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八月特展 ■ 纸上展卷 ■

笑得真开怀——谈《虎溪三笑》构图(二)

向薇
font print 人气: 11
【字号】    
   标签: tags:

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画家如何想把这看似简单的笑声,长久回旋于一方绢素之上。首先要看的是构图,一般学者会用两种看法来分析:双一角交叉构图、十字构图。此篇先介绍“双一角交叉构图”。

双一角交叉构图

“一角构图”通常会在画幅中留下大片的空白,以此营造出与实体同等份量的虚境;画面因而有如太极图形般一剖二分,创造阴至阳,实到虚的流动感;画中主角通常会被安排在画中“实”的部分,面朝画中空白处(虚),使得画面的空灵感高度被强调,容易赋予画中人物清雅高尚之联想,这是一角构图给予观画者的视觉特性。

但是,这幅《虎溪三笑》并没有因虚实变化而造成强烈流动感,因其采用的是双一角交叉构图。

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试着在画幅的四角拉出两条对角线(图2),你会发现,两个“实”的直角三角形聚合在画作的中下方,造成了对称构图,画面呈现稳定感;画中三位主角被安排在此交叠位置的正中央,因此,这幅作品便四平八稳的定格了。

好了,看完了前面如此冗长的构图分析,这会儿您可能要不奈的发问了:“那这跟‘笑’果有什么关系呀?”(待续)

图一:一角构图呈现的虚实对比。

图二:双一角交叉构图呈现的虚实对比

话画小辞典:构图

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都显示出不同的构图兴趣,例如:北宋喜欢“中轴式构图”,如著名的范宽(生卒年不详)“谿山行旅图”、郭熙(公元1020至1100年间)“早春图”等。

南宋时期则非常流行一角构图,以马远(南宋光、宁宗朝之画院待诏,公元1190至1224年)一角构图与夏珪(南宋宁宗朝之画院待诏,公元1195-1224年)的半边构图为代表,“马一角,夏半边”形塑出南宋绘画的总体印象。

元代“一河两岸”之三段景构图,标志了中国文人山水画当时的时代风貌,元四大家之一的吴镇(公元1280至1354年),便将此一特征淋漓的表现着。

可能有人要问了:“那什么是一角构图呢﹖”顾名思义,一角构图就是画面中的主体人物多安置在画幅角落。

若想在画面上拉出一条线,用以区分主次、虚实,那么这条线通常是斜向的(图1),如现藏台北故宫—马远《山径春行》便是如此构图,把文人初春行吟的优雅诗境,巧妙的传达出来了。



欢迎意见反馈,可在skype上留言给我。或点击图示直拨。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8月13日讯】如果有人问我:“中国绘画史上‘笑’果最强的作品是哪一幅画﹖”,那么我会很乐意向他推荐现在正在故宫(台北)展出的一件册页小品——宋人无款《虎溪三笑》。
  • 不知各位看倌发现了没有,画面因双直角三角形挤出了一个“虚”的倒三角形(请参考前文—图2),倒三角的尖端正向着仰天长“笑”的三位主角…。如果您曾经看过周星驰所导演的“功夫”一片,相信您对片中身怀绝技的房东夫妇一定印象深刻。…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