根时他要为雷曼尼伴奏贝多芬的克罗采奏鸣曲,因为钢琴的音低了半音,而且已来不及调音了,布拉姆斯一点也不紧张,当雷曼尼的小提琴声一起,他以高半音调子而且完全背谱顺利的弹奏出来,在座的听众根本不知道,连雷曼尼自己也不知道,得知此事后雷曼尼非常赞叹。当时名小提琴家姚阿幸(1831-1907)也在座中,对这位青年极为欣赏,他们认识之后成为好朋友。当布拉姆斯旅行演奏结束时,布拉姆斯随即去找在哥丁根度假的姚阿幸,两人还一起到大学听历史和哲学课。另外姚阿幸也为他写信引见在威玛的李斯特和在杜塞道夫的舒曼夫妇。

布拉姆斯见过李斯特后,他们并不怎么投缘,接着他即前往杜塞道夫拜访前辈舒曼。舒曼慧眼识英雄,看出他的才华,两夫妇非常欢迎他,于是舒曼在“新音乐时报”的杂志上常常介绍布拉姆斯并协助他出版乐谱,舒曼的妻子克拉拉也极力的帮助他,克拉拉在各地的演奏会中都弹他的作品。1856年舒曼逝世后,布拉姆斯从汉诺威来到杜塞道夫照顾舒曼一家人,因此与有七个孩子的克拉拉滋生爱情,克拉拉年长他15岁,23岁的布拉姆斯对克拉拉又敬又爱,两人常有书信往来,但不久在一次的出外旅行之后,布拉姆斯对克拉拉遂从爱情而转为同情,他发现婚姻和创作无法兼得。这时他也开始寻找新的创作的方向,学习对位法、配器法与变奏技法,所以在克拉拉搬到柏林时,他也离开了杜塞道夫回到汉堡。

为音乐而作的德文安魂曲

后来大部分时间布拉姆斯都住在汉堡,担任宫廷钢琴家和合唱指挥,这时期他的作品更趋成熟,写下了充满青年苦涩的b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1859年在来比锡发表时,并未受欢迎。后来由姚阿幸指挥,布拉姆斯自己弹奏演出方获得好评,经过了14年的时间后,由克拉拉演奏再次受到肯定,1878年布拉姆斯再次亲自弹奏此曲时,喝采之声空前不绝,这期间结识名歌唱家尤利斯史托克豪森并成为知己,同时正着手创作“韩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曲”、合唱曲、钢琴的室内乐曲以及歌唱曲等,“第一号交响曲”与“德文安魂曲”也在此时孕育。

布拉姆斯也到过维也纳旅行演奏,他深深爱上了这个音乐之都,他喜欢的音乐家都曾经在此,如贝多芬、舒伯特与小约翰史特劳斯。他在1862年定居维也纳。虽然刚开始他艰深的音乐不太被接受,直到1868年他写了“德文安魂曲”,才获得肯定与欣赏。这是在当时舒曼过世时,为要表达悲痛之情,他开始写这首“德文安魂曲”,写到一半时,自己的母亲也过世,以致刺激他快速的完成此曲, 这是一首以德文为歌词的庄严安魂曲,纯粹为音乐而写,而不是为教堂演唱而写,有别于其他的安魂弥撒曲,让人听了都不禁会流下眼泪。由于此曲的成功,让布拉姆斯的作曲家地位更上一层楼。

从1868年到1874年之间,布拉姆斯为什么陆陆续续作了21首之多的“匈牙利舞曲”呢?因为他在旅行演奏中,曾经到过匈牙利,当他看过“查尔达斯”匈牙利的民族传统舞蹈后,他很喜欢舞曲中夹杂着缓和如倾诉般的情感与快速热情奔放的节奏,有点吉普赛风格,因而激发他创作了那么多的“匈牙利舞曲”,这些舞曲中有给钢琴四手联弹的曲子,也有是钢琴和小提琴独奏曲及管弦乐曲。在当时的欧洲人家里很流行钢琴的联弹,所以具有异国风情的“匈牙利舞曲”出版成乐谱后非常的受欢迎。

主张古典主义



布拉姆斯作品Alto Rhapsody(女中音狂想曲)的手稿。(图片来源:photos.com)

布拉姆斯深受贝多芬影响,他主张回到古典主义,回到巴赫、贝多芬的音乐,对浪漫乐派音乐家的风格和标题音乐产生反感,华格纳使浪漫派音乐发展到巅峰,而布拉姆斯则创导了新古典乐派,形成了两个流派。而布拉姆斯的代表作“第一号交响曲”是继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的大杰作,有人称其为“第十号交响曲”,深具贝多芬的风格外,实质上亦有浓厚的北德浪漫要素。这首协奏曲首演时,由姚阿幸担任小提琴,布拉姆斯亲自指挥,结果发生了一件很糗的事件;开演时布拉姆斯迟到了,来不及换衣服就直接上指挥台,音乐进行途中不但钮扣掉了,还发现忘了配裤带,使得这次首演失败,由此可见布拉姆斯在穿着上还真不注重。接着他又写了“第二号交响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布拉姆斯终身未娶,却也有过几次的恋爱,他单身为何写出脍炙人口的摇篮曲?那是因为布拉姆斯当年在汉堡当合唱团指挥时,曾经暗中喜欢一位女歌手,而女歌手却成为法柏夫人,1868夏天为了庆贺法柏夫人次子出生,他写了这首摇篮曲,从如此温馨亲切的音乐中,我们又看到布拉姆斯的细腻与柔美的一面。

布拉姆斯属于晚成的作曲家,众多的作品中,四首交响曲最受推崇,完全展现了他优异的作曲技巧。在晚年时认识小约翰史特劳斯,照理说当时的圆舞曲疯狂气象,与布拉姆斯的个性是背道而驰,而他却很喜欢维也纳圆舞曲,自己也谱写了一些圆舞曲作品,由此可知他与史特劳斯的友谊多么深厚,在伊舒尔的别墅他们是邻居,两人还常常一起去散步。

1896年敬爱的克拉拉舒曼走了,他一路奔波赶到法兰克福,而克拉拉的遗体又被送往波昂,劳劳顿顿近40小时,终于来到克拉拉的坟前,63岁的布拉姆斯悲恸欲碎,哪堪折腾,回到伊舒尔后,脸色蜡黄、日渐消受,经医生诊断结果,他得了肝癌,做各种治疗终无效,于1897年4月3日离开人间,1899年史特劳斯也相继去世,他们都葬在维也纳中央墓地,和贝多芬、舒伯特比邻安睡。@*

http://www.youmaker.com/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笼罩在荣耀之下的贝多芬,却隐藏着困扰他四年的耳鸣毛病,三十岁的他正面临着可怕的命运,他已经很难听到自己弹琴的声音了,又不愿意让人知道,所以他害怕与人谈话,让人觉得他变得孤僻乖戾,慢慢的他退出社交圈
  • 巴赫个性强烈,顽固绝不妥协,又勇猛于音乐创作,也许是这样的背后原因吧,这样的生命历程激出了强力的火花,创作了庞大而珍贵的旷世佳作。巴赫一生坚定信仰,永远满足于别人所给的,全心以音乐奉献于神,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的首尾看出,在他作曲前他会写“神助我”,曲末则写下“荣耀神”。
  •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童年代表着一段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单纯时光。过去几个世纪中,许多艺术家都试图重现这种心境,但没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儿时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译: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忆的钢琴短曲组成的套曲。
  • 马克斯·布鲁赫并不是第一个受到苏格兰忧郁美感而有所启发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和海顿早在他之前编写了数首苏格兰民歌,而门德尔松则由此创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岛序曲》以及他的第三号交响曲《苏格兰》。
  • 数不清的故事,流转在四弦之间。在这崭新的世纪,请您来听一首新的琵琶曲,将可荡涤万世愁情。
  • 神韵音乐除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配器、交响乐团的特殊编制,以及传递纯善纯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节目中,指挥陈缨还将为我们揭示另一个特点。它是什么呢?
  •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与古希腊神话有许多相似之处,天国与人间虽相距遥远,却又在关键时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随着大锣声响,看那满天众神,云集在仙气缭绕、金碧辉煌的天庭之上。创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回响,木管与竖琴的下行音型,描绘着众神佛随主层层下走入凡尘之壮阔景象。他们在人间开创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与文化之黄金时期。温婉的弦乐仿佛仕女们尔雅灵动的舞姿,振奋的鼓声犹如男子们苍劲的步伐,赞颂着神传文化在人世的辉煌!
  • 第一乐章(非常热情的快板)充满力量和柔美,同时有着强烈的音乐对比与强度。在曲式结构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鸣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创新手法也为后来的音乐流派奠定了基础。音乐开始立即进入的小提琴独奏、提前写好而非即兴演奏的华彩,以及乐章间的紧密连接以致观众几乎无法鼓掌⋯⋯这些对于当时的观众都是很新奇的体验。
  • 第一乐章,时而高潮迭起,时而如梦似幻,极具张力的色彩变化,犹如置身一场冒险,游历神秘与狂喜,尽览沉郁与柔情,以那超然的心境,一睹绚烂的终局。此曲充满了布拉姆斯的创作巧思,那扣人心弦的曲风与别具一格的意境,使其成为音乐长河中独树一帜的经典作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