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釋(20)

二、何謂「儒學」?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有人說儒在孔孟時代主要是講「親親殺」、「尊尊等」的一套倫理道德論,即「仁義禮智信」那一套東西,對天道並沒有多少涉及。天道是屬於老莊所言的東西。後來後儒發現,若不言天道,儒所言的「仁義禮智信」就沒有根據出處了,也就是沒有了本體論。所以後儒就把《易經》立了起來,作為儒學的本體論依據。魏晉時期的郭向、王弼、向秀以儒學解老莊,做得非常成功;到宋明理學(亦稱「道學」),儒家的「天道」就立起來了。故有人認為《易》並不是儒家的經典,而是道家的經典。老莊的道無哲學,更適合《易》所說的道理,是儒拿道家的東西往其臉貼上的。對此,我倒有些不同的見解。如果說儒沒有天道的理論,那孔子說的「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如何解釋呢?又其晚年學《易》,對《易》大加讚賞如何解釋呢?《史記》記載孔子拜訪過老子,對老子非常敬佩;《莊子》一書又說孔子晚年歸於道等,都說明孔子心中是有一個天道存在的。否定孔子的儒學沒有天道本體論看來很難成立。以我自己的觀解,我認為當年孔子、老子都尊重老祖宗的學問,對三皇五帝以來的文化都有研究,但學術路向不同,老子注重悟道,認為講那些仁義道德沒有用,對得道沒有助益,要損至無為;而孔子注重周的禮儀文化,認為禮教文化可以抵達天道。從而兩家得出不同的學問。但其內容都走不脫周文化《易》所包含的東西,只是理解不同而已。可以說,從三皇五帝以來,關於天道的文化一直很流傳。相傳黃帝無為而治,還將帝位讓給許由,許由不答應,黃帝乾脆不要天下,歸隱成仙去了。到了堯、舜,史書記載他們制曆法,成法典等,也不離天道的本體論。中國人尊堯、舜為聖人,所謂的「聖人」,就是做到人道、天道的至極,一個完善的人了。而人們頌揚聖人的功績,恰恰是無為而治。這就是說,聖人治天下,不是靠他的作為,而是靠他的德性召感力而使天下太平的。而德性的至善,就是要通極天道。故孔子強調「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就是這個道理。

我說儒、道兩家對先祖天道看法不同在於兩家悟道的立腳點不同:儒是以世界為一個圓,他站在這個圓的中心點悟道;而老莊是跳出這個圓,在圓外來反觀悟道。以莊子借孔子之口所說的,莊子他們是「方外之人」孔子他們是「方內之人」。儒在世界內,要吃人間煙火,必須講仁義道德論;而道則拋棄這一切,從方外來悟道。儒強調的是「中庸」;老莊強調的是「無為」。我們從儒家的經典《中庸》一書論道亦可以看出,「致中和」就是道的本體。程頤解釋「中庸」兩字說:不偏叫做中,不變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我們從周敦頤的「太極圖」更能看出儒的天道是怎麼一回事了。原來天道是「一陰一陽」構成的一個圓形,圓內陰陽各半(即陰陽魚圖形),那麼人要悟道,就得站在圓形的正中央點才能體悟到天道。因為站在那一中央點上是陰陽不加相害、毫無利害衝突的地方。假若我們有所動,有所思,有所欲,就偏離了中央點。這樣,不是陰多就是陽少,反之亦然。這就是《易》強調「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的奧妙所在。也就是程子所說的中是天下的正道的依據。子思的《中庸》之道,周子以《太極圖》來表明。

因儒是在「陰陽魚」圓的正中央悟道,他必須強調性本善。即人天生本來就是善的,與天道是合一的。只是人在生長過程中,不斷作為,人就有很多不良的,騷亂本體的現象出現了,人要得天道,就得修己回歸性本體。後世的一些大儒也看到了這一點。他們說儒是往內修,不是往外求的學問其道理正在於此。假若儒像西方主客體哲學,向外求,其離道心就越遠,不可能求得天道。正是他設立一個人的性本善,人回歸到那個本體,就是完善了。明朝王陽明的「致良知」,也是以此為出發點的。沒有「性本善」,就等於沒有了依歸的本體。法國哲學家薩特強調「存在先於本質」,其意是說,你這個人最終成為怎樣一個人,是由你這個人許許多多的作為存在所決定的。你最終成為一個總統、教授、高級工程師等等,是你經過無數的努力、奮鬥得來的。而以此來說,薩特的「本質」就亂套了,總統我想做,他也想做,大家就爭鬥起來,拿什麼來做標準呢?薩特說憑你自己「良知」做選擇。那什麼是良知的準則呢?這又回到儒家的性本善的問題上來了。你沒有一個底線做準則,如何選擇就成了問題。基督教向外求,也是以外在的上帝為本體的。故儒的天道既然要以「中庸」來求得,就得設立一個「性本善」的「性體」作為依歸。孟子對此領會最到家,強調性善論,而與他晚些時的荀子則沒有看到這點,或說過分強調治道,與孟子唱反調,他的主張與法國哲學家薩特近似,比較強調「自為」的作用。有人說孟子講「心性善」,以「集義」作為內在修煉的功夫;荀子則認為善惡是後天形成的,靠的是外在修煉的功夫,所以荀子主張「隆禮」,以禮來規範人的行為。這種看法大致不錯。問題是,儒學為何會分裂為南轅北轍的看法,出現大相逕庭的學問呢?我看主要就是因為這個天道問題。(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孔子「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距今已兩千多年了,其一部《春秋》史,也不過是「述而不作」,然其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竟讓華夏民族傳承至今,成了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標簽。
  • (shown)想當年,那個將華夏文明定於一尊的孔老夫子,說仁、說克己、說復禮,還有禮義廉恥、誠心及天下都說了。就是沒有說愛國主義......
  • (shown)我們再來看《易》經的算卦,是有它的道理在的:其以「陰陽」作卦,陰爻代表符號為「--」,陽爻代表符號為「-」,經三易為一爻,而要有六爻才成一卦。
  • (shown)儒家的天下文化,其實質上就是天道文化。即天道下的文化。其視天下蒼生萬物由天道而來,吾人對天下萬物,特別是人類要有「惻隱之心」,即孔子講的仁禮道德,仁人之心。
  • (shown)儒家自孔子以後,都是繼承這個「天道」文化傳統的。翻開歷史記載那些鴻儒俊傑,沒有哪一個不談天下文化的。
  • (shown)亡國,只不過是改朝換代而已,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這個國家興亡的責任,是匹夫走卒的事;而天下興亡就不同了,它關係到文化禮教能否傳承的事,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天下大事,這個責任,要由知識分子(士大夫)來擔當。
  • (shown)「國家是永久的」,即近似於古人的「天下」;政府、政黨皆可更換,說明此不是儒終極服務的目標。其言可說是一針見血,此僅供愛政府、愛黨專業戶參考。愛黨、愛政府與愛國是不容混淆的。
  • (shown)中國歷代的文人志士,以天下為己任,譜寫出許多可歌可泣的篇章,說明儒學,他不是屬於那一朝代,那一個皇帝,那一個政黨,那一個國家的;而是天下人類所共有的精神文明財富。
  • (shown)有人說,孔孟的學問,叫「成德之學」,即培養你的道德如何圓滿的學問。而以我看,孔孟的學說,也可說是教你如何成就自己,也即成己之學。
  • (shown)孔孟這套學說,講的就是天下文化。他要使天下人井然有序,安分守己,和睦相處,過上幸福的生活。他們這一套道德說教,都是根據天道的演變而來。故我稱其為天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