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造敦煌(六):結語

林潔心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結語

敦煌石窟得神諭而造,是一座神傳文化的寶藏,充滿了太多的神奇和奧秘。歷史上曾經吸引了無數的修道人和虔誠的信眾,為人類留下豐厚凝重的信仰文化和超凡脫俗的佛教藝術。

敦煌石窟又是一幅凝固的千年歷史畫卷,漫漫歷史長河中,像有一支神聖的指揮棒,在這個人類的歷史舞台上,指揮若定,不斷上演朝朝代代的精彩片段,井然有序,渾然天成。一代又一代的朝聖者,總是滿懷虔誠來到這裡,前仆後繼,浩浩蕩蕩,不管多麼曲折艱辛,無論經歷多少困苦磨難,以至於生命的代價,也要在這裡完成他們的神聖使命。他們做到了,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奇跡,成就了輝煌的敦煌石窟佛教藝術。

現代的國人還在評論著古人的封建迷信、技術落後,古代的聖賢們卻已多次展現出一個偉大民族智慧的光芒了。佛教藝術,至善至美,已弘揚世界,神傳文化,絢麗多彩,亦流芳千古。這難道就是樂僔和尚一千多年前所希望的?

遵從神的意旨,得到神的庇護,天地造化,一朝一代,歷史如此縝密安排,直到今天,敦煌的輝煌成就和神秘色彩仍然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人和朝聖者,人們來這裡頂禮膜拜、欣賞藝術、學習文化、感受神奇,甚至不信神的人也來這裡上道德課程,淨化靈魂,虔誠的信眾也在這裡尋找信念的力量,提升境界。

今日的敦煌石窟,已從昔日的佛教寺院發展成一個藝術博物館,旅遊的天地,不禁讓人尋思,敦煌的真正使命又是什麼呢?

1997年7月韓國京畿道廣州郡一家寺院,院中的方丈在金銅如來座像的前胸部位上,發現24朵長3厘米的優曇婆羅花。按照佛經記錄,1997年是佛家的3024年。2000年以後韓國許多佛教寺院中優曇婆羅花相繼開放。2005年又開在全羅南道順天市海龍面的須彌山禪院和慶州市的千年古寺正覺寺的佛像上。2005年以後在中國大陸和世界各地更加密集的開放。

據報道,優曇婆羅花開在中國大陸的遼寧的瀋陽、鐵嶺和義縣、四川的成都、山東的煙台和青島、河北張家口、北京通州區,還有台灣、香港、新加坡、澳洲的布里斯本、美國加州的佛利蒙市、新西蘭等等。大有開遍全世界之勢。


一般花葉摘下後早已枯萎變色,但這一簇優曇婆羅花已開放三個月以上,優曇婆羅花卻長開不萎,鮮亮如初。(曾妮攝影/大紀元)


曾錚家花葉上的優曇婆羅花(曾妮攝影/大紀元)

優曇婆羅花最初在佛像上發現,但不限於佛像,牆、玻璃、標誌牌、鋼管、工具、水果、花朵、植物葉子等處都會現身。似乎要臨空展現,無處不開。

信佛的人都知道,此花乃天花,為世間所無,所以並不需要這個空間的泥土和養分。據《法華文句》四上:「優曇花者,此言靈瑞。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而《慧琳音義》卷八所說:「優曇花,梵語古譯訛略也。梵語正雲烏曇跋羅,此雲祥瑞靈異。天花也。世間無此花。若如來下生、金輪王出現世間,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現。」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載:佛告捨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優曇婆羅花每3000年開花一次,這種花的出現意味著聖王在人間正法。據佛經記載:轉輪聖王擁有與佛一樣的32相、7寶,是不用武力用正義轉動正法的輪,以此來支配世界的理想王。

釋迦牟尼佛曾預言此花3千年後開放,花開之日即是轉輪聖王下世在人間正法之時。釋迦牟尼還知道轉輪聖王要洪傳一種不絕世緣的修煉法門,屆時,世上的人都有機會得真經,入真道。

三千年一開的優曇婆羅花已經到處盛開,轉輪聖王正在人間正法。一九九四年十二月,《轉法輪》一書問世。「法輪佛法」已洪揚世界,億萬人得法修煉。

「聖哉轉輪是何人? 因何一再轉法輪? 只緣天象臨劇變, 要言妙道勸蒼生。」

人類歷史的舞台正在上演著最後一幕大戲。千年的迷團正在一個一個的被破解,歷史的真相正在一點一點的顯現。中華五千年文明,神的精心安排,波瀾壯闊的歷史,驚心動魄的畫面,燦爛悠久的文化,眾生萬年的等待和企盼,全是為了成就今天:

宇宙蒼穹要在壞滅中更新
無數蒼生將在浩劫中重生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漫長歲月的等待即將迎來莊嚴神聖的時刻。幸運的人們必需作出嚴肅的選擇,同化「真、善、忍」的偉大真理,才是此時生命存在的真實意義。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的交匯點,南枕祁連山,西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靠北塞山,東峙三危山。敦煌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咽喉要地,在河西走廓的西端,為一面積不大的綠洲,四面戈壁、沙漠環繞。
  • 早期的洞窟形式主要是禪窟和中心塔柱窟,起源於印度。禪窟是供僧人坐禪修行的洞窟。如285窟主室為方形,正壁開龕塑像,供修行者觀像之用.................
  • 自古以來,信仰與文化是分不開的。信仰影響著文化的產生、發展和衰落,文化反過來又滋潤著信仰。看到敦煌石窟那些驚世駭俗、美輪美奐的偉大藝術作品,不禁令人思考這些作品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這些絕世超凡的作品又是出自何人之手? 創作過程的資金、原料、設想、構圖又是怎樣的呢?
  • 藏經洞指敦煌莫高窟第17窟,原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開鑿,是當時河西都僧統洪辯的影窟。清朝時,祖籍湖北麻城的王圓菉因生活所迫,流落於酒泉,並在此入道修行,人稱王道士。後來他....................
  • 中國有著5000年的古老文明,道家的天人合一,返本歸真,佛家的天堂地獄、善惡報應、生死輪迴,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忠孝節義、師道尊嚴,這些都是普世的美德,代代相傳。傳統文化的偉大力量,幾千年來維繫了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榮。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