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正義(30):玄妙得自無欲中

作者︰子正
font print 人氣: 63
【字號】    
   標籤: tags: ,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道德經.第一章》

前文〈如何「格物」以致知〉中介紹過,「格物致知」是中華文化認知活動的基點和基本方法,但這只是對常規宏觀領域的常規事物而言。當進入微觀量子世界以後,物質的存在狀態和行為,呈現出與常規宏觀世界完全不同的特點,「格物致知」的方法就不再適合了。

微觀粒子不同於宏觀世界事物的最基本表現是「波粒二象性」--同時具備「波」的特質及「粒子」的特質。你無法同時觀測其本質究竟是「粒子」還是「波」。你用觀測物質的方法觀測,它表現的就是「粒子」,你用觀測波動的方法觀測,它表現的就是「波」。

也就是說,微觀粒子的「態」因人們的觀測想法而呈現,任何有目的觀測看到的都不是真相,只是「微觀粒子」依觀測者的「想法」而呈現的一種「態」而已。用中國傳統文化的說法,類似於「聚則成形,散則成氣」,用修煉界的說法,叫「隨心而化」。

所以,用「格物致知」的方法研究微觀世界中的事物,永遠得不到真相,對於認知微觀粒子而言,「格物」成了一種「執著」而局限著「致知」者所能看到的真相。

那麼對於微觀(量子)世界,中國傳統文化是如何去認知的呢?老子說得很明白:「常無欲,以觀其妙。」

「欲」的本義是欲念,即想要達到某種目的或得到某種東西的意識、心理。「無欲」,字面理解就是沒有主觀意識、想法。「常無欲」,字面理解就是始終保持這種「無欲」的狀態。也就是說,要想觀得微觀世界之「妙」,需要放空思想保持「常無欲」才行。

那麼「以觀其妙」的這個「妙」又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由「女」、「少」組成?

「妙」其實表示的是兩個字的含義。本字由女、少組成,發少的音,表示女子年少而清麗輕曼之意,如妙齡、妙麗。後來又兼表「玅」的含義,「以觀其妙」的「妙」用的就是「玅」的意思。

玅,由玄(細蠶絲,單絲)、少(細碎而不多)組成,發少的音。蠶絲算是自然界中肉眼所能分辨的最微細事物,純蠶絲幾近透明,單根蠶絲掛在那裏,透明難辨而飄忽不定,如果它再「少(細而微)」下去的話,看上去更是似有似無,若隱若現,這就是「玅」字所要表達的意思。

通俗點說,「玅」就是說有吧又不真切,說沒有又能感受到一些,總之是一種不能確切描述而又能真實感受的狀態或意蘊,所以人們就在其前面加上很多修飾詞,來表達這樣的狀態與感受,如玄妙、奧妙、精妙、微妙、神妙等等。這就與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很相似。所以要想觀得微觀之「妙」,必須「常無欲」,同化於那一層次的狀態。

與「常無欲,以觀其妙」相對應的,是「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欲」是認知微觀世界的方法,「常有欲」顯然就是認知宏觀世界的方法了,具體認知的是什麼,我們還得來看看「徼」的意思。

徼,由彳(chì ㄔˋ,「行」的省文,道路)、敫(ㄐㄧㄠˇ jiǎo,光亮閃動;表閃動可見)組成,發敫的音。道路上不斷閃動的點,連接起來就是軌跡,所以「徼」表示的就是事物運動、變化所呈現、留下的跡象,即軌跡;引申一下就是規律。

也就是說,要想瞭解宏觀世界事物的存在發展狀態與運動變化規律,則需要「常有欲」,即集中精力持久地觀測才行。

回過頭來再看看老子所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可能就會有不一樣的領悟:宇宙中的物質(結構),總是由小一層的粒子組成更大一層的粒子。所以物質粒子越微觀,越接近物質的本源,在一定層面上說越接近於「道」。

宏觀世界的事物可通過「常有欲」的「格物致知」的方式認識,知識學問不斷積累,大腦中裝的東西不斷增加。而微觀世界中的事物恰恰相反,需要「常無欲」才能認知,也就是需要放棄思想中的一切觀念、想法,同化那一層次的狀態,才能看到真相;思想越放空,看到的層次越深入、真相越全面;完全放空,就能完全溶入其中,而真相大顯。

從這樣的角度,再來看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也就不難理解了。@*

點閱【漢字正義】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文是當今世界上極特殊的文字,其中的意涵不但非常有趣而且很有深意......
  • 有一個老笑話,一個孩童到了啟蒙的年紀,父親找了位老師教孩子寫字,孩子學了三日後稟報父親自己已經學會了。於是父親命他寫封信給萬姓友人,未料孩子一寫三日...
  • 倉頡造字數千載,幾人歸去幾人來;神傳文化展新意,大道已就天門開。每一個漢字,其點橫豎捺撇折勾都有特定位置,隨意改變某一筆的位置就不協調。而人類社會的群體關係與漢字結構的這種特點何為相似。
  • 漢字不僅是世界三大古老文字之一,更是唯一現代人仍在使用的象形、形聲、會意字體。學習漢文的台灣人會正體字,沒甚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但是對於一般用字母和拼音書寫的人來說,能書寫千年前的漢語卻是件神奇的事!
  • 中國古文化的內涵博大精深,看似簡單的一句成語「不三不四」,卻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與淵源。「三」與「四」這兩個數字的由來,及其中隱藏的原始涵義,要追溯到上古時代的《河圖》...
  • 百果之中,我獨愛鮮桃,尤其喜歡又大又甜的水蜜桃。細思之,百果中只有桃子可以稱「仙桃」,其它果品都不能冠以「仙」;百木之中,唯有桃木可以稱「仙木」,其它樹木與仙無緣。
  • 通讀《弟子規》,概而括之,就是一個「孝」字。儒家孔子講「百善孝為先」,可見「孝」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是如此的重要。
  • 通讀《弟子規》,概而括之,就是一個「孝」字。儒家孔子講「百善孝為先」,可見「孝」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是如此的重要。
  • 我們的先祖是以服飾華采的美稱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文明道德興盛稱之為「夏」;從字義上看,「華」字有美麗的含義,而「服章」就是「漢服」,「夏」字有盛大的意義,「禮儀」指的是儒家的道德、規範;「華夏」連起來確是個美好的詞,所指的是中原諸侯國民,也是漢朝以前對漢族先民的稱謂。追溯歷史,恍然大悟,如果沒有服飾與禮儀,又如何稱「華夏」?
  • 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用祖傳結繩記事的辦法,替黃帝記載史實。時間一長,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繩結,都記了些什麼,連他自己也忘記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