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拾金不昧 救人得善报

作者:陆文
font print 人气: 610
【字号】    
   标签: tags: , , ,

清朝时的苏州枫桥镇,是当时来往客商粮船聚集之处。枫桥镇边上有一座古庙,一无家可归的乞丐夜间就寄宿在此,他双足有疾病不能走远路,白天只能在枫桥镇附近乞讨。

那乞丐一日早上如厕时,见厕所旁有别人失落的一个银钱袋,打开一看,其中有银数百两之多。他想:这应该是过路人所遗失的钱袋,我乃一薄命之人,安能享此意外之财?况且我不知此银是做什么的,如果这是等着急用的救命钱,一旦丢失则有可能出人命,我又岂可贪占。于是就不去乞讨了,而在旁边等待失主来寻。

中午之时,果然有人飞奔而来,并在此仔细寻找着什么东西,神色十分焦急。乞丐便问他:“你是在找失物吗?”那人说:“当然是丢了东西,难道你拾到了我的东西了吗?”乞丐回答:“是的。”然后又仔细核对查询一番,确认他是失主后,便将银袋还给了他。失主大喜表示愿把一半的银子赠给乞丐。

乞丐一笑说:“我连一整袋银子都没要,还会要你的半袋银子吗?而且你银子少了一半,恐怕办事会有困难吧!快去办你的事吧!不要再耽误我讨饭了。”失主不得已只好在离开时突然强行塞给他十两银子,算是给他的谢礼,乞丐最后也只好收下这十两银子。

下午,乞丐要饭至街口,忽见一年轻的女孩正抱着父亲哭泣。乞丐向围观者询问事情的缘由。就有人告诉他:“这是债主正要把女孩抢去抵债,故而女孩在悲伤哭泣。”乞丐又进一步得知那父女俩仅仅只是欠了十两银子而已。

当即乞丐就怒斥那债主太不仁义,竟然为了十两银子就要使人家骨肉分离。债主看他是个乞丐便冷笑着说:“既然如此你就替他还了吧!”结果乞丐就真的把失主刚才给的十两银子拿出来,替父女俩还了债,债主也就不得不放过父女俩。

其实那债主的本意并不是要那十两银子,而是见那女孩貌美想要图谋罢了。这下突然冒出个乞丐搅了他的“好事”,因此怀恨在心,便诬告乞丐是贼,那十两银子是偷来的赃款。县令陈某接到此案后,认真审理,认为乞丐是冤枉的,恰巧那失主得知此事立刻来作证,乞丐的冤屈得以昭雪。

县令当即赞赏了乞丐,严惩了诬告的债主,并下了一道命令,把每天当地粮商交纳给官府检验的米样全部赏给乞丐,不再让他受乞讨之苦。

乞丐靠着赏赐的米样,渐渐有了点积蓄,就想请医生治疗脚上的疾病。这时遇到一个道人给他一个药方,乞丐照此方治疗数日后,足病竟豁然痊愈,能与正常人一样工作赚钱了。之后,不到十年时间他从一个乞丐变成了富翁。

一个有病的乞丐竟然靠着拾金不昧和救人的善举,最后变成了富翁。真是不得不让人感叹善有善报啊!这样看来,行善积德是可以给人带来福分。

(资料来源:《子不语》)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次,许叔微在落第回乡的途中,泛舟经过平望小镇,梦见有位神人指点他说:“你想要登科,须要凭借阴德。”许叔微问:“我家贫穷没有钱财可以施与别人,怎么办?”神人说:“何不学医?我能助你智慧。”
  • 北宋的钱若水,为人有器识能断大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记载了他在任同州推官(即知州的僚属和助手)时,顶着上司的压力平息冤案的事情。
  • 北朝到隋朝时期的梁彦光,曾担任岐州刺史。岐州的风俗质朴,梁彦光用不扰民的方式治理,百姓安居,政绩被评为天下第一。他转任相州刺史时,仍用在岐州的宽仁之政治理。
  • 朝时有一个出家的人法名道契,他本姓陈,是颖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人。他容貌丑陋,性情孤僻,言语低俗,虽然披上袈裟当了和尚,但却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修炼的人。这个道契粗通医术,经常在外卖弄他的医术,不喜欢学习佛法。
  • 前面两章,孔子分别讲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君子不器”。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请注意,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