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釋(37)

七、孔孟之道是封建社會的產物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我們對中國封建制度作一粗略考察後,對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社會應該有一初步的認知:中國的封建制度,並不是一無是處,它比秦以後的君主制優越很多。中國文化燦爛輝煌時期,都是在封建社會下發達的。儒、道兩大中國文化哲學的發端,也是在封建社會下進行的,老子和孔子,都是生活在封建社會時代。中國傳統所稱的「聖人」:黃帝、堯、舜及孔子,沒有一個是君主專制時代的人物,全都是誕生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如果說,沒有古希臘文明,就沒有現代西方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發展,那麼也可以說,沒有中國早期的封建文明,也就沒有中國傳統文明的儒、道文化發展。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國文化有一歷史界說,叫做「先秦文化」,即秦始皇統一中國前的文化。其實這個「先秦文化」,就是封建文化,是在封建制度下生成、發展起來的文化。至於秦漢以後的文化叫什麼?在君主專制時代下的文化,稱之為「皇權文化」或許合適些。

如果我們將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作個概觀,所謂的中國文化:儒、道(釋除外)兩家,都是在封建社會下形成的。秦漢以後的王朝只不過是繼承、發展這個文化而已。故我們稱三皇五帝的時代是中國高度文明發展的時代,是聖哲聰明的時代。這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全賴於這個「封建制度」。我們以中國封建制與君主制作個比較,封建制也優越於君主制:中國三千多年的歷史(或說五千年),封建社會和君主制社會時間大約各占一半(以秦為分界線),封建社會只經三個朝代(夏、商、周。若說五千年,追溯到神農氏時期,封建社會更長。),而君主制的朝代就多達二十幾個。以長治久安而言,封建制比君主制更有合理性。君主制是一人獨裁,封建制是分而治之,封建制可以說更能發揮人的能動性。如依現代的經濟眼光來看,封建諸侯國就如現代法人獨立的公司,他經營好壞、賺多少錢都由他負責;而君主制的「郡」,相當於現代的國營企業,這個管家的是皇帝派去的官員,這個企業賺多少錢與他沒有多大的關係。兩者誰屬優劣,就很分明了。當然,我們以現代民主制度來看封建制度,它是有缺陷的。它以「親親之義」來分封諸侯,即以裙帶關係來分封。這種世襲爵祿是造成社會不公的一個最大弊病。中國人念念不忘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是打洞」的血統論觀念至今還很流傳。這一封建餘孽據說始作俑者乃夏禹的兒子啟。堯讓位給舜,舜讓位給禹,都是禪讓制,啟做了天子後,就一直世襲了。可以說,當初的封建制,強調的是以「德」來選拔人才,對世襲制也講,但不是作為首選條件。這一世襲制度,在君主制時代得到進一步加強。清初學者顧亭林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辯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1(《日知錄.正始條十卷》)國已與種姓緊密連繫在一起。君主制國家,亡國即「易姓改號」,並非制度的改變。可以說,君主制雖繼承了封建禮教(儒教)的內容,但並無封建制度的形式。我們仔細品味孫中山先生說中國歷史上的戰爭都是為皇帝一人而戰就不無道理了:君主制的皇帝獨攬大權,已堵死其他王子發揮才能的路子(沒有分而治之的封建制形式),宮廷鬥爭不激烈才怪了。儒家兩大禮教內容:親親殺和尊尊等,就成為兒戲了。沒有達成權力分享的制度,如何「思事親」(《中庸》語),行親親之義?因這個皇帝不是靠競爭、德性好得來的,這個「尊尊等」不就成為一句空話了?「親親殺」和「尊尊等」,是在早期較為合理的封建權力分配下所設的「禮」。堯舜時期,做天子的是靠德而立,誰的德性好,諸侯就擁護他,他就成為天子。而後來發展為氏族傳承制,幾代以後,其家族子孫還是坐享其成,這就造成極大的社會不公。春秋戰國,是封建社會制度的衰敗時期,孔子記《春秋》:「殺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也。」2後期的諸侯國,已沒有封建的本質(已不再封建),諸侯的子孫及臣子都在為爭奪權力而互相殘殺,這個儒術的「親親殺」及「尊尊等」就得不到制度的保障了。「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那來「親」?那來「尊」?漢武帝實行的是君主制,既用舊瓶裝新酒,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皇帝老子的尊嚴可能是立起來了,但「親親之義」引發宮廷鬥爭更激烈了。(待續)@

1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市中國書店出版社,1985年3月第一版,58頁。
2《史記》,中華書局出版,2005年3月第一版,2492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孔孟辯「知言」(「知人」),是要提高你做人的境界,使你往上提升,做個品德高尚、智勇雙全的君子、大人的人物。不要做那品德低下、無能無才的小人。
  • (shown)孔子說「知人」,並不是其最終目的,其知人只是一個中介,一個橋梁,最終目的是為了「知天命」。
  • (shown)從孟子與告子論性的言論我們可以看出,儒家所說這個「性」,不僅說人有動物界(禽獸)那種性欲,而是更強調人有比動物更高一級的人性。
  • (shown)聖人治天下,不是靠他的作為,而是靠他的德性召感力而使天下太平的。而德性的至善,就是要通極天道。
  • (shown)我們從《易》和《中庸》兩書看到,天命(天道)不可說,前面我們已分析過,他要在極虛靜、無思、無為的境況下才能有所悟覺。
  • (shown)孔子何以不「打開天窗說亮話」,將天命攤開來說?實則是不可為也。「天何言哉?」所以「夫子以仁發明斯道,其言渾無罅縫。」
  • (shown)孔子以「知天命」作為最高理念,以禮作為實踐行為,以知人之辯作知識論來鞏固禮的實踐行為。
  • (shown)《論語》記載孔子說「仁」很多,據統計,仁字出現109次。其對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我們試舉幾個例子......
  • (shown)孔子這個「仁」,確是有些含糊其辭,但你要找出它的毛病,又找不到。其下,則與道德倫理相聯結,其上,則與天命相連繫。
  • (shown)如果我們將孟子「自得」之道與牟宗三先生說聖人無體,不可言且無可訓來看,孟子這個「仁」,還是「有執的存有論」。如依莊子說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來看,這三者孟子都未能達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