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幾次大地震(上)

淑萍
font print 人氣: 227
【字號】    
   標籤: tags:

前言

最近世界各國地震頻繁,很多人沸沸揚揚在討論:是否即將有毀滅性的災難降臨?鑑往知來,讓我們看看歷史上曾發生過哪些大地震,從中是否可尋找到借鏡之處。

中國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出現過很多太平盛世,但是,天災人禍也不少。以往歷朝歷代都設有史官,專門記載國家大事,地震在古代被視為嚴重的災異,所以從史官的紀錄中,可以輕易找到關於地震的記載。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震

《竹書紀年》載:「帝發七年,泰山震」。意思是說舜在位的時候,泰山發生了地震,此時約西元前1831年。書中對這次地震雖然沒有多加描述,但可推測這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震記載。

其後,夏朝也發生了可怕的大地震,《竹書紀年》載:「帝癸十年,五星錯行,夜中隕星如雨,地震,伊洛竭」。這是指夏桀當政時,河南發生地震,《竹書紀年》對這次地震有較多描述。從中可看到,地震前先是有五星錯行的怪異現象,後來伴隨有大量的流星雨,然後就發生了地震,且震後造成了伊、洛兩水枯竭的情形。此時相當於西元前1809年。

周朝地震

周幽王二年(西元前780年),陝西岐山發生了強烈地震,據《國語‧周語》載:地震的時候,「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史記》也有記載此事,當時人認為這個地震非常不祥,暗示「周將亡矣」。因為「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填陰也。」簡單的說就是陰陽失衡,在人這邊就是人無道、違天理,反映到天象就是天災的出現。

《詩經‧小雅》中,對這次地震的描述更令人怵目驚心:「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塚崪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大家可以想見地震前地聲自地底傳來的隆隆聲響,夾雜著閃閃地光,那種震前的恐怖景象。而當地震來時,一時間的天崩地裂、河水震盪,高地凹陷成為低谷,而低地隆起成為丘陵,整個陜西附近的地貌完全變了樣。有專家推測當時地震相當於7級以上。

周幽王寵愛褒姒、荒廢政務的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夏桀荒淫無道的事蹟,大家也都很清楚,難道地震與人的作為有關係嗎?

( 待續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晉楚兩國爭霸中原時,長江下游崛起了吳、越這兩個國家。晉為了對付楚國,就聯合吳國。吳、楚之間多次發生戰爭。公元前506年,吳國大舉伐楚,節節勝利,一直打到楚都。從此,楚的國力大大削弱。在晉國聯吳制楚時,楚國則聯越制吳,吳、越之間戰爭不斷。
  • 中國古史,以夏商周合稱「三代」。因有關夏的歷史迄今尚無直接文字史料,史學界曾質疑這段歷史,直到河南偃師出土的「二里頭文化」,夏的存在經學者研究,已毋庸置疑。這也證實神話並不是完全不可信。
  • 商代文字,除了少數刻在銅器上的文字(圓形字體--金文)外,最多的是甲骨文,是中國目前能讀懂的最早的文字,六書已備(注三)。商代人敬天信神,遇事會先占卜,而甲骨文就是商人占卜時刻於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所以又稱為「卜辭」、「貞卜文字」。
  • 《道德經》告訴我們,我們人、萬物,都是由道派生出來的,當然他們就有道賦予他們的特性,我們就需要根據道賦予人的特性來管理社會、根據道賦予萬物的特性來管理自然。
  •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 」(《史記》樂書第二)
  •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明白事情的因果關係。
  •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
  • 陝西省黃陵縣城北1公里處橋山一帶,山清水秀,風景宜人,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黃帝陵」就坐落在橋山之巔,號稱「天下第一陵」。
  • 2002年6月,都勻國際攝影博覽會推薦該景區為攝影采風點。原任村幹部王國富在清掃景區時,無意中發現巨石上有“產”、“黨”兩個大字。他把長期堆放在石頭旁的秸杆搬開後,發現巨石斷面上隱約出現“中國共產黨亡”六個橫排大字,字體勻稱工整,每字約一尺見方,筆劃凸出於石面,如浮雕狀。
  • 戰國時代,各國正互相紛爭徵伐,策士們到處遊說「合縱連橫」策略,王次仲正住在大夏小夏山中。他認為當時通行的篆體字,寫起來很費事而用處不廣,而且人們很難在短時期內學會使用篆字。現在天下這麼紛亂,事情繁雜,文字的普及是很重要的。王次仲就把篆體、籀體字變化成隸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