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聖伊尹論烹飪

榮欣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78
【字號】    
   標籤: tags:

伊尹是夏商之際著名的歷史人物,湯的謀臣,商的相國,歷佐商朝三代,官拜阿衡之職。伊尹一生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過卓越貢獻,是傑出的思想家、大臣、軍事家,也是中華歷史上第一個賢能相國、帝王之師,更是中華廚祖。他「教民五味調和,創中華割烹之術,開後世飲食之河」。

伊尹的身世頗為傳奇,據《水經.伊水注》記載:「有莘氏女採桑伊川,得嬰兒於空桑。」《明一統志》說:「空桑澗在嵩縣南,有莘氏女採桑伊川,得嬰兒於空桑中,長而相殷,是為伊尹。」也就是傳說伊水流域有一個古老的方國,名叫有莘氏。

一天,一個女子採桑,聽到桑林之中有嬰兒啼哭聲,循聲而找,發現一棵老桑樹洞中有一個嬰兒,她把嬰兒抱出來,交給了有莘氏的國君,於是國君給此嬰兒取名伊尹,收養在王宮中。

一說伊尹是黃帝時的大臣力牧的後裔,由於生長於伊水,故姓伊。取名伊尹,又叫伊摯。

伊尹自幼聰明穎慧,勤學上進,在青年時期,已表現其出眾的才華。他自願充任有莘國君貼身廚師,國君發現其才幹,提拔為管理膳食之官。他還因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遠近聞名,以致於當時求賢若渴的商湯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馬、皮為禮,前往有莘國去聘請他。

在今天中國山東嵩縣空桑澗西南,有個平兀如几的小山,相傳是商湯聘請伊尹的三聘台,而在城南沙溝龍頭村的「元聖祠」右廂房,則專修有三聘台以供後人憑弔。但是,當時有莘王並沒有答應商湯聘任伊尹的請求,商湯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兒為妃。一個大國的君主向一個小國的公主求婚,這對一個小國是無比榮耀的事,有莘氏國君答應了。並命伊尹為陪送出嫁的媵臣,送自己的女兒到商湯的都城亳。

據說伊尹到了商湯的王宮,並未獲立即召見,而是被王宮的管理者派遣到廚房為奴。一天,伊尹烹調了一份鵠鳥之羹(天鵝羹),侍者送給商湯品嘗後,商湯令廚師來見,伊尹這才見到商湯。

伊尹從湯的滋味說到治國的大道,從政治方略談到軍事謀略。據《呂氏春秋.本味篇》中記載,伊尹認為,烹調美味,首先要認識原料的自然性質:「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惡猶美,皆有所以。」也就是儘管原料本身會有一些不好的氣味,但都能夠通過烹調製成美味佳肴。

「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也就是決定菜肴滋味的有多種因素,伊尹認為水是最基本的要素;伊尹還提到,烹飪的用火要適度,不得違背用火的道理:「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伊尹認為調味之事是很微妙的,要特別用心去掌握體會:「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並且提到,烹飪的全過程集中於鼎中的變化,而鼎中的變化更是精妙而細微,語言難以表達,心中有數也更應悉心去領悟:「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

也就是要根據酸、甜、苦、辣、鹹這五味,和水、木、火這三材進行精心烹飪。經過精心烹製的美味食物,才能達到:「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的境界。

伊尹還借烹飪言國事,提做菜既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佐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商湯聽後,很受啟發,從此伊尹成為商湯心目中的賢哲和智者。

《孟子》說:「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也就是伊尹成為了中華第一個帝王之師,被委以重任。而伊尹教給商湯一些什麼知識呢?《孟子.萬章》篇說伊尹「以堯舜之道要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其實就是教給商湯謀伐滅夏的方略和治國馭民之道。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伊尹曾經在與商湯的對話中以醫為喻,提到「有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伊尹還從醫食同源的角度進一步闡明,食物與藥物之間的密不可分的關係,以生薑、肉桂為例,伊尹論證:「楊朴之薑,招搖之桂」,大概意思是說常用的調味品也是常用的藥物,在烹調中了解到姜、桂的辛溫發散作用,轉而用來治病是很自然的事情。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章中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還曾經千里迢迢到欒川景室山隱居(《史記.殷本記》載伊尹生於伊水上游,清代「耕莘古地」石碑至今尤存,史料有記載,欒川景室山為伊尹故里。)其實質也有仰慕先人伊尹文化,追隨先哲步履的含意。

伊尹在品德及其烹調技藝、論理等方面的獨樹一幟,使其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烹飪之聖。他雖耕於有莘國之野,卻樂堯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調技術,又深諳治國之道;既作皇帝的廚師,又作皇帝的「師仆」。他的烹飪倫理核心體現了中國菜的持中、協調,強調「和」的重要性,「和」才能把食材烹飪成佳肴,「和」才能把國家治理好,「和」才能把事情做周全。

如今在香港、台灣等地中華烹飪界依然奉伊尹為「廚聖」、 「烹調之聖」。他所創立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至今仍是中華烹飪的不變之規。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郭文通是慶都人,在明朝嘉靖末年(1522年~1566年),做了碣石衛經歷官,當時出征討伐賊寇的各路將領,都打了敗仗。百姓們人心惶惶,官兵們無心拒賊,唯獨郭文通軍紀嚴明,士氣高昂……
  • 「家有千金」的古代中國人如何「擇婿」?榜下捉婿、以聯選婿……不同的擇婿方式顯示不同的價值觀與智慧。
  • 湯斌,字孔伯,是清朝河南睢州人,是當時的名臣,康熙時被任命為江蘇巡撫,他奉旨前去赴任時,一路布衣牛車,只跟了一老人作為隨從。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年輕官員,衣冠華麗,騎馬的隨從眾多,這些人一會兒上前面,一會兒上後面,時不時的就碰撞到湯斌的車馬...
  • 用別人聽不懂的道理去遊說,就好比請野獸上西餐廳,讓飛鳥去音樂館聽貝多芬一樣......
  • 預言,就是預先說出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小的預言是預言某個人某件事,或者預言某個人一生的命運;大的預言是預言某個國家以至整個人類社會的興衰治亂。
  • 預言,就是預先說出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小的預言是預言某個人某件事,或者預言某個人一生的命運;大的預言是預言某個國家以至整個人類社會的興衰治亂。
  • 答應別人的事,就應秉持「真」的原則,無論如何都一定要做到,這是為人處世之本,是一種傳統美德。看一看這些不惜身家性命而謹守守信重諾做人準則的古人,真是令人由衷的欽佩。
  • 大部分的父母都會在女兒出嫁那一天流下不捨的淚水,甚至失眠。如果女兒婚姻幸福,那麼父母便是在夢中也會笑出聲來…
  • 徐受天,是吳中閭門人。有一天,他在集市上遇到一個挑糞的人,挑糞人不小心將糞倒了他一身,徐受天想到挑糞為生的百姓窮苦,諒他也不可能賠他衣服鞋子,於是便忍辱準備離開....
  • 為了國家安全、人民安居樂業,孫權願意放下身段,不計個人得失。也正因為他立於用心為江東父老考量的基礎上,才能在紛亂的三國時代挺直站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