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味的肥皂盒

李吉崑
font print 人氣: 26
【字號】    
   標籤: tags:

日治時期起,雖有自來水設備,不過,溪邊洗衣仍是最普遍的。婦女們忙完早餐,餵畢家禽家畜後,便三三兩兩的帶著擣衣棒,提著衣籃和肥皂盒到溪邊洗衣。那兒有不假雕飾的天然洗衣石板,又有溪水可漂洗,還能聚會閒聊,真是一舉數得。


肥皂盒1 年代:20世紀 材質:木 長:22.5公分 寬:10.9公分 高:19.5公分

這二件肥皂盒是5~60年代遺留下來的,雖不值錢,卻可窺見先民日常生活之梗概。


肥皂盒2 年代:20世紀 材質:鋁 長:11.1公分 寬:8.5公分 高:4.2公分

在化學清潔劑問世以前,人們是用「茶箍」或「木浪子」等種子粉末來洗滌,它的原理是利用分子帶走附著於器物表面的油分子,而達到清潔的效果,且因是有機物,能於生態環境中,自然分解;而現代的化學清潔劑無論是洗碗精、洗髮精、洗衣精(粉)等等,則是以破壞油分子的方式去除,雖然油脂去除了,但化學劑卻殘留在器物表面或皮膚上,長期使用,有礙健康,更會因為無法自然分解,而破壞環境生態。

據醫學報導載:身體分泌的油質,是皮膚最外層的防線。現代化社會化學清潔劑用量大,皮膚病患也多;而非洲,卻甚少有罹患皮膚病者。而且,未能分解的化學劑排入溪水、大海裡,污染魚蝦;經過循環後,亦成為飲用水,進入並殘留於體內。雖然現代清潔劑方便又芬芳,卻會污染環境。因此,如何運用科技與智慧,尋求兼顧環保與便利的清潔方式,乃是當下不容忽視的課題。

註:
所謂「茶箍」,有人以為是肥皂的同義詞,也有人以為是肥皂的台語說法。其實,它是茶樹子壓製苦茶油後,所剩下的大餅狀殘渣,敲成便於握拿的塊狀,即可用於洗滌。而且,不論洗衣、洗碗或洗頭,去油效果佳又不殘留,尤其是洗頭,對去頭皮屑效果十分良好。

而「木浪子」又稱「無患子」、苗栗稱為「木羅 (子)」、「假龍眼」、南部稱為「黃目子」、「蘇目子」等等。它的木質又粗又脆,可做箱板、器具;果實成熟後,看似龍眼,果皮和果肉富含皂素是早期最普遍的清潔劑。(相關知識,請參閱「雅虎奇摩知識」)

本文轉載 台灣文化園區部落格:http://bloguide.ettoday.com/taiwanox/
圖文版權歸台灣文化園區所有,請勿複製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代後期,由於銅材不足,唐武宗會昌五年(西元845年),下令將各地寺廟內的銅鑄佛像銷毀,用以鑄錢。這次所鑄的「開元通寶」錢,背後印有鑄造地的地名。這批開元通寶,稱為「會昌開元」。
  • 早在荷據時期,臺灣就已開始製糖事業。臺灣糖業可以說是在這時候奠下基礎。鄭氏治台時期的臺灣,因注重軍糧,反而使臺灣糖產量減少。
  • 日治時代,政府規定住在名間至集集道路附近的每戶人家,在路邊種植一至三棵不等的樟樹,並且嚴格規定保證存活,如果枯死或其他因素死亡,必須補植,而樹苗是由官方提供,正因為日本官方的強迫性規定,使得這些民國29年種的樟樹苗得以順利存活下來,歷經60餘年,充滿夏日消暑綠意,十分好看,成為南投有名的「綠色隧道」觀光景點。
  • 五帝時代,天子最重視的就是祭祀,這種祭祀有別於現在的拜佛拜廟,求升官發財,天子的祭祀是為了敬神,讚頌天帝的偉大,把自己在地上治理的成功歸功於上天的指導、幫助和保佑,那麼祭祀時除了祭祀人的虔誠,禮儀的隆重外,還要製作讚頌神的音樂來表達對神的敬仰。
  • 台灣在漢人未進入開發前,最初的景觀便是原始森林遍佈,而樟樹為其中重要的組成樹種之一;原住民雖然知道樟樹不同於其他樹種,因為有強烈氣味的白色結晶物,但似乎對於製造樟腦之法不得其門而入,未曾朝此方向發展。
  • 稻作的梳子……
  • 平埔族吸收漢文化後,憑藉卓越的藝術天分,創造出別具風格的……
  • 公元六世紀未,隋文帝楊堅統一了南北朝,結束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據局面,重新建立起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雖然它只存在三十七年,但是,無論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都是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為唐代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時期,也是服飾工藝的發達階段。尤其在盛唐時期,中國社會的經濟、文化得到了全面的發展,整個社會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種安定的政治局面,為服飾制度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