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與禮樂文化精神(中)

作者 : 靜遠
font print 人氣: 206
【字號】    
   標籤: tags:

二、對「以德配天」的君子人格的推崇

禮樂文化倡導「以德配天」的君子風範。「以德配天」是周人德治思想的宗旨,正所謂「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傳統文化將各種美德都賦予了君子。君子人格對後來的中國士大夫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成為中國人一生的道德追求。

《詩經》中有大量篇幅稱讚君子人格,提出「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要像文王等聖君那樣修明德行,又常常自省,使其所作所為都合乎天道,就能獲福。如周成王效法文王、武王之道,與後來即位的康王開創了繼「文武之治」後「成康之治」的盛世局面,他弘揚善德,受人愛戴,得到上天保祐且一再賜福:「假樂君子,顯顯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大雅.假樂》)

《小雅.桑扈》中寫道:「交交桑扈,有鶯其羽。君子樂胥,受天之祜。交交桑扈,有鶯其領。君子樂胥,萬邦之屏。」描繪出:靈俏的小青雀飛來飛去,斑斕的羽翎閃耀著五彩光。大周天子心裏無比地歡暢,這都是上天的護佑啊,福祿無疆。天子堪稱保護天下萬民的有力屏障,堪稱天下各諸侯的風範榜樣。如果他不內斂和恭謹,是不會受到如此厚福的啊!正因為他不驕不躁不傲慢,自有萬千福祿齊聚在他身上,即則善德所至,人無事於求福,而福反來求人矣。

這首詩既寫了青雀的靈動俏麗,又寫了君子的欣悉之樂,既寫了天子的受天之祜,又寫了天子的萬邦之屏,敬天保民思想得到了藝術體現。

《小雅.採菽》中寫道:「採菽採菽,筐之莒之……維柞之枝,其葉蓬蓬。樂只君子,殿天子之邦。樂只君子,萬福攸同。平平左右,亦是率從。」描寫出:採大豆啊採大豆,筐呀筥呀往裏裝……柞樹枝條一叢叢,它的葉子密又長。諸侯君子真快樂,輔佐天子鎮四方,萬種福祿盡安享。左右臣子都恭順,跟從君王安國邦。

以採菽者連連採菽開始,整首詩明快而又隆重的氣氛從此定下了基調,用柞枝蓬蓬起興天子擁有天下的繁盛局面和諸侯的非凡功績。從天子邦國的鎮撫到鄰邦屬國的治理,以此表達對天子、諸侯、大臣們恪盡職守的讚美。

《衛風.淇奧》稱讚了對道德文章堪為楷模的衛武公。《詩序》中說:「〈淇奧〉,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聽其規諫,以禮自防。故能入相於周,美而作是詩也。」衛武公修己愛民,善於教化,輔佐周平王,平定犬戎之亂,由衛入洛,封公為相。

〈淇奧〉一詩,借淇水岸邊生長的茂美修竹為興,象徵武公「質美德盛,有康叔之餘烈」;由綠竹的抽筍、解籜、枝葉猗猗、箐箐,象徵武公的德業由「切磋琢磨」而精進到「金玉之相」的境界,以寶石的光輝比喻武公學問充實及純清美好的品質,「如金如錫,如圭如璋」,足為後人景仰。

《大雅.抑》為衛武公所作,他歷經宣、幽、平王三朝,熟知歷史經驗,明知存亡之機,在預見災亂即將到來之前,在詩中諄諄告誡子弟,希望他們頭腦清醒,明辨是非,免致禍患。

《小雅.南山有台》中寫道:「南山有桑,北山 有楊。樂只君子,邦家之光。樂只君子,萬壽無疆。南山有栲,北山有杻。樂只君子,遐不眉壽。樂只君子,德音是茂。」稱讚君子的福德無邊。

《詩經》是最早運用文學「比德」手法的著作,有很多地方以山水、玉、竹、松柏、芷蘭等事物來比喻君子人格。如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君子德行的崇高;以竹、松四季常青、昌盛而恆久的形像:「秩秩斯幹,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比喻君子堅貞的品格。

相反,《詩經》對於為政暴虐,背德違禮,也給予了諷刺和揭露,規諫為政者該做甚麼,不該做甚麼。

《大雅.瞻卬》中說:「天何以刺,何神不富?捨爾介狄,維予胥忘」,意思是上天為何責幽王?神明何不保佑他?因其姑息養奸不明察,還對賢臣恨相加,指出其行為不善自不祥。

《邶風.北風》描繪了一個北風呼嘯、大雪紛飛的陰沉天氣裡,一群扶老攜幼的人們倉促離開家鄉,以「北風其涼」、「北風其喈」、「雨雪其滂」,反襯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對天災人禍、國運衰敗充滿憂慮。

厲王、幽王時代,「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百川沸騰,山塚碎崩」(《小雅.十月之交》),周人認為上天以災異譴告,是對時王和權臣失德敲響警鐘。做事要符合天道民心,要「敬慎威儀,以近有德」,「無縱詭隨,以謹醜厲」,即要注意禮節,接近有德之人,不要搞狡詐欺騙,警惕那些奸邪之人。

三、厚人倫,美風俗

周禮為周朝規範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奠定了基礎,而禮之設乃法天而來,「禮以順天,天之道也」,和諧的倫理社會為敬天地,位君臣,合父子,明長幼等。《詩經》對倫理道德進行了全面、深刻的闡述,強調以仁義為本,以德勸人,體現出厚人倫、正教化的目的。

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禮節秩序去生活,以實現人格完善和人際和諧,使天下長治久安。所謂「溫柔敦厚《詩》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故《詩經》言人之德,每以「溫」字形容之,如:「終溫且惠,淑慎其身」、「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溫溫恭人」、「溫恭朝夕」等。

對君主而言,如《詩經》中聖王、明君等,「威儀抑抑,德音秩秩」,他們以天下蒼生為念,率民事天,善化萬民,是歷代君王的楷模。

《周頌.維清》寫道:「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維周之禎。」意思是:朝政極清明,典章是根本。文王祀天地,德行天下聞,祥瑞降周民。如《大雅.江漢》寫道:「明明天子,令聞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國」,稱讚武王明顯天子的善德,使之長久稱聞,又布施其經緯天地的文德,和洽天下四方之國。

對臣而言,要求的是忠、是賢,對國家前途和民生疾苦的關心。如《詩經》中展示的「言私其豵,獻豜於公」的為公思想;「民莫不逸,我獨不敢休」的憂民意識;「不遑啟居,玁狁之故」的愛國之心;「王事靡盬,不遑啟處」的忠義精神。

《大雅.烝民》寫道:「仲山甫之德,柔嘉維則。令儀令色,小心翼翼……肅肅王命,仲山甫將之。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描寫賢臣仲山甫的君子之儀:山甫有美德,柔善為準則。努力習禮儀,敬慎又謙和。天子施教化,山甫來執行。國家吉與否,山甫察分明。

對家庭而言,《詩經》所呈現的人倫關係多表現在《國風》和《小雅》中,體現純正的道德價值觀和審美觀,有關孝敬、勤儉、和睦、忠貞、識大體的教育比比皆是。

其所歌詠的,如「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瞻望兄兮」、「兄弟既具,和樂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戚戚兄弟,莫遠具邇」、「諸父兄弟,備言燕私」等,乃是一種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的倫常道德與人際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充滿了和諧氣氛,體現著以德為核心的文化價值體系。

風俗的層面即所謂的「文王之化」等。所謂「化」就是指使人心向善,民風淳厚,社會風氣好轉。《詩序》云:「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可以看出,禮的節文範圍很廣,社會和個人中的一切無不囊括。

大至國家的宗廟祭祀、政治變革、社會經濟,小至平民百姓的婚喪嫁娶、蠶桑耕耘、屯戍徭役,都是《詩經》所 要描寫表現的對像,包括冠、婚、喪、祭、燕、射、朝、聘諸禮等都各有其重要內容和作用:它們分別從不同的方面起著「安上治民」、「移風易俗」的作用。

如 《小雅.鹿鳴》表現了待賓禮儀。其中特別寫道對於德的嚮往和讚美:「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我有嘉賓,德音孔昭」,反映了好禮從善,以德相勉的社會習俗。

《小雅.湛露》寫招待嘉賓而突出讚美「令德」、「令儀」,即品德涵養、容止風度之美,詩中洋溢著祥和的氣氛。

《豳風.七月》全詩從夏曆七月初大火星開 始西移的天象說起,一一敘述每一個節令農夫們的生產與生活,是一篇細備而周詳的農業社會生產生活圖,涵括了天文、曆法、播種、醫藥養生及農業知識等多方面內容,給人以借鑑。同時也描述出農民稼穡之艱辛,字裏行間體現了聖王以民生為重的仁愛思想,體恤百姓。

《衛風.木瓜》中的「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表達出做人知恩圖報的理念。《小雅.箐箐者莪》被稱為中國最早的歌頌教師的詩歌,「菁菁者莪,樂育人也;君子能長育人才,則天下喜樂之矣」, 這裡的「君子」即是指教師,是尊師重教傳統的鮮明表現。

《小雅.採薇》中寫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表達出遠行征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回想當初出征時是春天,楊柳迎風搖曳,似乎在為他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如今走在回鄉途中是冬天,正是雪花紛飛的時節。它像一幅畫,把一個在外征人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在一年中他經歷了甚麼已經盡在不言中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天裏萬物生發,夏天裏萬物成長。在中華文明的夏日裏,則是文化成長的季節…
  • 界各地都有盜墓者,他們千方百計到古墓中去偷竊埋藏了千百年的金銀珠寶,古墓往往與世隔絕,使寶物歷經千年還保存得相當完好。在這終年不見天日的古墓中,盜墓者通常會認為裡面應該是伸手不見五指。可是他們有時卻驚恐地發現,在一些古墓的拱頂上,一盞明燈投射着幽幽的光芒。
  • 海外媒體報導:網路瘋傳「起義月餅」……其文中曰:據傳,元朝統治非常殘暴,害怕漢人反抗,規定一家一戶只可以有一把菜刀,不准私藏兵器。而漢人更不甘受蒙古人統治,朱元璋欲整合抗元力量,苦於無從傳遞消息。
  • 人類最早的航天故事,可以說是由中國女性來演繹的。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中的主角嫦娥,便是人類最早的一位女「航天員」。人們把即將進入太空的首位中國女航天員,親切地稱為「嫦娥」,包含的就是這種感情。
  • 蔥鬱山川的雲飛水動,皆神韻天然,山水詩人則以新奇而雋永的筆觸,繪聲繪色的描繪出山川之美,給人以自然清新、境界開闊的特殊感受,一種超世拔俗之境悠然鋪開。
  • 秋天是一個成熟的季節,也是一個肅殺的季節。中華文明經過夏季的熱烈,迎來的是秋季的沉靜、傷感、迴響。在漢唐雄風一千多年的吹拂之下,文化的果實已然芬香四溢,等待人們的採擷。所以中華文化在這個季節裏,回味多於創造,總結多於創新。這個秋天,經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是中華文明的最後一個千年。
  • (shown)公元79年8月24日中午,維蘇威火山爆發,噴湧而出的岩漿直衝雲霄,遮天蔽日的黑煙挾帶著滾燙的火山灰向人們襲來,僅僅十幾個小時,奢華靡爛的龐貝城和赫庫蘭尼姆城就從人類的視線中消失了……
  • (shown)每逢九月二十八日教師節,台灣各大城市的孔廟都隆重舉行祭孔大典,莊重演出佾舞。 專攻雅樂的陳玉秀教授表示,佾舞強調慎終追遠,不管是身體、聲音或動作,都在表達對祖先的崇敬之意。
  •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作為士大夫,他在政治上恪守傳統禮法,因為有改革弊政的遠大抱負,在仕途上坎坷頗多。
  • 文化是文明的靈魂與支柱,中華傳統文化是修煉文化,貫通天、地、人,他決定中華文明的天人合一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