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釋(34)

七、孔孟之道是封建社會的產物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我們對孔孟之道「仁、義、禮、智、信」進行證述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其道德倫理是由兩條腿支掌起來的。這兩條腿就是「親親殺」和「尊尊等」。子思的《中庸》之道,就提出這兩大道德觀。孟子對此進一步發揮,從而奠定了儒學的道德基礎。

在子思、孟子那裡,講仁,首先要講「思事親」,沒有這個「思事親」,反而害了「仁」,就是說,你仁者愛人,要有一個先決條件的,這個先決條件就是要看你對你的親人怎樣?你口口聲聲說你愛人,愛所有的人類,但你既照顧不好你的父母,照顧不好你的妻子兒女,那你就不是一個仁者,而且是損害仁的人。這就是儒的「親親殺」道德觀。孔子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1也是這個道德觀的反映。儒家與墨家的訣別,也是以「親親殺」為分界線的。儒攻擊墨的「兼愛」,就是墨家沒有儒的「親親殺」道德內涵。孟子說墨家是「無父」。

而儒的「尊尊等」,強調上下有別的等級關係,就是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關係。後儒發展為「忠君」的義理。由「親親殺」和「尊尊等」兩者引述而成儒家的「仁義道德」。

我們要了解儒的「仁義道德論」為何要特別強調「親親殺」和「尊尊等」兩大倫理觀,就有必要了解中國的封建社會制度。

中國大陸的教科書,以馬克思唯物史觀作準繩,一直以來,對中國的歷史是作如此分段的:夏、商、周為奴隸制社會;自秦始皇始到清朝止為封建制社會。這種分法,以我看來,是無視中國的史實,生搬硬套地將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理論裝進中國的歷史框架去。本人試圖對中國封建制度作一簡略考察,期以能還中國封建社會的本來面目。

中國的封建制度,起源於何時?有文字記載的,黃帝時期就存在了。《史記》記載說,「軒轅(黃帝)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黃帝)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2此一記載,說明「諸侯」早在神農氏統治時期就存在,在神農後期出現衰敗,彼此互相殘殺,由黃帝拿起武器,征服了各諸侯。如依太史公的說法,中國的封建社會制度,早在神農時期就建立了。到了堯舜時代,史書亦有記載舜當了天子後,封他同父異母的弟弟象去做一個諸侯國的王。在《孟子》一書也有講這件事,有人問孟子,象兇殘傲慢,幾次謀殺舜不成功,舜還封他去做諸侯國的國王,舜還能稱得上是聖人嗎?孟子答說這是舜為了盡親親之義,正是聖人的行為。《史記》也記載堯帝死後,舜讓帝位給堯的兒子丹朱,「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3從太史公說的「諸侯」、「中國」及舜「踐天子位」等可以看出,在堯舜時期,封建制度已經作為一種常規的制度在實行。「中國」名稱的來由,就是封建制度的產物,中國,即天子的中央之國,諸侯國分布於四周之謂。班固的《漢書》,亦有如此記載:「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方制萬里,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是故《易》稱『先王建萬國,親諸侯。』《書》云『協和萬國』此之謂也。」4以班固對史跡的記載,在黃帝時期,就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封建社會。

毛澤東在文革時期,曾對其官員發出要「熟讀唐人〈封建論〉」。這就是說,唐朝柳宗元所作的〈封建論〉一文,就是對中國封建制度作出界定的文章。以此來說,柳文所說的,對什麼是「封建」,就具有代表性意義了。(待續)@

1《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56頁。
2《史記》,中華書局出版,2005年3月第一版,3頁。
3《史記》,中華書局出版,2005年3月第一版,23頁。
4《漢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553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我華夏聖哲先賢,上觀天象,下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緣人情而創禮,造就了多麼輝煌燦爛的文化。
  • (shown)從先秦古聖賢對禮的記述來看,禮應該是人的最基本行為生活方式。即一種做人的生活準則。以通俗的話說,叫做「對得起天地良心」。
  • (shown)我們從人性的,非常人性的角度去看孔子,他所說的「知人」,即教你如何做人,如何辨別人的言行,提高你的人生境界而已。
  • (shown)孔孟辯「知言」(「知人」),是要提高你做人的境界,使你往上提升,做個品德高尚、智勇雙全的君子、大人的人物。不要做那品德低下、無能無才的小人。
  • (shown)孔子說「知人」,並不是其最終目的,其知人只是一個中介,一個橋梁,最終目的是為了「知天命」。
  • (shown)從孟子與告子論性的言論我們可以看出,儒家所說這個「性」,不僅說人有動物界(禽獸)那種性欲,而是更強調人有比動物更高一級的人性。
  • (shown)聖人治天下,不是靠他的作為,而是靠他的德性召感力而使天下太平的。而德性的至善,就是要通極天道。
  • (shown)我們從《易》和《中庸》兩書看到,天命(天道)不可說,前面我們已分析過,他要在極虛靜、無思、無為的境況下才能有所悟覺。
  • (shown)孔子何以不「打開天窗說亮話」,將天命攤開來說?實則是不可為也。「天何言哉?」所以「夫子以仁發明斯道,其言渾無罅縫。」
  • (shown)孔子以「知天命」作為最高理念,以禮作為實踐行為,以知人之辯作知識論來鞏固禮的實踐行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