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毋忘史家的传统

傅国涌

人气 3
标签:

【大纪元3月29日讯】连横(雅堂)在《台湾通史》自序中说,历史是“民族之精神”,“人群之龟鉴”。“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虚,均于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国,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国可灭,而史不可灭。”从左丘明、司马迁以来,中国的史家传统就一直绵延不绝。连横,一介书生,不幸而生在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之时,面对山河易主,文化蒙尘,“对于民族之痛,怀之至深”,他发奋修史,筚路蓝缕,历时十多年,终于写成开创性的《台湾通史》88篇。他身上传承了史家的传统,弥漫着一股中国读书人的浩然之气,他的名字也和这部传世史书一起载入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争取自由、独立的史册,

《梦雨斜阳不忍过——连雅堂家族的故事》(《老照片》第29辑)说“连氏家族可谓是台湾百年历史沧桑的见证”,一部《台湾通史》见证的更是台湾一千二百九十年的历史,上起隋朝大业元年,下至1895年,清廷在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割让台湾为止。通史分纪四、志二十四、传六十,附录了大量图表。与以往史家只重视礼、乐、兵、刑等不同的是,连横更重视“民生之丰啬,民德之隆污”。他认为“国以民为本,无民何以立国”,所以在二十四志中不仅记载了疆域、职官、田赋、度支、军备、典礼、教育、刑法、外交、城池等,同时对事关民生、民德、民事的乡治、宗教、风俗、艺文、商务、工艺、农业等方方面面都有详细实录。在《虞衡志》中,对台湾岛上的动植物、矿产资源,从草、木、竹、藤、花、卉到畜、禽、兽、虫、鱼、介,以及金、银、铜、铁等矿产都一一列述,不是一般的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这是一般史书所没有的。

列传部分不仅为郑成功、施琅、沈葆桢、刘铭传、唐景崧、刘永福这样的民族英雄、封疆大吏、文臣武将立传,对反清复明的志士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为许多造福台湾的小人物立传,其中有乡贤、有勇士、有列女,“在充满移民色彩的台湾社会,连雅堂也替各行各业的人物立传,活泼生动,足以反映充满生命力与悲欢离合的民间社会。”正是这些小人物们惨淡经营,以其辛劳、智慧和血汗在台湾岛上缔造了有生机、有活力的文明。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日本的铁蹄下,连雅堂能够秉笔直书,毅然写下《独立纪》,如实记载了《马关条约》签定、割地已成事实之际,不愿做亡国奴的台湾人民,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自立为民主国,在艰险困顿之中力争自由、血战到底的事迹,直写到刘永福等兵败,日军长驱而入,“台湾民主国亡”为止。他以饱含热情的笔墨写下可歌可泣的《独立纪》,对那些英杰再三表示敬意。

台湾沦亡那年,连横只有18岁。虽然连家迁居台湾已历七世,但始终未忘华夏文化,以诗书传家。他13岁时,父亲叫他读《台湾府志》时说:“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历史。”台湾沦陷,连家也被毁,“马兵营外萧萧柳,梦雨斜阳不忍过”,这是他《过故庐》中的诗句。马兵营是他家世代卜居之地,日本人在这里建筑法院,强迫他们全庄迁移,兄弟叔侄从此风流星散。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更让他心系历史。“国可灭,而史不可灭”,为台湾写史成为他时刻萦怀的志愿,从那时起,他就留心搜集台湾民主国的文告等珍贵史料。从1905年,连横在厦门创办《福建日日新闻》,到先后主持《台南新报》《台湾新闻》汉文部,他以报纸为入世之媒,念念不忘家国兴亡,遂抑郁成病。辛亥革命后,他再度来到大陆,足迹遍及长江南北、黄河上下,与当世豪杰名士美人相交,抵掌谈天下事,纵笔为文,不仅大大开阔了视野,而且恢复了健康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他在旅途之中写下了大量诗篇,章太炎读了,叹为“此英雄有怀抱之士也”。此行值得一提的还有——他曾应邀进清史馆工作,得以阅尽收藏的大量有关台湾建省的档案,对他撰写《台湾通史》帮助很大。

1921年,《台湾通史》问世,日本朝野非常重视,大陆方面由于隔阂已久,反而很淡漠,只有章太炎认为这是民族精神之所附,必为传世之作。这个评价今天看来也是恰当的。这不是一部普通意义上的史书,其中包含了连横对故国的情感,对台湾未来的全部希望。他对儿子连震东说:“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先建设祖国。”要儿子回祖国效命。1936年他在上海谢世,弥留之际,他对连震东说:“今寇焰迫人。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他毕生致力于保存台湾文献,独力完成《台湾通史》的巨著,字里行间流荡着民族精神和史家传统,他深知文化之国没有不重视自己历史的,历史是文化、文明的见证。当日本在台湾禁中文,甚至不许学生使用台湾方言,他又花费大量心血编成《台湾语典》。语言是一种文化的内核,最近听说台湾方面有意将英语定为官方语言,连横先生地下有知,不知会有何种感想。

多少曾显赫一时的英雄、风情万种的美人都已随风而逝,有《台湾通史》在,连横就依然活在历史中。他是史家,秉承了史家的优良传统,他更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士,一位大陆型的知识分子,孤岛没有成为他的局限,他完全有资格埋骨于昆仑之颠,或西湖之畔。“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在动荡的乱世,他最终没能实现住在杭州西湖的宿愿。经过无数的沧桑变迁之后,当我今天在西湖畔读《台湾通史》时,分明感受到了青史与青山同在,史家传统其不朽兮。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傅国涌:做一个公民
傅国涌:转型时代的知识份子大分流
傅国涌:中华民族的自由女神
傅国涌:戴煌等十人曾为河南的曹海鑫冤案呼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