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金泰斗岡部憂雕金藝術承傳面臨危機

第94回光風會展今春首展在東京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吳麗麗東京攝影報導)由社團法人光風會主辦的大型光風會展,於4月16日至29日期間在東京國立新美術館一樓盛大展出。現年91歲高齡的莊司榮吉理事長,在今年度的光風會展的首日授獎儀式上對本屆入選者、參展者及獲獎者們給與了祝賀和肯定。本屆出展作品總數是898點,作品內容有繪畫〈油彩、水彩、版畫〉和工藝〈陶器、瓷器、漆器、紙藝、雕金、染、織、刺繡、人形、玻璃、木竹、皮革、自由技巧〉兩部。除會員、會友作品及遺作外,本次總入選數約佔半數。

現年81歲的岡部昭(金工)先生在展聽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岡部昭(金工)先生到去年為止一直擔任該會的理事。他表示在過去的光風會任職期間工作很辛苦,因為每個評委對美的意識不同,所以對參展作品的評定是非常不易的,但是他是以「公平」為原則的。

在日本雕金界可稱之為泰斗的岡部先生,從事雕金藝術已是祖傳第三代,對今後能夠將精力專注在自己的雕金藝術的創作上,他用開懷的笑聲表達了欣慰。在從事雕金50多年的藝術生涯裡,岡部先生最大的感受就是,為藝術要心無雜念。

在日本久負盛名的光風會,岡部先生已經參展30多次,也同時在日本其他名氣大展,如日展等參展,有時是兩個大展雙重獲展。其本次出展作品是雕金部的最大作品之一。在近25年的作品中,據先生介紹他的作品以森林題材的為多數,他表示人類的環境是要靠道德去維護的,面臨環境的不斷破壞,人需要反省。在日本有許多特有的森林,他常去位於長野縣的志賀高原、日本特有的山毛櫸林寫生。


現年81歲的岡部昭先生在日本雕金界可稱之為泰斗,從事雕金藝術已是祖傳第三代。在從事雕金50多年的藝術生涯里,岡部先生最大的感受就是,為藝術要心無雜念。

對本次作品的特點,岡部先生描述到:這次的作品裡不儘有森林,還有少女的面容刻畫。在雕金藝術作品中表現少女的面容很難,尤其在大作和中作中,因為少女的面容是大家詳熟的。那麼表現的生動就是難上之難了,也是作品的精華所在,這也是他首次在本展作品中作出的挑戰陳現。

一旁的小泉雅子女士不禁高興地表示:先生的森林題材的作品是她非常欣賞的內容,用高質的半貴金屬製作森林是非常高難度的雕金藝術,先生能夠把森林的壯大和威嚴、穿過森林的風的和煦、和如此安祥的少女面容表現的淋漓盡致。這些是她無法做到的,所以她一直求教于先生的指點。

關於雕金藝術的起源,岡部先生介紹說:大約在距今1500年,雕金藝術起源於Sumer,後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再經過朝鮮半島、進入日本。50年前在日本一度出現過繁榮時期,現在的狀況是處於蕭條狀態,因雕金技術和藝術難度大,又不那麼受現代人重視,也不像其他類別的藝術作品有較好的出售率,故而雕金藝術的承傳也都面臨著危機。

日本光風會創建於明治45年〈1912年〉,在當年6月於上野竹之台陳列館主辦了第一次光風會展。
據「光風會成立宗旨」介紹,如同春天的野花開滿遍野一般,將無數無名花草自由的介紹,使之拓展為藝術之大花園。在至今94年的歷史中,他們一直秉承其方針,培養著無數藝術人才。

正如已有30年的一直贊助此展的財團法人損保日本美術財團的常務理事小口弘史先生認定的:在光風會聚集的藝術家之多在日本數第一。他認為國家的穩固除了軍事、經濟以外,那就是文化的力量。那麼在文化方面,對其維護僅靠國家是不夠的,作為民間也是要儘力的,這也是對社會的貢獻。

獲本屆光風會最高獎──文部科學大臣獎的獲得者町田博文先生,表示他對自己首次獲得大獎可謂實現了夢寐以求的願望。他說在油畫藝術的道路上耕耘了30多年了,無數藝術家和他有著一樣的追求藝術境界的目標,今次終於如願以償,實在是高興又高興。


獲本屆光風會最高獎──文部科學大臣獎的獲得者町田博文先生的油畫作品

首次入選的廣島縣的高田明寬先生不等記者詢問,就眉開眼笑的樂得合不攏嘴,他一再強調自己能夠在這麼高水準的光風會展入選全靠的是他導師高瞻遠囑,適才指導。他說:導師瞭解他外向的性格,給他選了慶祝日本傳統節日的題材。這樣他的性格就和他作品主題很調和地揉和在一起,呈現了作品性格。


首次新入選的廣島縣高田明寬先生作品是導師指導他的慶祝日本傳統節日的題材。他的外向性格和他作品的主題很調和地揉和在一起呈現出來。

展覽期間,據眾多來訪者表示,今年的作品比往年更加出色。本展繼東京首展後,將於5月中旬在名古屋、7月中旬在京都、7月下旬在廣島巡迴展出。(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畫重要的題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體現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畫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稱「湖州派」。對後世墨竹發展影響極大。他的表弟蘇軾亦曾為其寫過許多首題畫詩。今天我們就從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圖》來看看,這幅畫為何讓人過目難忘?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