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在藝術中昇華(一)

藝術與道德面面觀
作者:周怡秀
font print 人氣: 1847
【字號】    
   標籤: tags: , , ,

現代藝術中普遍存在著這麼一種觀念:「藝術是主觀的,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的標準」,與之呼應的說法:「藝術創作是自由的,不應該受任何約束」。

確實,在令人目不暇接的當代藝術潮流中,無論從內容、媒材到表現方式,可說是百無禁忌,大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勢。任何爭議性的題材,一旦跟藝術沾上邊,就被另眼看待,被無限寬容了;任何怪誕的表現手法,也能在「創新」、「突破」的名義下被「理解」和大力推崇。人們正因為看不懂這些「高深莫測」的前衛藝術,不得不謙卑起來,努力從中學習和體悟一番。藝評家們更挖空心思找出一些符合現代思維的邏輯,配合媒體的宣傳,從此樹立一個新的流派。

雖然現代藝術中也有具有巧思、美感或正面意義的作品,但是整個藝術的發展趨勢確實走向了漫無標準的、價值混淆的渾沌狀態。面對現代藝術,許多人並不是真的發自內心的喜愛或被感動。但潮流如此,也就順應和接受了。而且不論作學術研究的還是從事藝術創作的,若不涉獵一些現代理論或手法,還有被視為守舊派的顧慮。

我在法國求學時,曾在一個研究音樂和繪畫的教授家中作客,當他放鬆心情,放起了莫札特的音樂時,我想起他在課堂上關於現代音樂的長篇大論,就問他:「老師,您不是都聽現代音樂?」他的回答竟是:「噢,我受夠了現代音樂。」

另一個真實例子可以證明人們對「藝術」已經完全失去判斷能力。我任教高中的美術教室曾被老鼠肆虐,當時學校提供了一些粘鼠板,我就在上面放著小塊蛋糕作為誘餌。一個學生剛進教室,看到放在講台上的粘鼠板,就問:「咦,老師,這是誰的作品?」我大笑之餘「欣賞」了一下粘鼠板,還真有點現代藝術的味道。

那麼藝術到底有沒有標準或普世的價值?

在過去,人人都知道藝術追求的是「真、善、美」。從「美術」一詞的原義看,標準也是明確的。美術在英文叫Fine Arts(法文Beaux Arts),其中art一詞源自於拉丁文ars,意為「技巧」、「手藝」。Fine有美好、精緻的,善的涵義,所以美術應該是「創造精緻、美好的技藝」。而技藝(art)是有難度的,也就是有「基本功」的要求。而藝術表現美好,表現善,表現真實或真理,令人愉悅又能昇華,所以具有教化作用。

從宇宙規律看,任何事物順應宇宙、自然的法則,才能長久。所謂順天者昌,逆天者亡。藝術作為宇宙中人類文化的產物,也應該符合自然,符合人性(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感受),才能長久,跨越時空感動不同時代的人。古代的美學原則(均衡、和諧、比例、節奏……)都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可現代藝術潮流不斷地更新,卻壽命短暫;到目前為止,哪一件作品堪稱不朽呢?

再從過去公認的經典作品來看,無論是古希臘雕刻、文藝復興鉅作,……包括中國傳統藝術作品,我們都能找到一定的品質。例如:

• 嚴謹、準確或理性、邏輯。
• 符合人性,情感表達適度,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符合自然規律(和諧、統一,節奏、均衡、對稱、比例……)。
• 理想化;汰蕪存菁,體現「真、善、美」。
• 富於精神內涵、體現出藝術家的修養。
• 雅俗共賞,甚至婦孺皆解,一如李白的詩、莫札特的音樂。

這些品質體現出來的不只是視覺感官上的美感,它完全像人的美德一樣具有感召力,令人心悅誠服並樂於親近,甚至使人得到精神昇華,這也正是藝術的真正價值所在。

藝術的不同層次

從藝術品表現的內涵來看,也有境界高低之分。雖然「境界」、「美醜」或「畫品」無法量化評價,但也存在著普世的基本認知而非毫無標準;而這「境界」之分也與道德價值息息相關。

• 最高境界 —追求永恆

不論在東西方,藝術的最高境界都在追求永恆的真理。這種永恆真理或具體化為神佛與天國;或抽象化稱為「道」或「法」。所以東方人講究「天人合一」,求「法」尋「道」。「道」或「法」就像宇宙的生滅運行的根本,無私無瑕,浩蕩無邊,包容一切。它遠遠超越人類情感,但因人也在其中,所以人也能感知。因此東方畫中即使不直接表現神佛,也經常隱含著修煉哲思。

而在西方,古羅馬哲學家普羅丁(Plotinus,二零五~二七零年)認為:真善美統一於神,神就是美的來源。所以西方藝術家直接以逼真的手法來表現神或天國世界,來代表永恆的,至高、至善的真理。西方最偉大的藝術作品,也幾乎都是出現在神的殿堂裡。

希臘哲人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錄》還有這樣的說法:「每個人的靈魂天然地曾經觀照過永恆的真實世界……狂迷(少數先天感受力強)的人見到塵世的美,就回憶起上界的美……這些少數人每見到上界事物在下界的摹本,就驚喜不能自制……」

柏拉圖認為人的靈魂(元神)都是來自「永恆的真實世界」(神的世界)。而人間的美好事物,是在「上界」(天國)早已存在的人間「摹本」。由此引申,如果人間的藝術能夠使人回憶或感受到上界(神的境界)的美;即能夠呼喚人的神性、啟發人最初始、最純真純善的本性,使人淨化回昇,這樣的藝術就是最高境界的藝術。(註1)

達到這種境界的藝術並不多見,當代藝術中也就更少了。所幸近幾年來有巡迴世界各地的《神韻藝術團》,她是當代罕見能達到此一境界的藝術演出。除了帶給觀眾聽覺、視覺的極致美感之外,許多人感受到神聖信息的洗滌淨化,深感震撼。正如電影製片人N.Kahn所言:「如果這就是天國,請把我帶進去!」

• 其次— 崇高精神(sublime):

當然藝術也不一定要不食人間煙火,如神仙一般才能感動人。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體認到,人雖是上帝所造,卻是世間的主體,人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去認識神和自然,在現世的悲歡離合中淬煉生命、累積可貴的經驗。因此藝術便從歌頌神與天國延伸到現世的美好,包括人生的尊貴榮耀,高尚的情感,更包括德性、公義等普世價值。

然而就像戲劇一樣,一帆風順的劇情不會吸引人,往往在困難和逆境中歷盡艱辛和考驗,激發出的生命能量才是最動人和可貴的。所以許多藝術作品從英雄、偉人的事跡中取材,表現了人性善、惡的對比和交戰、逆境中的高尚人性光輝、衝突與和解過程中的超脫與昇華,成為激勵人心的永恆明燈。因為德性、智慧與勇氣賦予了人類更大的尊嚴與榮耀,將人類由平凡提升至超凡。而通過藝術的淬煉,人的生命和價值更從有限延伸至不朽。

此外,大自然的壯麗、無限、神秘與不可捉摸也是一種令人昇華的崇高力量,人在其中自感渺小,不自覺升起一股敬畏與謙卑之心,超然忘我的同時拓寬了心胸與眼界。所以,大自然也永遠是人類藝術的最佳範本。

第三種層次 — 表現自我

每個藝術家的作品中,必然帶有其本人的信息。從作者的人生閱歷、思想性格、品味愛好,到創作的態度與習慣,都是形成其作品個人風格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作者的「自我」早已經在作品中了,是無須刻意外求的。古人所說的「畫如其人」、「字如其人」也正是此意。

藝術家在創作中表現才華、思想或情感,與觀眾溝通,也是天經地義的。只是不同的心態與動機會造成不同的效果。假如是有為的,矯情的,媚態的,可能就不如自然的真情流露來的感人。

所謂「表現自我」,或在藝術創作中強調「獨創性」,也是在個人主義、浪漫主義興起之後的事。特別是到放棄客觀物象寫實的印象派之後,「個人風格」被越來越被強調,到最後成為評斷藝術品價值的重要標準了。在二十世紀以後的作品中,許多藝術家有意摒棄傳統,為了創新而創新,為了表現而表現,挖空心思標新立異。在這樣的情況下的「表現自我」,就容易流於個人癖好或走極端,以至難有共鳴。所謂「自我」也要看是什麼樣的自我,是頹廢病態的?狹隘自憐的?狂妄浮誇的?還是光明磊落、友善為他的?就像人的品德一樣,如果藝術創作是為了求名求利、譁眾取寵,怎麼能是高尚的呢?又怎麼能真正的感動人呢?(待續)

註1:柏拉圖認為人的靈魂是不朽的,它可以不斷投生。人在降生以前,他的靈魂在理念世界(上界)是自由而有知的。一旦轉世為人,靈魂進入了肉體,便同時失去了自由,把本來知道的東西也遺忘了。要想重新獲得知識就得「回憶」。因此,認識的過程就是回憶的過程,真知即是回憶,是不朽的靈魂對理念世界的回憶。@*

責任編輯:鄭之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威尼斯繪畫藝術自十五世紀後期風格已趨近成熟,到十六世紀達到鼎盛。藝術家之間多有師承關係,雖然日後各自發展出不同特色。後人把這時期威尼斯地區的藝術表現通稱為「威尼斯畫派」。
  • 北與南的藝術雖然有著先天的相異性,然而在二者相遇交流之後卻互補不足,相得益彰。在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下,北方藝術家對透視、解剖、比例和造形更為講究,使得寫實藝術更加為爐火純青;且在對外在形象逼真刻畫的同時,也不忘呈現人物的內在性格。如霍爾班(Hans Holbein d. J.)風格樸實卻又栩栩如生。
  • 荷蘭畫家維米爾作品:左圖《持水壺的女人》,右圖《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公有領域)
    關於荷蘭畫派大師維米爾,有一件趣事。二戰結束後的1947年,荷蘭的一份報紙做了個民意調查:在我們國家,你最喜歡的人是誰?排第二名的是一個叫做漢‧凡‧米格倫(Han van Meegeren)的人。他可說是史上最著名的「贗品大師」,以偽造維米爾的畫作聞名於世。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 冬天多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沉悶些,有些人覺得天空烏雲密布缺少陽光令人提不起勁來。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裡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館裡望向天空,當天刮風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現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帶點細微的灰色、藍色甚至紫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