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簡介(九)儒釋道和中國傳統文化(2)

作者:心緣
font print 人氣: 44
【字號】    
   標籤: tags: , , ,

二、「禮」是孔子思想學說的另一個重要範疇

「禮」作為一種社會行為規範,由來已久。孔子認爲,到了周代,「禮」發展得最完備,因此,他最爲崇奉的是周禮。

在孔子看來,「禮」是從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孔子所謂的「禮」,包含內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兩方面。其內在精神是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及相應的各種倫理關係。

「禮」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軍旅、冠婚喪葬、朝聘、會盟等等方面的禮節儀式。孔子認爲,注重「禮」的內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內在精神終究還要靠外在形式來體現。所以對這些禮節儀式,孔子不但認真學習,親履親行,而且要求弟子們嚴格遵守。

因為「禮」的內在精神是維護宗法等級制度,所以和每個人的地位名分又是相通的。行為上恪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禮」,越出自己的名分就是違禮。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不能「自法侯出」更不允「陪臣執國命」。在家庭方面「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因此,孔子不但明確提出「正名」的主張,而且還通過編修《春秋》,對種種違禮僭越的行爲進行了譏刺貶斥。

三、孔子還提出了「中庸」思想

其要點有二:第一是「中」,第二是「和」。孔子所謂「中」,不是折衷與調和,而是指在認識和處理客觀事物時,要做到「適度」、「恰如其分」,而「適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礎就是從實際出發。

孔子還提出了「和為貴」的觀點。「禮」本來是用來顯示不同等級之間人們身分差別的,強調「和為貴」,就是強調差別之間、不同等級之間關係的協調與和諧。對於這種「中」與「和」的思想,孔子主張不僅要作為一種認識和處理事物的方法來看待,而且還應該通過修養和鍛煉,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質中,成為人的美德。

四、「教」與「學」的思想是孔子思想學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在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與「學」的思想是他思想學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學無常師,一生虛心好學。他提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又說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也向他的學生學習,提倡「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當子夏問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孔子回答說:「繪事後素。」又問:「禮後乎?」孔子說:「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八佾》)他在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時說:「吾常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他提倡奮發學習,講求學習方法。在知識的形成積累上,强調學與求的重要性,稱自己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要求弟子「發奮忘食」,「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他說:「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述而》)又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一方面要求把思考分析建立在學習探求的基礎上,另一方面又要求把學到、聽到和見到的東西加以分析研究,變成自己的知識,豐富提高自己,他還强調學與行結合。

他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認為只說不做是可恥的,「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孔子的教育實踐與經驗,為中國傳統教育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可以說,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者。他的上述思想成為後世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之一,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以及社會心理等各方面都産生了深遠影響。

以「仁、義、禮、智、信」爲基礎的儒家思想重視人的道德修養,講氣節,重道義,關心別人,提倡寬忍平和、豁達樂觀;關注國家、人民的整體利益,講求修齊治平,這對於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保持和諧的社會關係,穩定社會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許多朝代的有道國君都遵循孔子的思想治國平天下。

對於孔子,漢代史學家司馬遷的評價是:《詩》中有這樣的話:「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讓人遵循。」自古以來,天下的君王直到賢人也够多的了,當活著的時候都顯貴榮耀,可是死了就什麽也沒有了。

孔子是一個平民,但讀書的人都尊他為宗師。從天子王侯到全國談六藝的人,都把孔子的學說作爲最高準則,可以說孔子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因此,知中華者必知孔子,不知孔子就不能真正的瞭解中華傳統文化。

可惜,到了近代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共執掌政權後,不斷大肆破壞中國傳統文化,孔子的思想也遭到了批判。當今中國社會的道德淪喪、人心不古、政治腐敗等醜陋現實就是中共對傳統文化破壞的惡果。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正史記載,北宋的太祖皇帝有很多德政,開創了繁榮的北宋王朝。
  • 六講 中國的傳統節日
  • 過去有一人柳勝,用不正當的手段在當地取得官職,便濫用權威,橫行鄉里,貪婪、凶惡,只要能得到錢財,不擇手段欺詐百姓。恰好又遇上殷述慶這個貪官,到這個地方來管理,他們互相勾結,狼狽為奸,一得到錢財,就彼此瓜分。受到他們毒害的人,無不向神明哭訴。不到半年,柳勝忽然暴死。沒過幾天,殷述慶也得惡疾暴亡。
  • 居易,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他的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廣為民間所傳頌。他任左拾遺時,寫了大量的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希望以此補察時政。
  • 春秋之後的兩千五百多年中,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是儒家、釋家和道家。這三家的鼻祖: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也因此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長久的受到後人的景仰和崇拜。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評論