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欣賞

【京劇欣賞】-《秋江》

風趣的老艄公追舟成功
袁榮易
font print 人氣: 125
【字號】    
   標籤: tags:

周易最後兩卦既濟、未濟,是用渡河來表示事情能做成或不能做成;既濟是做成、未濟是做不成。渡河的意象,清晰明白,關鍵在有沒有船,有船自然得渡,沒船就沒法渡。

在台灣有一齣南管戲「桃花搭渡」,充滿趣味,觀眾喜聞樂見,看後還能領悟與人協調的重要–大河橫阻,沒有人配合來載渡,怎麼到對岸?「桃花搭渡」是丑與旦的戲:小丫頭桃花急著過河送信,卻遇到一個打瞌睡的渡伯(渡船伯),叫也叫不醒,她只好用石投江濺醒渡伯。渡伯被攪擾好夢自是不依,好不容易桃花道歉沒事,講定價錢,桃花才發現剛才匆忙趕路,中途竟將錢包遺失。她沒時間回去找,就先請渡伯載她過去——。


南管戲「桃花搭渡」,桃花(江亭瑩飾演)與渡伯(闕秀芳飾演)用身段模擬在船上的光景,臺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演出。

看似簡單的渡河,常常狀況百出。這些外在拂逆的條件,因為當事人有心想去做好,形勢往往跟著轉變;人事物得以圓容,拂逆、焦慮盡去,終能悠哉過河。南管戲用腳鼓做指揮,隨著腳在鼓面的移動,發出汩汩的水聲,特別適合行船的配樂,一老一少唱著歌,船槳劃過江面而去。


京劇《秋江》陳妙常(錢宇珊飾演)來到江邊,呼叫艄公(張化宇飾演)載她。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演出。

京劇《秋江》,演的也是類似的戲,角色也是一丑一旦。這齣戲其實來自川劇,上世紀50年代,川劇演員周企何、陳書航演川劇《秋江》十分轟動,葉盛章(武丑,本齣戲裏飾演老艄公)與黃玉華(旦,飾演陳妙常)移植川劇成為京劇。雖然改成京劇,劇中老艄公依舊用四川話念白(京劇中講方言的並不少見,如《打瓜園》武丑就講山西話),船遇險灘氣氛特別緊急,也依然是用用川鑼的特殊鑼音來表現。


艄公(張化宇飾演)用竹竿做扶手,讓陳妙常(錢宇珊飾演)上船。

不管怎麼樣,這齣戲就是很有看頭。據說葉盛章與黃玉華排演《秋江》時,為練習勻步和蹉步等技巧磨壞了好幾雙鞋,為的是能因嫻熟的功夫表現行船身段的優美。


陳妙常(錢宇珊飾演)腳步不穩,差點滑跤。


船身晃動,老艄公(張化宇飾演)盡力穩住,陳妙常(錢宇珊飾演)驚魂未定。

《秋江》的劇情是陳妙常急於追舟,想追上之前已乘舟離去的潘必正,偏偏遇著一位看似慢郎中的老艄公。老翁、少女兩個不同個性、不同心情、不同境界的人,在江邊相遇,要共同完成追舟這件事情。年輕的妙常急於達成目地,年老的艄公問東問西,儘講著些不關緊要的話,一點都不急著開船。


老艄公(張化宇飾演)將船推離岸邊,陳妙常(錢宇珊飾演)舒展身體很開心的樣子。

老艄公問明陳妙常所說的潘必正的形像,知道他坐的是二娃子的船,老艄公十分安心,在行船人中,二娃子的技術顯然不及老艄公。老艄公知道江裏虛實,哪裏該快、哪裏該慢,摸的一清二楚,年輕的行船人懵懵懂懂,缺少老艄公的經驗老到。所以老艄公好整以暇,開玩笑鬆弛陳妙常的緊張神經。


船遇險灘兩人慎重面對

同一艘船上的兩人能夠平靜、放鬆相處,即使遇上波濤,憑著好默契也容易通過。然而如何在劇情進行中達到協調一致,劇中所安排的對白、動作,頗足玩味,成語說「同舟共濟」,其實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人們要真能相互信任才能做到同舟共濟。舞台上沒有江、沒有船,但兩人似乎形成一體,隨波高低,身段動人的搖曳,像風吹柳擺般的自然而然,邊式美觀,看的觀眾目不轉睛。


船行平順,陳妙常(錢宇珊飾演)悠閒唱著歌。

《秋江》這齣戲在1978年的時候,由葉盛章的徒弟張春華帶到美國各大城市巡演,美國的電視還曾經加以轉播,看到的人很多,美國觀眾都看的十分高興。特別在美國的華人,身處異邦,突然看到這熟悉的身影,喚起身體的記憶,認識到東方人「身韻」的美妙,這是在西方人身上看不到的,中華傳統文化特殊深刻的表現,牽繞著人心。

只是這類反映「身韻」之美的表演越來越少,中國共產黨有意壓抑傳統文化,大量掺入對立鬥爭的內涵,偷樑換柱,兇狠的表情與動作取代自然柔和的韻味。在民主社會,大家都看不慣那種宣傳專斷壓人的黨文化。

直到這兩年「神韻藝術團」出現,巡演全世界,世人從新經驗到中國古典舞的身韻之美。神韻藝術團發揚光大傳統中國文化多樣豐富的「舞」藝,在世界各大城市演出時,觀眾爭睹,一票難求。真正的藝術,總能把人心從谷底提升上來,讓人與人之間更容易相處,也讓世人充滿希望共創更美好的未來。@*

<--ads-->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1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葉素萍台北二十七日電)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今天下午赴內湖科學園區與科技產業座談,包括力晶集團董事長黃崇仁、台達電董事長梁榮昌、神通電腦副董事長果芸、光寶科技董事長宋恭源、台北縣電腦同業公會理事長胡秋江、日月光執行長吳田玉、五鼎生物技術董事長沈燕士等人均與會。
  • 《拾玉鐲》為京劇舞台創造了一個美麗少女的形像,這個少女孫玉姣再平凡不過,她母親靠賣雞維生,她就幫著照顧雞,同時還會做女紅。在戲中她做事的認真神態,很能吸引觀眾。這如同日本卡通電影「神隱少女」,導演宮崎駿創造少女千尋,描寫其工作認真的形像,在日本獲得比「鐵達尼號」還賣座的票房,平凡的人因認真而變美,感動了許許多多的人。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學法國的簡秀珍體悟到,法國的藝術當然很棒,大家隨口就可以說出莫內、梵谷……這些藝術大師,然而,這些所謂的「大師」能夠廣為人知,是因為有非常多人在幫他們寫詮釋、寫介紹,人們才知道怎麼去欣賞,知道他們好在哪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