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薈粹】

以靜為用 渾厚華滋

記三清問道展觀後感
林淑女
font print 人氣: 36
【字號】    
   標籤: tags:

近日偶讀溥心畬先生「山居遠望」詩畫作品:「晚天風雨近黃昏,野水明沙到客門,行盡白雲溪上路,遠林紅葉幾家村。柳陰誰繫木蘭橈,遠望長天正落湖,兩岸霞明沙似雪,蘆花歸雁雨蕭蕭。」心中有感文人畫者俯仰天地,放懷於山水間,以筆墨詩文咀嚼胸中千壑,遠觀白雲行無盡,歸雁蘆花飄,近看流水村家閒,沙岸柳蔭迴之山居歲月,清景無限,詩意間流竄一種思古悠情,讓觀者同遊文人筆下的畫境,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想空間中得到一種舒展。

筆墨滋養 根底厚實
台灣當代書畫家中,周澄先生是極少數有這樣的特質,且在詩、書、畫、印四領域中同時擁有豐富多元的文人逸趣與藝術品味。

周澄,字蓴波,一九四一年生於臺灣宜蘭縣。 十四歲入頭城八六書畫會,隨康在山先生習詩畫。一九六一年就讀師範大學藝術系時,侍江兆申先生研習書畫篆刻並讀文史詩詞,長期於靈漚館薰陶與因緣際會遂成他的詩文書畫及篆刻等各方面的藝術造詣。漫長的生活閱歷,與筆墨性靈滋養,雖藝出江兆申門下,一段時期畫風與江氏風格極近似。民國七十八年兩岸開放後深入大陸各地旅遊,中原的秀麗山河震撼著心靈,開啟他創作的源頭,在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精神之導引中,遊歷、寫生、取景、將千山丘壑記於胸臆,於傳統山水畫中靈活研究及歸納各種皴法紋理的表現,隨類賦形的筆墨功夫,讓其空間表現更自由,也開拓其個人繪畫的獨特性。一九九九年起至二○○六年分別應邀在上海美術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江蘇省美術館繪畫館舉行書畫篆刻個展,深獲好評。並於二○○六年一月獲江蘇省國畫院聘請為特聘畫師。作品被江蘇省美術館館長宋玉麟譽為「用筆挺健、設色秀麗」,不管小畫、大畫、近觀、遠看,都能給人一種藝術上的感染力與美的享受。

造化天機 道法自然
近兩年先生三次率弟子造訪三清山,三清山位於江西省東北部,以奇秀的山嶽及道教文化景觀著名,因山上有玉京、玉虛、玉華三座高峰,巍然齊列,挺拔峻峭,被道家隱喻為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山巔並坐,故名,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雖與黃山是同屬一脈,但卻更顯清奇而有禪境。此次展出的作品約50餘件,大都以江西上饒三清山的地貌為創作。走進展場,居中迎面橫幅大畫是這次展覽作品中最大的,名為〈三清問道圖〉(圖1),以全景式構圖將三清山全貌俯覽,幾座具有代表的如巨蟒出山、司春女神、企鵝獻壽、海獅吞月等樣貌特殊的景致納入其中,作品以淺降山水設色,用筆蒼勁有力,潤色層次分明,山勢隨雲煙起伏,蜿蜒盤繞,隨畫者筆墨點染,由近至遠,感受到山勢的雄渾樸厚。

三清山自古為道教名山。「道法自然」是道家精神之標竿 ,亦是道家修練清靜之地,山勢巍峨,林木蒼翠、終年雲霧繚繞,奇峰異石,類物象形,如夢似幻似真。山間有三清宮古建築,莊嚴樸厚是一清修道場,2008年7月8日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美麗的花崗岩峰林在周澄先生筆下浮現,由其作品〈三清秋色〉(圖2)以三清宮為主題入畫,秋意漫漫,點醒山巒樹梢,水光樹影,橙黃灰綠相間,道觀沿山形而建,居畫幅中景處,林木氤氳,掩映環繞其間,感受山中日月長之靈秀清氣。

三清山景觀佈局“東險、西奇、南絕、北秀”,景色奇觀與黃山相較亦不遜色,景區內層巒疊翠、萬壑爭流、林泉煙霞、奇珍異禽,自古有「天下無雙福地」、「江南第一仙峰」之稱。所有的景點與造形以自然樸素為真,道家思想中“動與靜、虛與實、巧與拙、藏與露”的自然法則,讓周澄先生盡其所長發揮所見所感,道家「有無相生」的哲理,落實在其生活中,表現在其崇尚「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精神追求,當其漫步於千仞峭壁凌空棧道之上,飽覽秀麗美景,感懷之餘,漫筆寫生,歸後發為筆墨,賦以詩文,由作品〈葫蘆灣棧道〉(圖3)題詩云:「葫蘆石壁繫崖間,棧道橫空欲上天,霧湧雲蒸松簇翠,渴龍直下飲深淵。」感受漫步其間心情之疏放,似奔騰於雲端中,暢然舒懷,體現今日文人作畫之心境與筆意的真。

筆情墨意 不負山靈
另一作品〈三清瑞雪〉題云:「此生承許兩株松,苦雨淒情大雪中,地凍天寒猶愛戀,枯榮不必問蒼芎。」藉由筆墨詩文傳遞一種相思情境,畫面描繪松之兩情相悅生死相戀景象,佇立於風雪中相望,感觸至深,感受畫者由生命情意的轉化與寄興遣懷中,讓觀者得到啟發。長年來其厚實的筆墨功底,讓筆情墨意發揮到淋漓盡致,彷彿身歷其境感受風雪飄搖氛圍,層層墨染之雪景氣韻實為獨到。

展場兩側展示櫃中呈列兩本三清山寫生圖冊,精緻秀雅,各有十二幅作品,構圖用筆因地貌與山勢之不同,小中見大,佈局嚴謹有序,對各景點特色有深刻描繪,時序不同,季節變換,景觀分別題名為松隱道人、巨蟒出山天地驚、玉京鑲月、司春女神、犀牛石 、企鵝獻壽、玉女開懷、奇松探海、猴王觀寶、海獅吞月、觀音賞曲。奇岩秋色、小龍迎賓、三清雪霽等,足見畫者已將畫境了然胸臆。

除了畫作外,也展出部份書篆作品,長期來,先生於書道、篆刻深為重視,現任中華民國篆刻學會理事長,臺灣印社社長,對書篆藝術之推廣不餘遺力。其治印:〈不負山靈〉〈萬物過眼皆為所有〉等(圖5-6),氣質樸厚圓融。楷書以醴泉銘為主,旁涉獵虞、褚、歐陽諸名家,隸書則於西狹、張遷用功至深。一件懸掛於〈三清問道圖〉兩側以〈隸書七言聯〉寫:「虛谷滿貯山澤氣,徑險前臨崖石陰。」(圖7)書體平穩嚴正,蒼勁中有樸厚之氣。〈三清問道圖〉作品,另以行書題寫:「策杖履清風,往來棧道逢,三清皆坐北,萬笏盡朝東。石隙藏生趣,松濤撼太空,山深豈問道,道在白雲中。」(圖8)筆意酣暢,老辣勁挺,顯現其厚實的書法功底。

境隨意生 師古創今
吳堪白先生對其山水畫曾讚曰:「蓴波于畫專攻山水,畫作境隨意生筆墨閒,不求變而自變也。」聊聊數語,道盡先生於傳統過渡到創新中已然有自我面貌。

數千年來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書畫藝術的發展,蘊含一種人文經驗的轉化與寄情哲思,由宗教、文學乃至生活哲學的發想中,感悟天地間孤獨存在的精神與智慧。由畫家、文人的行腳與足跡,歷代山水作品及文學詩詞中體現一種生命真實的存在,感受師造化,行萬里路所啟發的創作空間與想像是寬廣的。在其漫長的生命歷程中,嘗試與摸索,精勤耕耘,進而創發已意,數十載歲月積累的筆墨功底、膽識與能量,目所極,所遊歷的心情風景,與時俱化,屢現生機,令筆者靜觀其境而不虛此行。@

文章圖片提供:藝文薈粹雜誌第五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時,文人雅士多喜吟詩,書畫,以詩言志,傳意於書畫,中國畫不論是人物畫、山水畫,還是花鳥畫,一幅畫都傳達了畫者的自我修養,構思和藝術技巧的交融,在拉谷那尼格爾湖市(Laguna Niguel)有那麼一批愛好中華文化的中外人士,鍥而不捨的受教於國學大師何念丹,在中華文化中熏陶與昇華。
  • 善於營造古意山水的「水墨行者」何木火,這次以「擁抱台灣之美 玄妙之音」為主題,在台中葫蘆墩文化中心展出作品。畫作中,懷舊的山城風貌,無煙塵的意境山水,以及具歷史價值的文明古跡,猶如老故事般值得中部地區藝術愛好者前往欣賞,展期從3月12日到4月3日。
  • (大紀元記者周美晴台灣基隆報導)美國德州考柏利克士市交換學生Vegas和Melanie,19日前往安樂高中體會台灣的高中校園生活,由安中選出的交換學生陳羽潔、何景杰陪同,先拜會了校長鄭裕成,便進入課堂和同學們一同聽課。學校特地安排了國畫和中式烹飪的課程,讓她們更加深切體會台灣的文化與生活!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