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语:失去

作者:青松
世间万物,各有归宿。有时候我们以为“失去”了什么,也许并不是那么回事。(唐凤儿╱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69
【字号】    
   标签: tags: , ,

搬了新家,家附近有一片树林,我们经常去散步。林子中有几棵参天大树,不知道已经存活了多久。每次经过,我都会忍不住凝望这岁月的见证者。

前段时间,发现树的根部居然长出一棵小小的赤灵芝。见到灵芝,估计多数人都要采摘回家。灵芝是好东西,有养生保健的功效。而且,灵芝的模样优雅脱俗,即使不食用,也可以当装饰品摆在家里。

坦白讲,我第一眼看到灵芝的时候,也想采下来。但端详很久,终究没忍心。小灵芝直径不过几公分,如孩童般稚嫩。留它在大自然,在大树的怀抱中舒舒服服长大,才是最好的结局吧。

自从见到灵芝,每次经过那棵大树,我都会上前看看。尤其风雨之后,一定要看一下灵芝是否安好。那棵树生长的地方比较僻静,不太容易被人发现。小灵芝一直安安稳稳,长得缓慢,但可以看出花纹的细微变化。

日子久了,在潜意识里,那灵芝仿佛已经是我的了。我用心呵护,每天去看,只是在等时机,等灵芝成熟,就小心采回家。这是一段神奇的缘分,我从没想过可以偶遇灵芝,还能一点点看着灵芝长大。

今天又去看灵芝,还没走近,我就发现不对。灵芝虽小,但颜色和树干不同,今天只看到树干的黑色。我直觉是,灵芝被人采走了。走到近处,果然灵芝已经不见。原先生长的地方,树皮脱落。可以看出,采摘的人很小心,为了不伤到灵芝的根,把树皮挖下一片。

我心里的失落与懊悔,一时难于言表。我无数次经过,无数次凝望,也有无数次机会采摘……我全都放弃了,因为不忍心,想让灵芝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我的不忍心成全了后来者,造成了眼前的空空如也。我甚至没有拍张照片,就这样永远地失去了。

我站在树前许久,心中隐隐有痛感。但随而又警觉起来,因为我所谓的“失去”好像很不讲理。灵芝原本就生在野外,并不属于我。我只是发现得较早,关注得较多,仅此而已。采走灵芝的人,并没有从别人手里抢夺,只是接受了大自然的馈赠。所以,整件事中并没有“失去”一说。

世间万物,各有归宿。种种因缘,纷纷扰扰。有时候我们以为“失去”了什么,也许并不是那么回事。理不清的时候,放下应是最明智的选择。我偶遇灵芝,又牵挂许久,共同度过一段时光,是美好的。至于灵芝最终家归何处,或许也有定数吧。灵芝在与不在,我依然会经过那棵大树。来日方长,不知还会有怎样的惊喜与际遇呢?@

责任编辑:方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李德裕问起自己的禄命如何?那人说:“太尉您位极人臣,还有什么必要询问呢?凡是人的细微小事,都有定分,何况功勋和爵禄这些大事呢!但我可以谈谈你家中的小事,来证以小见大之理。明天中午,有头白兽从南边屋里出来,有个小童,梳着丫髻,身穿紫衣,年方七岁,手执竹竿,共九节,长五尺,驱赶那白兽,那白兽便又往南跑走。这小童不是您宅中的人。您试着等候应验此事。”等到第二天中午,果然有一只白猫,从南屋而来,有个丫髻紫衣的小童,去驱赶它,白猫又往南跑走。
  • 妒嫉之心,害人害己。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以此为鉴,做人要摒弃妒嫉之心,堂堂正正、正大光明,天必佑善人。那些蝇营狗苟、弄权使诈、构陷他人的人是没有好的结局的。以平衡的心态与人和善相处,努力修养自身,不为一时的得失而丧失理智去行恶事,这样的人生会更祥和成功。
  • 大观园里千红万艳,黛玉以灵气与才情最为出众,容貌也是一等一的。黛玉之美,不单单是五官体态的纤柔,更多地来自仙界的纯清、人间的诗心、身世的流离共同滋养而成。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黛玉题诗,借古人言志,自是要在浩瀚历史中,甄选出与自身遭遇、心声最为契合的几位,嗟人也是自嗟。
  • 诗的风格冲淡秀丽,写景中蕴含着比兴寄喻。在盛唐时,此诗已传为山水诗的名篇,是常建的代表作之一。到清代更受到“神韵派”的推崇。
  •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弟子中有一位得到宿命通功能、证得阿罗汉果的女比丘尼。有一次,女比丘尼向众人述说了自己这一世曲折的人生遭遇。她为何四嫁三丧夫?为何后来却能证得果位?
  • 关于马致远的评赞,最诗意的一段是:“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这是元末杂剧家贾仲明为他作的挽词,马致远的两大美称——马神仙、曲状元都是出自这首词,足见影响力之大。
  • 清 孙温彩绘《红楼梦》插图。(公有领域)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章回小说名著之一,不同年纪的人看本书,会有不同的体会。少时看《红楼》不知所云,满纸红男绿女、男欢女爱;成长时看《红楼》宦海沉浮、焦大骂街、世态炎凉。不惑之年再看红楼,恍若隔世,内容深奥,何以见得?
  • 在汉魏之交的动荡年代,一个有才无貌的文艺青年,将如何开启他的人生传奇?彼时董卓乱京,挟持皇帝迁都长安,这个心怀大志的青年,也被迫远离旧日京华。在古城长安,青年首先拜访了地位显贵的文士蔡邕。蔡府车马填巷,宾客满座,主人蔡邕一听到有个叫王粲的年轻人登门,顾不得招待客人,来不及穿好鞋子,倒拖着鞋跑去迎接他。
  • 开元年间的长安城,突然多了一个大龄书生的新面孔。四十岁的他,一袭白袍朴素无华,凭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在太学赋诗夺魁。一夜之间,孟浩然的大名传遍公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