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出爾反爾

成語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53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鄒與魯哄(1),穆公(2)問曰:「吾有司(3)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4)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對曰:「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5)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6)曰:「戒之戒之!出乎爾(7)者,反(8)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9)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孟子·梁惠王下》)

【批注】
(1)哄:爭戰、爭鬥。
(2)穆公:指鄒穆公,春秋時代鄒國國君。
(3)有司:官員。
(4)疾:憎恨。
(5)幾:音基,接近、將近。
(6)曾子:即孔子弟子曾參,春秋時代魯國人。
(7)爾:汝、你。
(8)反:同「返」,回報。
(9)尤:歸罪、責怪。

【故事闡述】

春秋時代,鄒國和魯國兩國交戰,鄒穆公對孟子說︰「我的官員死了三十三個,卻沒有一個人民為他們犧牲的。要殺他們也殺不了那麼多,不殺他們卻又痛恨他們眼看著長官被殺而不去援救,該怎麼做才好呢?」孟子回答說︰「鬧饑荒的年歲,您的人民,年老體弱的輾轉死於山溝裡,年輕力壯的四處流散逃荒,將近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糧倉充足,國庫裝滿了財寶,您的官員們卻沒有向您報告人民的困境,這是他們不關切並且殘害人民的表現。」曾子說︰「小心,小心啊!您現在對別人所做的,將來別人也會回報在你身上。」現在正是人民在回報他們。您不要歸罪人民吧!您只要施行仁政,人民自然會去親近在上位的人,願意為他們的長官去犧牲了。」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原是比喻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將怎麼對待你。後來,人們將其簡化成「出爾反爾」這句成語,則用來比喻一個人的言行前後矛盾,反覆無常。

【討論】
(1)孟子認為人民為什麼不肯為鄒國效死?
(2)這個故事中「出乎爾者,反乎爾者」,雖然說的是國君對人民、官員對人民的關係,如果引申到我們平常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不是也存在這種關係呢?你跟別人互動的人際關係中,你是怎麼做的?請說說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造句練習】
例:你儘管放心,他做生意最講信用了,不會出爾反爾。
例:人和人交往,如果老是出爾反爾,那麼很快就會失去朋友。

【相似成語】
自食其言;朝秦暮楚;言而無信;反覆無常;朝三暮四

【課後時間】
請寫三個和「出爾反爾」相反的成語。

參考答案︰
一言為定、一諾千金、言而有信、言行一致、說一不二、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違背自己的良心活著,對古人而言,是生不如死的,與其這樣,還不如隱居,但隱居對於道德修養不高的人也非易事,因為隱居對他而言,並非怡然自得,而是無盡的寂寞和饑寒。而現代人,也可不必隱居,很多人懂得拒看惡質的電視、報紙、電影、書籍等,它亂它自敗,我自清不跟它亂......
  • 孔子說:「我施教的對象,沒有貴賤貧富等的分別。」孔子將禮樂教化向所有人敞開,配合「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學有專精的有孔門四科十哲、七十二賢人,開中國古代私學、平民教育的先河,也奠定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思想。
  • 孔子說:「說話大言不慚,那麼要做到也就困難。」
  • 闕裡有個童子,奉命給孔子傳話。有人問孔子:「這是個求上進的孩子嗎?」孔子說:「我看見他和長者一同坐在成人的位子上,又看見他和長輩並行。他不是個求上進的人,只是個急於求成的人。」
  • 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學習了很多,然後才一一記住了學問和道理的嗎?」子貢回答:「是啊,難道不是這樣的嗎?」孔子說:「不是啊。我是以一個至簡至易的根本道理從上到下貫通到萬事萬物的。」
  • 子路問怎樣才是完人。孔子說:「有像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清心寡慾,卞莊子的勇敢,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修飾,就可以算是個完人了。」孔子又說:「當今完人何必得這樣呢?看到錢財利益,能想到道義,面臨危難,能不惜犧牲個人生命,全力以赴,以前的約定和平時答應人家的都能信守不忘,這樣也可以算是個完人了。」
  • 子貢評論人物的優劣長短。孔子說:「賜啊,你這樣做是賢能的嗎?我可沒那個閒工夫。」
  • 有人說:「不記仇恨,反以恩德回報他人,怎麼樣?」孔子說:「那應該用什麼來回報恩德呢?應該用合於道理的正直態度對待仇恨,而且別人如果用恩德對待我,我也同樣用恩德回報他。」
  • 孔子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意思是說:多回過頭來檢討自己的過錯(反躬自省)而少責備別人,就能遠離怨恨了。如果世人能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勤於改正自己的心性缺點,管好自己,碰到什麼不如意事,就不會一味地往外推責任、苛求別人、管別人,反而會體諒別人、寬恕別人。這樣自然能減少很多紛擾和怨恨。
  • 孔子說:「君子貞而不諒」 (《論語·衛靈公》),是說君子堅守正道,不會拘泥於小節小信。君子擔當大任,要思量許多大事,就不會執著於小節小信的「言必信,行必果」,其實堅守正道將大事考慮周到、主次輕重緩急適當安排,這比把小節小信看得很絕對而必須遵守,是更重要、更合道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