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古人怎么洁牙护齿?牙刷是怎么来的?

作者:容乃加
古人洁牙护齿和柳枝有关?牙刷得来也和柳枝有关?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261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中国最早的医书已经有龋齿诊治的方法了。我们的古人对洁牙护齿很注重,中医发明了漱口水、揩齿粉,平日里能保健,也有治疗用的,从《史记》记载仓公淳于意治疗龋齿的医案可得以证验。“牙刷”在洁牙护齿的历史中出现得比较晚,不过,刷牙用具很早就有了,前后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在《黄帝内经·灵枢经》中已经谈到龋齿痛的诊断问题,可以想见,保护牙齿、洁牙固齿的健康之道,是中华文化中很早很早就注意到的一环。

古人怎样洁牙护齿呢?怎么做的牙刷?

司马迁《史记》的《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仓公淳于意(约生于公元前216─206年)治疗蛀牙(龋齿)的一个医案。仓公为齐国中大夫诊治龋齿病,仓公灸他的左手阳明经的穴位,并给他煎苦参汤嗽口,让他每天嗽三升苦参汤,大约五六天病就好了。仓公说中大夫龋齿病的起因是吃了东西不嗽口,张开嘴巴睡觉又外受风邪所致。

从上面这个医案来看,漱口就是古人洁牙固齿最常用的方法。看一下周代《礼记·内则》中记载,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盥漱”:“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盥是盥洗,“漱”就是漱口、荡口。

盐水等天然漱口水能预防蛀牙、牙周病。(Shutterstock)
漱口是古人洁牙护齿最常用的方法。(Shutterstock)

漱口洁牙护齿的保养功夫,历代都有传承,明代徐春甫编纂的《古今医统大全》中也提到:“每日饭后必漱,及晨晚通有五漱,则齿至老坚白不坏”。只要吃了东西,食物残肴就会塞积在牙缝,所以每食后必漱口,这是中华古人实践证明有效的洁牙护齿保健法。

若光是用水漱口力道不够时,古人就加用漱口药水,上面提到,淳于意给齐国中大夫开出的“苦参汤”,就是一种漱口药水,也是效力很强的一种。

揩齿法

除了漱口,古人还有配合的保健法就是揩齿,即擦拭牙齿。历代中医发明许多种揩齿粉,也有类似牙膏功效的东西,也在各种医书上保留下来了,盐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现代都用。

唐代时王焘《外台秘要》记载每天早上以盐揩齿百遍,可使得牙齿牢密:“每旦以盐一捻纳口中,以暖水含,和盐揩齿百遍,可长为之,口齿牢密。”在《红楼梦》中,就可以看到贾宝玉在晨起时,“忙要青盐擦了牙,漱了口”的描写,擦牙就是古人说的揩齿。

除了盐之外,还有许多揩齿粉的配方,都是根据中医的研究,从根本上强肾来保健牙齿的,不仅治标而且固本。中医学讲牙齿是“骨之所终”,而骨骼生长与强壮是归肾管的,头发也是。所以用我们古人的揩齿粉来保护牙齿,同时也在养肾,连带也能黑发须。这其中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洪深的妙处。

揩齿方

历代留下记载的揩齿方不少。

唐代的《外台秘要》记载“升麻揩齿方”:升麻(半两)白芷 藁本 细辛 沉香(各三分) 寒水石(六分研末)。将六味捣筛为散,每日清晨,用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还有一方:石膏 贝齿各三分,麝香一分。

北宋王衮《博济方》记载了几种揩齿方,可以牢牙益齿,有的可以牢牙同时治疗牙疾,同时让髭鬓乌黑,如:揩齿七圣散、黑散子、黑金散、揩牙乌髭地黄散……等等。

牙刷登场

那么“牙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刷牙工具与时俱进,古人先用手指揩齿,再用柳枝,宋代出现了刷牙子。南宋人周守中的《养生类纂》:“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摇,久之患牙痛,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极有所损。”宋代的牙刷是采用马尾毛做成刷毛,很硬,不细心的话会损坏牙龈,反而让牙齿容易摇动。

风土志《梦粱录》描述,南宋时的杭州大街狮子巷口有“凌家刷牙铺”,金子巷口有“傅官人刷牙铺”,显现南宋时刷牙用具已经有了专售店。

在元代有“牙刷”这东西了,元代将军诗人郭钰诗《郭恒惠牙刷得雪字》出现了“牙刷”的字眼,诗中记述牙刷的形貌:“短簪削成玳瑁轻,冰丝缀锁银鬃密”,那牙刷握把是轻巧的一把短簪形状,刷毛是银白色的密密马鬃,由琴弦丝固定。当时这牙刷还不普及,郭钰说“南州牙刷寄来日,去腻涤烦一金直”。这牙刷能让人去腻涤烦,珍贵值一金呀!

中华古早的牙刷和马尾、马鬃紧密相系。 (pixabay)

再回头说说在牙刷出现之前使用“杨枝”当牙刷,又是怎么个用法?

杨枝是用来刷牙的“齿木”,一般折取杨柳的小枝,长度在二三十公分之间(长度在十二指到八指之间,以大拇指上节为一指),粗细大如小指。将枝头一端咬破成细条,用来刷牙,所以称为杨枝。《毘尼日用切要》说:“一切木皆可梳齿,皆名齿木。但取性和,有苦味者嚼之,不独谓柳木一种。”树木的枝条,只要是端直不粗不细如小指、有苦味的,都可以拿来当刷牙的用具。

杨枝是梵语“齿木”的翻译,传自域外,与释迦牟尼有关,晋代法显《佛国记》有这样一段记载:“出沙祇城南门,道东,佛本在此嚼杨枝。”佛经中说佛陀告诉诸比丘,施舍人杨枝有五种功德,其中之一就是“口中不臭”。(《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八》)佛经中也记载,早饭后嚼杨枝,有去齿垢、增口香的功效。(《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一》)

《隋书·南蛮传》记载真腊这地方信佛,其国人“每旦澡洗,以杨枝净齿,读诵经咒。……食罢还用杨枝净齿,又读经咒。”从佛陀传法时期以来,用杨枝洁牙净齿成了佛教徒诵经前的礼仪了。如唐代有支敦煌曲子《出家赞文十首 其四》所颂赞的:“舍利佛国难为。吾本出家之时,舍却胭脂胡粉,惟有澡豆(*沐浴用品)杨枝。”

因为佛教广传,杨枝洁牙净齿从佛教徒身上,广传民间,成了一般人刷牙的好方法。本文上方提到的“升麻揩齿方”,建议人每日清晨,用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使得齿香而光洁,从中看到唐人使用杨枝揩齿的作法应该是很普遍了。受唐文化影响深广的日本文化中有“杨枝”(发音:YOUJI)一词,现代也普遍使用,就是指洁牙的用具——牙签,正是齿木的小变身。@*#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 分析这个人做这个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心理和动机。即使为恶的人,也要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抑或好心干了坏事?至于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为善还是沽名钓誉。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时,经过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宁织造府。曹寅的嫡母孙氏,当年小玄烨的奶娘,出来给康熙磕头。康熙当时拉着她的手,对周围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当时正是春天,厅堂前有萱草盛开,康熙手书“萱瑞堂”,赐给他的孙氏奶娘。
  • 冥冥中有定数!唐代书生灵魂离体入了冥府,预知三年前程,还阳后果然灵验!书生灵魂离体所见,只预见他此生未来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触发我们深入追索:命运安排的根据为何呢?那么命运不好的,又怎样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问孝,孔子强调孝以恭敬为本(孝在于内心的敬爱);子夏问孝,孔子强调的则是外形(容色)的和悦。孔子的这些说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侧重点不同,相互补充的,要贯通理解。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