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

周同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130
【字号】    
   标签: tags: ,

芍陂——淮河流域古陂塘灌溉工程。又名安丰塘,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春秋中叶楚相孙叔敖督修,距今2500余年。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丰塘、漳河渠、都江堰、郑国渠)之一。

春秋中期的楚国在今安徽寿县南60里兴修芍陂。芍陂位于淮南丘陵龙穴山北麓。西面是发源于良余山的肥水由南而北流入淮河;东面30米高岗纵贯南北。肥水和岗地之间为积水洼地,洼地以北是一片开阔的冲积平原。芍陂是沿着积水洼地西缘,自南至北折而东,修筑弧形长堤,围成的一个人工陂湖。

淮南丘陵地区是暴雨密集区,每遇大雨,山水怒发,盈川漫谷,冲毁田畴;或当久晴不雨,溪涧水涸,农田龟裂。因此,这里过去是易洪易旱,水旱交错。修了芍陂以后,又有五门“吐纳川流”,控制蓄泄,所以能较好地发挥滞洪、灌溉以及济水通运的重要作用。芍陂灌溉效益十分显着,“芍陂良田万余顷”,使寿春一带迅速发展为著名的产粮区,战国后期的寿春成为繁华的都会。

调节水量的五门设置在芍陂的四周:

东北角为井门,沟通芍陂与肥水,对肥水起吐纳作用;陂北并列东西二门,东西为芍陂渎口门,泄陂水北流入肥水;西面为羊头溪口门,泄陂水经羊头溪,东北注入肥水;西北角为香门;陂南五门亭附近为纳水口门,承纳涧水和溪水,是芍陂的主要纳水口门。

考古工作者曾在安丰塘老庙泄水库施工中发掘出一座汉代堰坝遗址。该工程为溢流坝,坝口宽约5米。坝身在生土层上以砂礓填基后,层土层草,逐层叠筑,打进排列有序的栗木桩,深入生土层内。坝下有用于消能的“跌塘”,以圆木铺底,两侧打木桩做成挡土墙,尾部有40厘米高的消能槛。“跌塘”前50多米处设有一道迭梁木坝,木坝下也设有消能池和消能槛。这种消能的作用是,当陂内水位超过蓄水标准时,即由坝顶溢出,经过两级消能,再徐徐泄入芍陂渎。

芍陂原周长120里。后历经屡代修浚扩建,目前塘堤周长25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蓄水量1亿立方。放水涵闸19座,灌溉面积93万亩。芍陂在2000多年来起到了重要作用,周围人民得到许多好处。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七门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能利用波、荡、塘、沟,形成一个自流灌溉网。
  • 郑国渠虽是人工凿成,却遵循着自然规则,引泾水入洛河,历时两千年,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 京杭大运河也称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深深的影响了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
  •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江、中绿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
  • “坎儿”即井穴,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 泸定桥是由清朝康熙皇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是四川通往西康 、 西藏的要道之一。在没有建桥之前,人们主要依靠竹索、藤索或附近的三个渡口渡过大渡河。由于水流湍急,无论官民,商旅,还是藩地使臣过河都很艰难。
  • 古燕国的都邑、元以后历代中国的京城:现今的老北京城,它的设计始于元世祖忽必烈之时,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透过老北京城最初的城市设计与布局,后世子孙不但能一窥中华文化中许多精微奥妙的神髓,更可以发现许多现代西方文化与古中华文化之间颇能碰出火花的相通之处。
  • 新疆的坎儿井鼎盛时期曾多达一千多条,全长5,000公里,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开辟了沙漠绿洲文明,展现中国古代地下水利工程的成就。
  • 中国古代杰出的大工程建筑涉及军事防御、水利堰渠水道、皇宫帝陵、交通桥梁和宗教建筑与艺术等等的范畴。其中的万里长城是非常出类拔萃的一个,被视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着录的灼灼星曜,闪烁着中华建筑工程傲世的光彩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 在公元前的中土秦国境内蜀郡,李冰父子营造了当今世界年代久远、惟一留存的无坝引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实证了神传文化科学文明的卓越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