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失善缘

作者:云浩
font print 人气: 86
【字号】    
   标签: tags: ,

昔有王文肃公,一贯清高自负。他的孩子不幸夭亡了,他很悲伤,于是去忠肃庙祈祷。夜里果然梦见忠肃公对他说:“你曾因为舍不得一张名帖,使得二十七人含冤而死,你还记得这事吗?祸殃就从此开始啊!恐怕祸还不只此。”

王文肃公惘然若失,缘由是曾经有某官吏诬报一些海上经商的人为海盗,很多人都知道这些海商确属冤枉,出于怜悯无辜,一齐向王文肃公求救,希望他写一封信去解救这些人,王文肃公坚决不肯。这样,二十七人都被拷打致死。

王文肃公这时才痛悔地说:“我曾经听说有个叫罗念庵的人被免官回乡,途经芜湖,和这里的关吏项东瓯是老朋友。有个姓杨的商人向他求助,念庵还写信请求东瓯帮助解救。我在这件事上比起念庵来差得太远了。

我原来只是想成全自己的清高,没有想到却遭到上天的惩罚。由此可见,凡是能行方便且力所能及的事情,应当根据情况去做。不能因为要维护自己个人的名声,看见善事而不去做。”

夫以事外无干之人,只因可救不救,以至遭受如此报应。仁人智者,救人紧要,慎勿自误善缘!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命由天定,但人如何做,是向善还是行恶,这是很关键的......
  • 舍弃一些名利之心,你会体会到你获得了更大的快乐......
  • 们常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体现在文字上都是有着很深刻的内涵。现在谈两个成语“闻过则喜”和“文过饰非”。前一个“闻”是听闻的闻,后一个“文”则是文章的文。这两个词所表达的是面对自身错误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 前面两章,孔子分别讲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君子不器”。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请注意,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